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1讲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新人教版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宏观概览第21讲发达的古代农业课时名片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考纲明示: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主干知识理一理]1.耕作方式2.耕作技术3.耕作制度: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宋朝以后江南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4.水利灌溉5.经营方式(1)集体劳作: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2)小农经济(个体农耕)①原因:铁农具和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②特点: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③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拨云见日想一想]1.铁犁牛耕的使用有何意义?试答提示:是中国农业技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促进了农业发展和土地私有制发展。
2.你知道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的标志是什么吗?试答提示:曲辕犁的出现。
3.“自给自足”中的“足”就是“富足”吗?试答提示:否。
“自给自足”中的“足”并非富足,而是指只能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但是很少进行商品交换。
事实上,封建制度下的农民生活非常艰苦。
4.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有什么?试答提示:(1)主观:自耕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抵抗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2)客观: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
5.试分辨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的区别与联系。
试答提示:三者是不同的经济概念,但三者又有交集,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
自然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小。
自耕农经济又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还包括以租种地主土地为主的佃农。
[史论要旨背一背(先填后背)](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技术的日益完善和水利工程的不断兴建,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在中国形成并日臻成熟。
(2)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男耕女织”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农村的主要经营方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Step1 微考点——图文证史深化微考点小农经济的特点WEIKAODIAN一①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
②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墨子》思考1 史料一反映出小农经济有何特点?试答史料解读:从①②可反映小农经济的男耕女织的特征。
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①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
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
于是②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晁错《论贵粟疏》思考2 史料二反映出小农经济有何特点?试答史料解读:①②表明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以及农民生活的艰辛。
三《耕织图》是南宋绍兴年间画家楼俦所作,作品得到了历代帝王的推崇和嘉许,该图为康熙令人重新绘制的作品。
思考3 史料三中《耕织图》及注释文字反映出小农经济有何特点?试答史料解读:自南宋到清依然推崇牛耕技术,说明农业技术没有突破性进展。
小农经济的特点(1)自给性:产品主要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2)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男耕女织。
(3)脆弱性:具有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及简单落后的小生产模式等特点。
(4)落后性:生产工具简单、生产技术长期不变。
Step2 综合点——总结升华提能综合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ZONGHEDIAN[要点整合]1.历史地位:中国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
2.生产组织形式:从集体耕作后来发展到个体农耕,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形态的基础,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动力。
3.土地制度:从井田制到封建土地制。
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古代中国土地所有制的主要形式。
4.农业产业结构:种植业和家畜饲养业相结合,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5.农耕技术的发展:从刀耕火种发展到铁犁牛耕。
借用牛力耕田,不断改良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重视水利的兴修,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针对训练][2015·桂林模拟]《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
”《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
”《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
”《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
”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安排生产B.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C.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D.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答案 C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为宝”“犹用药也”“竭时而止”等,分析可知,四则材料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答案为C项。
Step3 名家评史解读1中国传统农业是以家庭型的个体小生产为主要经营形式的。
即使是大地主田产,绝大多数都不直接经营,采取分散租佃的方式,收取地租;耕作形式也是小农类型的田圃农业。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你的解读:参考提示:作者认为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小生产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
因为:(1)自耕农是家庭型的个体小生产。
(2)大地主的田产,也是通过分散租佃的形式,采取家庭型的个体小生产。
2傅筑夫说:“由于地主阶级及其国家的剥削非常残酷,农民不能完全依靠租来的或自有的少量土地来维持生活,而必须经营一些可能经营的家庭副业,用以一方面满足自己的需要,另一方面还可以把多余的一点产品出卖,来补助生活。
……于是这种由小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经济形态,遂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基本核心。
”——《传统农业与小农经济研究述评》你的解读:参考提示:本段材料主要描述了史学家傅筑夫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特点的评论。
他认为:(1)小农经济下男耕女织是一种自然分工,耕织结合,以种植业为基础,家庭手工业的出现与地主阶级的剥削有关。
(2)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经济形态,是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基本核心。
真题典例1.[2015·课标全国卷Ⅰ]《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答案 C解析从材料信息看,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可以养活更多的人,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小农的生活压力,有利于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C项正确。
畜力和铁制农具的使用有利于农业收益的增加,A项因果倒置;农业收益增加为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故B项错误;农业收益的增加也会使地主实力上升,有利于土地兼并和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故D 项错误。
2.[2015·课标全国卷Ⅱ]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答案 C解析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人口南迁给南方地区带去先进的农业技术,促进了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故选C项。
A、D两项与题意无关。
B项不是推动南方经济发展的因素。
3.[2015·天津高考]“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
”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
依据材料“两柄上弯……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可知该农具为播种工具耧车,故B正确;A、D反映的是犁耕,C为灌溉工具,均不符合题意。
考向分析(1)从“三农”问题这一社会长效热点出发,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如精耕细作、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落后性和脆弱性等。
(2)中国古代经济格局的变化也是经常考查的内容,包括江南地区、西北地区水利事业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等,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经济结构的变化也应关注。
(3)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及经营方式的演变和影响也是高考的重要考查方向,如考查对均田制的理解,土地兼并及其对封建统治的影响等。
仿真练习1.[2015·南通调研]战国《吕氏春秋·任地》载:“上田弃亩(垄),下田弃圳(沟);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虫类);今兹美禾,来兹美麦。
”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A.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B.农业生产已经懂得精耕细作C.水利灌溉推动农业迅速发展D.私有制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答案 B解析材料中没有体现铁犁牛耕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上田弃亩(垄),下田弃圳(沟)”“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虫类)”等信息说明农业种植注重精耕细作,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水利灌溉的信息,故C项错误;私有制在材料中无从反映,故D项错误。
2.[2016·山西祁县月考]宋代没有田产的客户(即佃户)不会被束缚在土地上,按宋代法律,客户退佃离开时,地主不得阻挠。
这表明宋代( )A.政府户籍管理松散混乱B.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C.租佃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D.地主对农民的封建剥削减轻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的能力。
材料信息“客户退佃离开时,地主不得阻挠”反映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答案为B项。
3.[2016·山东临沭月考] “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
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
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
”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 ) A.自然经济的脆弱性 B.欧洲经济后来居上C.铁犁技术更新缓慢 D.小农经济的停滞性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透过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
A项材料未体现;B、C两项是表面现象,只有D项符合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