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生学习心理

中学生学习心理

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一、认知过程感觉的概念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下面不属于内部感觉的是( B )。

A.动觉B.痛觉C.平衡觉D.内脏感觉感觉的特性:感觉的特性是指感觉的相互作用引起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共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适应、感觉对比和感觉后象三种特性;二是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的相互补偿和联觉两种特性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1、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人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a.视觉适应阳光下走进电影院——暗适应走出电影院——明适应暗适应——30~40分钟明适应——5分钟左右b.听觉适应:听音乐,火车站附近的居民c.嗅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d.味觉适应:厨师做菜,越做越咸e.触压觉适应:初戴眼镜,初着冬装f.温度觉适应:游泳,初觉水凉,后适应;温水煮青蛙2、感觉对比:不同刺激物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同时对比:同一时间作用继时对比:不同时间作用3、感觉后象: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

正后像:与刺激物性质相同的后象叫正后象负后像:与刺激物性质相反的后象叫负后象4.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因其他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补偿:当某些感觉失去以后,可以由其他感觉来弥补。

盲人失去视觉后,通过实践活动使听觉更加敏锐。

4.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联觉: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就叫联觉。

5.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分类:绝对感觉阈限——刚刚引起被试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绝对感受性——指对最小刺激量的感受能力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指对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知觉的概念知觉的概念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种类:1.空间知觉 2.时间知觉 3.运动知觉 4.错觉 5.社会知觉1.空间知觉A.形状知觉B.大小知觉C.深度知觉(视崖):沃克和吉布森D.方位知觉3.运动知觉4.社会知觉:第一印象:指与陌生人初次相见时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它鲜明、深刻而牢固,会给人一种固定的看法,它影响甚至决定着今后的交往关系。

如“一见钟情”。

晕轮效应: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主要品质、特征形成良好或不良印象后,就会影响他对这个人的其余一切不良或好的看法。

如“名人代言”。

刻板印象:是对社会上各类人的固定看法。

如“湖北人都很精明”。

近因效应:指最近获得的信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影响。

期待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5.错觉:是在客观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

错觉并非都是不好的。

知觉的基本特性1.知觉的选择性: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就叫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的整体性:把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成一个整体加以反映。

3.知觉的理解性: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言语把它揭示出来的特性。

4.知觉的恒常性:指人的知觉映像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的过程。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指人在某一瞬间的心理活动或者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视了其余对象。

集中性: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在一定方向上活动的强度或紧张程度。

注意的分类1.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发生的注意。

有的心理学家称之为消极的注意、被动的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1)刺激物本身的特点:①刺激物的强度②刺激物的新异性③刺激物的运动变化④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⑤起指示作用的刺激2)主体本身的状态:①对事物的需要和动机②人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③人的知识和经验2.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

这种注意显示了人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属于注意的高级形式(2)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①明确活动的目的任务;②发挥意志努力与干扰和困难作斗争;③培养对事物的间接兴趣;④保持稳定的情绪;⑤建立稳定的工作习惯;⑥智力活动与外部活动的结合。

3.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但是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引起有意后注意的条件:对活动有浓厚的兴趣活动的自动化1.注意的广度和范围含义: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

它反映的是注意品质的空间特征。

2.注意的稳定性(1)含义:指注意在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所能持续的时间。

这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

狭义:注意在同一对象上的稳定性。

广义:注意在同一活动上的稳定性。

注意的起伏:人的感受性不能长时间地保持固定的状态,而是间歇地加强和减弱,叫注意起伏。

注意的分散,即平常所说的“分心”,是指由于无关刺激的干扰,注意不自觉地离开当前应当完成的活动任务。

影响因素:对象的丰富性、主体的精神状态、个体的意志水平。

3.注意的分配(1)含义: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时,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品质。

(2)注意分配的条件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其中必须有一种是熟悉的。

同时进行的活动的性质和关系。

一手画圆一手画方;载歌载舞、自弹自唱一边……一边……4.注意的转移(1)含义:指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品质。

注意的转移是注意的动力特征。

影响注意的转移的速度和质量的主要因素:①原来注意的紧张度。

②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

③大脑皮层神经兴奋和抑制过程相互转换的灵活性。

注意在教学中的应用:简答题1.要善于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1)防止外部干扰教室的位置、教室的布置、教师的服饰等方面(2)讲究教学艺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语言2.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1)增强学习自觉性,让学生明确知识的价值和学习目的;(2)培养学生意志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3)调动多种分析器,有助于克服注意的分散;(4)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有利于保持注意。

3.要善于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单纯依靠无意注意,缺乏系统性,难以完成学习任务;过分依靠有意注意,易疲劳,造成注意的分散。

刚上课,引起学生有意注意;学生对新内容产生兴趣,转为无意注意;思考新内容,转为有意注意;呈现直观材料,转为无意注意;布置作业、复述,转为有意注意。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1)要增强注意的稳定性,防止注意的分散。

(2)要扩大注意的广度,需要学生积累本学科相当的知识经验与一定的素养。

(3)注意的分配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应用与训练。

(4)在后天环境中锻炼人的注意转移能力。

记忆的概述(一)概念: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由识记、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构成。

(二)记忆的分类1.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形象记忆:对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记忆。

情绪记忆:对自己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的记忆。

词语记忆(语义):又叫词语-逻辑记忆,是用词语概括的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

动作记忆:对身体的运动状态和动作机能的记忆。

2.根据记忆保持的时间长短:(二)记忆的分类3、图尔文将长时记忆分为两类: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1)情景记忆:是指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

这种记忆与个人的亲身经历分不开,如想起自己参加过的一个会议或曾经去过的地方。

(2)语义记忆:指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时间和地点无关。

它表现在单词、符号、公式、规则、概念这样的形式中,如记住一年有四季。

(二)记忆的分类4、根据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的不同划分: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1)陈述性记忆:以陈述性知识为内容,即事实类信息,包括字词、定义、人名、时间、事件、概念和观念。

陈述性内容可以用言语表达。

(2)程序性记忆:程序性记忆是一种惯性记忆,又称技能记忆,经常难以用语言来描述,这类记忆往往需要通过多次尝试才逐渐获得,利用这种记忆时往往不需要意识的参与。

比如学习驾驶汽车,交通规则与安全守则储存在陈述性的记忆中,但驾驶技巧与方法则存储在程序性记忆当中。

(三)记忆过程在记忆过程中,从记到忆包括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三个基本环节,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完整统一的过程。

识记是记忆过程的开端,是对事物的识别和记住,并形成一定印象的过程。

保持是对识记内容的一种强化过程,使之能更好地成为人的经验。

回忆和再认是对过去经验的两种不同再现形式。

1、识记的分类:(1)根据识记有无目的性,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2)根据识记的方法来分,可以分为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2、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但在保持的过程中,受内外因素影响,识记的材料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和遗忘。

遗忘:是指识记过的东西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再认或回忆发生错误。

遗忘并不是所记忆的信息完全消失,而是在保持的信息不能在使用时顺利地提取出来。

3.回忆或再认回忆或再认是在不同条件下重现过去经验的过程。

回忆是对不在眼前的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称为回忆。

再认是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出现时能识别出是以前经历过的就是再认。

遗忘的原因:1.痕迹衰退说代表人物:桑代克观点:认为遗忘是由于记忆痕迹得不到及时强化,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退造成的。

如果不再进行识记,记忆绝不会恢复,它会导致永久性遗忘。

2.干扰压抑说遗忘中的抑制现象: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称为前摄抑制。

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巩固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称为倒摄抑制。

3.压抑说/动机说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观点:认为许多遗忘的发生既不是由于记忆的衰退也不是由于经验的干扰,而是因为个人常常压抑痛苦的记忆,如羞耻感、恐惧感、罪恶感的隐私总是被设法压抑而造成的遗忘。

4.提取失败主要观点:认为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永远不会消失的,我们之所以想不起来一些事情,是因为我们在提取有关信息时没有找到适当的线索。

5.同化说主要观点:遗忘是知识的组织和认知结构简化过程。

这是奥苏伯尔根据他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对遗忘提出的一种独特的解释。

遗忘规律:德国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第一个对遗忘的现象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

遗忘规律:先快后慢,先多后少。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1.学习材料的性质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和重要性4.识记的方法意义识记好于机械记忆5.时间因素6.情绪和动机7.学习程度→过度学习8.材料序列→位置效应: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四)利用记忆规律促进学生有效学习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个体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所学材料的意义;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材料;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防止遗忘的方法)(四)利用记忆规律促进学生有效学习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防止遗忘的方法)(1)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的规律进行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做到集中与分散复习相结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