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案]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教案]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知识能力目标(1)掌握“刀耕火种”、“小农经济”、“精耕细作”等词语的基本含义。

(2)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简要情况。

(3)简述我国古代土地制度变化的史实并分析其原因。

课标内容全解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刀耕火种”耕作方式的出现原始社会时期,原始农业在我国出现,原始农业经历了由自然界植物生长过程的简单模仿到“火耕”的变化。

在原始农业的最初阶段,农业生产具有下列显著特点:耕作方式处于最原始的状态;生产工具只是极端简单的石器;人们受地力所限而经常迁徙,因此生活极其困苦。

总之,“刀耕火种”代表着最原始、最低级的生产力水平。

[“火耕”图片说明]课本插入了两副图片,一是云南独龙族人砍伐森林、准备火耕的场面,二是海南岛黎族人火耕之后进行播种的情景。

两个民族都曾经长期采用火耕的方法进行耕作。

由于我们现在还没有找到原始社会人们实行火耕的典型遗址,所以两族采用的耕作方式被认为是原始社会人们的耕作方式。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在人们无法找到远古人类生活状况的有力证据时,经常采用的方法就是根据部分落后部族的相关情况进行推断。

例如,近代著名的人类学家摩尔根研究远古人类的社会组织情况,就是根据一个海岛上原始部族社会组织、生产生活情况来判断的,他根据自己的考察和分析,写出了著名的《古代社会》,成为研究远古人类生活状况的权威。

[概念理解] “刀耕火种”“刀耕火种”也称为“火耕”。

是在砍伐树木和杂草晒干后,放火焚烧以起松土和增加肥力的作用,然后用极端简陋的木器、石器耕种的耕作方法。

这是原始农业曾经长期采用的生产方式,代表的是极端低下的生产力水平。

[例1]下面是海南岛黎族人火耕之后进行播种的情景。

回答下列问题:(1)图片反映的耕作方法是最原始的农业生产方式,你能根据图片谈谈这种耕作方式的基本情况吗?(2)从精耕细作的角度看,这种耕作方式有何弊端?[解析]解答第(1)问时,可以通过观察图片中使用工具的情况及集体耕种和工具原始落后、耕作速度缓慢的劳动场面,结合课本有关知识说明黎族人的农业生产仍处于刀耕火种的阶段;第(2)问要求说明这种耕作方式的弊端,可以结合对刀耕火种方式的理解,从生产效率、土地肥力保持的情况及环境保护几个方面说明。

[答案](1)刀耕火种使用木制或石制的工具,工具非常简陋;由于生产效率十分低下,所以必须实行集体耕作,播种之前必须燃烧地上的杂草树木;等等。

(2)这种耕作方式因无法保持地力,所以土地经常撂荒,必须休耕,人也必须经常迁徙,人们生活十分困苦;因为生产效率十分低下,所以经常无法获得足够的食物;在耕种前必须砍伐树木,放火焚烧,又对生态环境构成严重破坏。

2、“石器锄耕”阶段的农业:七八千年前的先民发明和使用耒耜,我国农业进入“耜耕”阶段。

“石器锄耕”阶段的农业较“火耕”阶段已经有明显的进步,如耕作深度、土壤松软程度、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收成等方面都有较大的进步。

但是,土地还得撂荒,人们的生活仍很艰苦。

此时的农业还是处于原始农业的状态。

[学思之窗说明]我们今天主食中大米占很大比例,西方基本上以面食为主,这与东西方古代农业的差异没有必然联系。

在我国原始农业中,北方的粮食作物主要是粟、麦,都是面食,而我国古代长期是以北方为中心的,北方是经济最发达、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主要种植水稻的南方则地广人稀,只是后来才赶上北方的。

3、“青铜时代”的工具和技术:商周时期,青铜大量出现,“青铜时代”开始。

但,由于铜非常珍贵,很少用于农业生产,只有极少数小型的青铜农具,如钱和鎛;另一方面,生产技术有明显进步,如除草、排灌、施肥、治虫等,使土地生产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4、铁器的使用和牛耕出现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开始使用铁制农具,和用牛耕地的耕作方式也已经出现;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方法逐渐得到推广。

铁农具的使用是中国古代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牛耕则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这一时期,施肥、灌溉发展,地力提高,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学思之窗说明]反映了春秋时期,我国农业已开始出现牛耕技术,但使用并不普遍。

[农具图片说明]第一组图片是考古发现的春秋时期农具,虽然体型小,而且厚重,操作不很简便,但这却是当时生产力巨大发展的突出标志,以此为起点,社会历史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

第二组图片是古代犁的发展情况。

左边的石犁距今五千年左右,正是我国原始社会后期,说明在原始社会我国就已经发明了犁,这是了不起的成就;右边是战国时期的铁犁,虽然构造十分简单,但是较石犁又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它同样是古代社会生产力显著发展的突出标志。

易忽略点提示在中国古代的众多传说中,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

神农氏通过亲自尝试和实践,发现了许多植物可以人工种植供人食用,且教会人们如何种植。

这一传说实际揭示了中国古代原始农业的起源问题。

[例2]距今七八千年前,我国的原始农业处于A. 刀耕火种阶段B. 石器锄耕阶段C. 铁犁牛耕阶段D. 青铜中耕阶段[解析]原始农业最初仅仅是对自然界植物生长过程的简单模仿,只进行耕种和收获。

后来,人们发现在被人烧过的地方撒下种子长势好,就先用石斧石锛清除地上的杂草、树木,晒干后放火焚烧,然后进行耕种,称为“刀耕火种”或“火耕”。

在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已经有了相当发达的原始农业,当时我国先民们已经发明了耒、耜等松土工具,由于普遍使用了木制的耒和石制或骨制的耜,使我国的原始农业进入了石器锄耕阶段。

[答案]B[例3]我国先民农耕使用铁农具,始于A.夏商时期B.西周时期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解析] 在春秋以前的商周时期,我国先民进行农业生产主要是使用木石工具,尽管当时已经出现了青铜农具,但使用极少。

直至春秋时期才开始有了铁器,在农用动力方面也出现了牛耕,于是开始制造和使用一些小型铁农具。

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的大变革时期。

从根本上讲,这一变革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决定的;而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最主要表现就是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法的出现。

据此可以直接作出判断。

[答案]C二、土地制度的改革1、原始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在漫长的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公有,人们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成果。

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依靠个人是很难生存下来的,所以只能靠集体的力量才能求得生存。

在土地上耕作的主要是男子,他们最初通过农耕获取的食物不如负责采集野果实的女子,所以其地位是比较低下的,氏族也按照母亲的血统来确定亲属关系;随着农业的发展,男子的地位也相应提高,氏族也按父亲的血统确定亲属关系,氏族公社进入父系氏族公社阶段。

从此,私有制、贫富分化、阶级和国家接连出现。

2、夏商周时期的土地国有制夏商周时期我国正处于奴隶社会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一切土地属于国王,即所谓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可见,所谓的土地国有制实质上是周王的土地私有制。

当时盛行的土地制度称为“井田制”。

井田制在西周时期是最典型的。

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主要经济制度,与分封制、宗法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概念理解] 井田制关于井田制,我们主要从下列几个方面理解和掌握:①“井田制”是夏、商、周三代土地国有制的通称;②当时的田地沟洫纵横,像“井”字形状,故称为“井田”;③国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允许他们世代享用,但不得自由买卖或转让,即所谓的“田里不鬻”;④受封的诸侯要向国王效忠,承担相应的义务,并交纳一定的贡赋;⑤奴隶主贵族强迫奴隶集体耕种,占有奴隶的劳动产品;⑥井田制是分封制和宗法制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分封制和宗法制又是井田制赖以存在的政治保障;⑦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衰落并开始瓦解;⑧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变法运动使井田制最终得以废除。

[例4]“田里不鬻”反映了下列哪一土地制度A. 原始的土地公有制B. 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C. 封建地主土地制度D. 北魏时期的均田制[解析]“田里不鬻”的意思就是不准进行土地买卖,这种规定只有夏、商、西周时期才有,因为当时土地是属于国家所有的,即所谓的“浦天之下,莫非王土”。

自从春秋时期开始,才出现了“私田”,经过战国时期的改革,土地私有制得以最终确立,这种土地所有制承认私有土地是可以买卖的。

[答案]B[“田”字甲骨文图片解读]从课本插入的甲骨文“田”字图片中可以看到,一块土地被纵横交错的道路和水沟划分成若干小块,这就是当时的井田。

可见,“田”字是根据象形造出的。

3、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春秋战国时期,土地所有制逐渐完成了由国有向私有的变化。

(1)春秋时期,土地所有制首先出现的变化是,土地由周王所有变成各诸侯国国君所有,即“溥天之下,莫非君土”。

(2)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贵族迫使奴隶开垦荒地,“私田”因而大量出现;私田主人控制私田的产品,不向国君交纳贡赋;由于战争破坏,井田上耕作的奴隶大量减少,国君的经济收入因此锐减;为了增加收入,诸侯国国君不得不进行改革;以鲁国“初税亩”为代表的奴隶社会改革促使土地由国有向私有转变;一些贵族将井田变为私田后,采取新的剥削方式,将土地出租给耕种者,自己则收取地租,这样,他们成为新兴的封建地主,奴隶变成了佃农,井田制逐渐瓦解,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形成。

(3)战国时期,更多的私田被开垦出来。

新兴地主的势力也逐步扩大,旧贵族势力日益没落;在新兴地主的推动下,一些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经历了一百多年,最终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在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中,以秦国商鞅变法最为典型。

井田制的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和确立,根本上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

4、土地兼并和抑制兼并的几个方案(1)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下,封建地主享有政治经济特权,他们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广大农民无地少地,生活十分贫困。

(2)有些统治者为缓和阶级矛盾,也采取一些措施使农民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或限制土地兼并。

主要有:①三国时期曹魏屯田制的主要作法是:招募流民开垦荒地,让他们有田可耕,称为“民屯”;在军事活动频繁的地区,也让士兵屯田,称为“军屯”。

前者使流民得到了一定数量的土地,生活有了保障,后者保证了军粮的供应。

屯田制的实行,有利于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②北魏时期,孝文帝实行改革,“均田制”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均田制”规定了百姓占有田地的最高限额,将老百姓的原有田地作为政府的“授田”,同时将荒地和部分官田授给无地少地的农民;“授田”包括“永业田”和“口分田”两部分,前者可以由后代继承,后者在农民死后必须归还政府;受田的农民必须向政府承担租税、徭役等义务,称为“租庸调制”;均田制使北方农民的生活相对稳定,社会经济得到逐步恢复;“均田制”一直持续到唐朝中期,最终因为土地兼并严重而无法继续推行,在隋唐时期,“租庸调制”还发生了一些变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