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油库安全事故分析

油库安全事故分析

据测算,其柴油回流速度为1.03m/s,
第二节 静电引起的火灾爆炸事故
表面上看产生静电的可能性较小,但柴油已在 塑料管内来回流动12h,特别是随着液面的下降, 回流管口逐渐高出了液面,产生了飞溅,静电 产生和积累比较严重。
另据调查,该操作工上身穿羊毛衫、下穿 化纤织物裤子,脚穿聚氨酯底牛皮鞋,加之当 时天气干燥,存在人体放电的条件。操作工开 始用木棍测液位,后改用铁管,当还未伸到液 面就放生了爆炸。铁管是从支管处深入,支管 也是回流管,管口处静电积累较多的区域。
(2)爆炸性混合气体的形成
GB252-1994规定0#柴油的闪点不低于55℃, 当时温度较低(15 ℃),储存是安全的。但柴 油的轻组分含量也是较高的,在储罐通大气的 环境中,低闪点的轻组分会大量蒸发出来与空 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据测算,油罐卸入5.6t柴油时基本全满。随 着油面下降空气从开口的支管进入罐内,当液 面下降到0.6m时,油罐上部空间约为2.5m³。
➢ 1-3 事故教训 (1)该油库管理涣散,人员安全意识淡薄, 倒罐作业组织不严密,分工不明确,作业 过程中无领导值班或检查。4名作业人员没 有把油料倒罐作业安全放在心上,既没有 仔细检查液面上升情况,又不坚守岗位,
导致溢油事故的发生。
第一节 擅离职守引发的安全事故
(2)事后调查表明,该油库员工大部分未经 培训,直接上岗,缺乏最基本的安全和消防 常识,对油料易燃易爆特性和跑油等事故可 能产生的危害知之甚少。 (3)该油库设计不符合《石油库设计规范》 的要求,工艺不合理,无配套消防设施。8个 油罐建在库房内,形成封闭空间,极易造成 油气大量积聚,形成安全隐患。
第五节 油库火灾事故视频
➢ 乌克兰油库起火爆炸事件视频(20150611) ➢ 恐怖的油库爆炸一幕
储运1203班(前十号)
目录
➢ 第一节 擅离职守引发的安全事故 ➢ 第二节 静电引起的火灾爆炸事故 ➢ 第三节 私带火种引起火灾的事故 ➢ 第四节 阀门操作错误引发的事故 ➢ 第五节 油库火灾事故视频
第一节 擅离职守引发的安全事故
➢ 1-1 事故概况 2001年9月1日凌晨,沈阳市某油库
由于作业人员在离开操作现场,或睡觉、 或看电视,造成油料外溢,大量挥发性 气体扩散到车库内,汽车点火引发爆炸, 造成死亡6人,重伤2人。
5×104m³的爆炸性混合气体。此时,一民工 驾驶四轮拖拉机行驶至距离310#罐65.6m的路 边,排气管喷出的火星点燃了爆炸性混合气 体,引起着火爆炸。
➢ 4-3 事故教训
该火灾事故,是建国以来第一起万吨级 轻质浮顶油罐的重大火灾,扑救过程长达17 小时,直接经济损失38.96万元,造成2人死 亡,两个生产装置停产,损失巨大。给我们 带来的教训也是深刻的。
第一节 擅离职守引发的安全事故
油库布置示意图(局部)
第一节 擅离职守引发的安全事故
➢ 1-2 事故原因 (1)油料倒罐作业中,4名作业人员擅离职 守,造成油罐大量溢油; (2)外溢的油料蒸发形成的油气沿地表扩散 到车库,汽车发动形成点火源,引发爆炸, 并引起建在室内的油罐相继着火爆炸。
第一节 擅离职守引发的安全事故
事发时,该2#油罐为其他单位代储原油800t, 加热后准备装铁路油罐车外运。
20点20分左右,1名参加作业的民工到2# 罐顶部用打火机照明观察液位读数,引起罐 室内油蒸气燃烧、爆炸。
➢ 3-2 事故原因
打火机打火照明点燃罐室区空气中弥散的油 气,造成着火事故。
➢ 3-3 事故教训
这是一起因管理不严,严重违章引发的责任 事故。
调和工艺流程图
➢ (1)火灾形成过程
1993年10月21日13时03分310#罐收油结束, 油尺高度为14.26m。白班操作工关闭了310# 罐的进油阀门C。15时, 310#罐开始加剂自 循环调和作业,这时需要打开310#罐的进出 油阀门C、A,但操作工误将311#罐的出油阀 B当作310#罐的出油阀A打开,使得311#罐的 油泵入到310#罐内。15时41分, 310#罐液位 达到14.302m,超过安全高度(14.30m),操 作室内的超高液位报警器开始报警。
当用铁管从油罐支管插入测液位时,刚
刚伸入约40cm时,发生爆炸。
第二节 静电引起的火灾爆炸事故
➢ 2-2 事故原因 通过现场勘查和调查访问,排除பைடு நூலகம்雷击、
纵火、飞火、吸烟、自燃、电气线路火花等 因素,认定为静电火花所致。其理由是: (1)有静电产生和积累的条件
油罐直接放置在地面上,管外面刷有一 层防锈漆,无静电导除装置;
油库计量员、化验员、电工等技术工种要 持证上岗,并保持相对稳定;严禁携带火柴、 打火机、香烟及其他易燃易爆物品入库;该事 故中,参与作业的民工没有做好安全教育;入 库没有做好安全监察,带打火机进入罐区;在 储罐上用打火机照明。
第四节 阀门操作错误引发的事故
➢ 4-1 事故概况
1993年10月21日,江南某炼油厂发生 较大火灾爆炸事故。该炼油厂始建于50年 代,最初设计年加工能力为100×104t ,93 年已达到750×104t。主要产品是汽油、航 空煤油、柴油和石脑油等。
灭火过程中,罐前阀门火曾一度被扑灭 (使用了8只25kg的1211灭火器),但泄漏出的 汽油蒸气又瞬间被引燃,迅速在罐前阀门处形 成稳定燃烧。
22日凌晨,各路增援力量赶到。7时15分, 火场指挥确定了总攻方案,从江都紧急调运40t 氟蛋白泡沫液,从上海空运25门泡沫炮。9时20 分,灭火总攻开始。4门200L/s的移动式泡沫炮 和2只50L/s的泡沫管枪直射310#罐顶部。30min 后,尽管大量的泡沫喷上罐顶,但仍压不住熊 熊火势,又过了10min,罐顶火势才开始减弱,
柴油中的轻组分与吸入的空气混合形成的混合 气体达到柴油的爆炸极限(1.5%~6.5%)。
➢ 2-3 事故教训
(1) 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管理措施不到位
生产区域内乱拉乱接临时线;使用铁管计 量油品液位;使用易产生静电的塑料管输送可 燃油品。 (2) 柴油罐的的设置不符合消防安全要求
油罐未设置阻火器、呼吸阀,直接通大气; 未设到静电设施;该油罐未经消防部门审批擅 自建造,与旁边的乙类物品库房间距仅为1m。
11#路、 20#路、 13#路与罐组防火堤 之间有一条宽约1.5m的排洪明沟,排洪沟 与罐组防火堤间有很多沿地面或低支架敷 设的工艺管道,占地宽度约2m左右。防火 堤内有一条排水明沟贯通隔堤和防火堤。 310#罐距离11#路55.15m,距离13#55.10m。 11#路和 13#路不能满足错车的要求,罐区 没有环形车道和回车场地。
(3)职工违章操作是造成这次事故的直接原因
职工缺乏必要的油品知识,对柴油的火灾 危险性认识不足,违章操作直接导致了此次火 灾事故的发生。
第三节 私带火种引起火灾的事故
➢ 3-1事故概况 1991年4月22日,某油库半地下油罐因民
工使用打火机照明,引发事故。 该储罐为1000m³半地下油罐,编号为2#
18时15分,一民工开着拖拉机路经11#路 穿过罐区,排气管排出的火星引发了310#罐 外溢汽油蒸气爆燃。同时11#路两侧山坡上的 树木、防火堤和隔堤上的树木也被引燃,排 水沟及排洪沟内的汽油汽油燃烧形成了一条 火龙,310#罐浮顶外边缘处形成了汽油的稳 定燃烧。
3名工人冒火进入罐区,关闭310#罐在阀 组间的进出油阀门时,却发现310#罐的出油 阀A处于关闭状态。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是白班 操作工误开了阀门B。
示意图
发生火灾的310#罐属于该炼油厂油品 分厂六油槽岗位,共有储油罐11座,分为 东西两个罐区,中间有一条13#号路相隔。 东罐区位于山坡上,有4座6000m³的70#汽 油罐。西罐区分为东西两排,东排由2座 10000m³的90#汽油罐和1座3000m³的石脑 油罐组成;西排由4座90#汽油浮顶罐组成, 在310#罐与311#罐之间设有隔堤。11#路 西侧山坡上有2座10000m³的原油罐。
第二节 静电引起的火灾爆炸事故
➢ 2-1事故概况 2001年10月5日,山东某化工厂一油罐
发生爆炸,罐顶被炸飞,烧毁周围建筑物门 窗等。
该工厂的反应塔采用柴油燃烧方式预 热。
第二节 静电引起的火灾爆炸事故
示意图
第二节 静电引起的火灾爆炸事故
2001年10月4日15时左右,从油罐车用泵 向油罐卸了5.6t 0#柴油,16时开始点火升温。 一操作工次日零时接班,负责反应塔升温。 为使柴油保持稳定燃烧需要随时观测油罐内 的液位。
中班操作工认为是仪表误报,未查找原因就 关闭了报警。1min后,警器又发出声光报警 信号,操作工竟然置之不理,致使报警一直 持续到爆炸发生。
18时10分,距罐区南侧100m的半成品油 车间操作工人闻到刺鼻的汽油味,全班人员 出外检查。一名工人在返回更衣间时,被油 蒸气熏倒(能致人昏迷的油气浓度为2.2%)。
10时20分, 310#罐顶火被彻底扑灭。 310# 罐前阀门火在大量的泡沫堆积覆盖下也终于 熄灭。
➢ 4-2 事故原因
作业人员在进行310#罐加剂自循环作业 时错开阀门,误将311#罐中的汽油输往了 310#罐(容量为10000m³,已储有6500t汽油), 液面限位装置发出报警信号,值班员认为是 误报(以前多次发生过),未采取任何措施。 汽油不断从油罐溢出,在油罐区聚集了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