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对外汉语教学法教案课本内容开学

最新对外汉语教学法教案课本内容开学

对外汉语教学法教案课本内容开学浙江传媒学院《对外汉语教学法》期终测试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任课教师周婧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 07对外汉语班姓名洒荣荣学号 20 得分《开学》教学设计一、课型:汉语综合课二、教材:《中文听说读写2》三、课文:第一课《开学》四、教学对象:汉语初级班留学生(24个美国人,已学完《中文听说读写1》)五、教学时间:一个半小时六、教学目标:1.学生会用拆字法、组词法介绍自己的名字。

2.学生能够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型的用法。

3.学生能综合运用讲解过的句型、词语来说明一件事情的原因。

七、教学内容:1. 38个生词2. 8个语法点3.课文1段八、教学重点:1.讲解“了”的两种用法,并让学生学会“了”字句的否定格式。

2.讲解“是……的”的用法,让学生能感性体会到它的强调作用。

3.讲解“觉得”在英语中的2个对应词条4.讲解“再说”,并让学生能够熟练应用。

九、教学难点:1.“除了……以外,还……”的用法2.“不见得”的理解和运用。

十、教学步骤:(一)新课导入(2分钟)教师:同学们,假期结束了,学校开学了。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大家的汉语进步很大。

这个学期,我们要来学习《中文听说读写2》。

好,请大家打开课本第一课,《开学》。

(等学生翻完书)大家还记得去年这个时候,你们开学时时怎么样的吗?同学:(回答略)教师:今年,你们是老生了,应该帮助新生,对吗?同学:(回答略)教师:那我们来看一下课文中老生柯林是怎么帮助新生张天明的。

(二)新课学习1、请同学读课文第一段,并做出反馈,具体反馈情况如下:(2分钟)如果该同学读得流利,无错误,要及时地予以鼓励:恩!读得很好。

如果出现了错误,那一定要等到学生读完后再纠正,以防学生心理紧张,出现更多的语音错误。

如果学生只错了一两个,那就先在黑板上板书出来,问他,这里是这样读吗?以期能让他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要是读出来还是错的,老师示范读,学生跟读。

若错的较多,就挑选几个比较严重的,不可全部纠正(纠正步骤同上),否则会影响学生信心,并注意在以后的学习中再纠正他。

对于比较典型的学生常犯的错误,教师示范读后,要全班一块跟读。

2、讲解第一段中的语法点(注,所有语法点都要板书)。

具体如下:(19分钟)(1)“了”的两种用法:表示动作,或者状态已经完成:表示动作行为即将发生或情况即将出现(11分钟)➢“了”的第一种用法:表示动作,或者状态已经完成。

具体步骤如下:首先,讲解它的用法;然后,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并引导学生尽量说完整的句子,在学生回答完后,让他用同样的问题问他旁边的同学,以期达到尽量多操练的目的。

你作业做完了吗?第一课《开学》你读了吗?第三,讲解“了”字句的否定用法。

以“这本书(指课本)你看完了吗?”问同学。

此时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很可能会说,这本书我没看完了,即用否定形式。

但很明显,他用的不对。

所以此时正好借着这个机会讲解否定的用法。

很明显学生也知道怎样运用否定词否定,只是不知道否定的时候应该将“了”去掉,所以趁机讲掉。

这是个简单的语法点,提示学生就好了,然后让学生用完整的句子说一遍正确答案,最后,稍微提高难度,请一个同学起来自己造一个带“了”的问句,并问班里的某个同学。

➢“了”的第二种用法:表示动作行为即将发生或情况即将出现。

具体步骤如下:首先,引导学生得出“了”的第二种用法。

教师:学校就要开学了。

那学校开学了吗?(此时学生很可能根据第一种用法说学校已经开学了,所以要接着引导)再想一下课文,他办完了注册手续,来到了新生宿舍,并没有说到上课的事情。

所以,学校还没开学。

这里的“了”表示的是动作行为即将发生或情况即将出现。

它经常跟”就要“”快要“一起”用。

其次,在第一张PPT的帮助下,操练这个语法点。

(具体见随教案发的PPT)注:1.在回答“球赛就要开始了”时,要用手指黑板上的“快要”以引导学生用快要来回答。

不过,如果之前学生已经用过了,这个引导可以省略。

2.学生答出每个答案后,正确答案会飞出。

(2)讲解“各”的用法和“各”跟“每”的区别,具体步骤如下:(3分钟)首先,引导学生对“各”有一个感性了解。

教师问同学来自美国哪个州,因为全班肯定不会来自美国每个州,所以教师问几个同学后,可说“你们来自美国各个州”,从而让学生了解了“各”的含义。

其次,讲解“各”跟“每”的区别。

在讲解之前,教师可说“那每跟各有什么不同呢?”,不要求学生回答。

问完后要停顿一会儿,目的是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然后迅速转入讲课。

“各”,强调的是个体的不同,而且它表示的也不一定是全部,全体。

“每”强调的是全体,全部的个体,经常和“都”一起连用。

第三,回到刚才的例子,教师可说“我们班的每个同学都来自美国,而且来自美国的各个州”。

这句话最直接的说明了二者的区别。

但因为密集到一句话中了,为了让学生好理解,教师的语速要慢,并有手势引导,如,“每个同学”可用手势在空中画一个圈,表示全部。

(3)讲解“是……的”的用法,具体步骤如下:(5分钟)首先,教师说明“是……的”的用法:是汉语中表示强调的一种常用方法,可以根据需要强调不同的内容。

其次,通过例子,让学生感性明白“是……的”可以强调的内容注:1.第二张PPT展示,内容加括号的表示可以有也可以没有2.教师不能光读句子,还要做好引导,从而能让学生明白“是……的”可以根据需要强调不同的内容第三,操练语法点。

(注意要让学生回答完整的句子,并让他就同样的问题问旁边的同学)你是在哪儿读的小学啊?你经常是怎么去物美超市的啊?3、请同学从课文的开头读到“在美国长大的”,反馈同上。

(2分钟)4、讲解此段对话中的语言点,祖籍。

(2分钟)注:1.“祖籍”,此语言点主要是理解,以他们熟知的奥巴马总统的祖籍来让他们明白祖籍的含义。

较简单,不需操练。

2.“张天明是在美国出生,在美国长大的”,这里有刚学过的语法点“是……的”,要提请学生注意。

5、请同学从“请问”读到“不见得方便”,反馈同上。

(2分钟)6、讲解此段对话中的语言点。

(36分钟)(1)介绍自己的姓名,具体步骤如下:(4分钟)首先,拆分一下“张”,因为已经有了一个学期的学习,所以,学生能很快理解。

其次,介绍一下中国人介绍自己名字时常用的几种方法:1.汉字中有很多同音字,所以很多时候会用拆分汉字的方法来介绍自己的名字。

如“弓长张”和“立早章”2.除了拆分介绍外,还会组词介绍。

比如江,长江的江。

第三,让学生实际运用。

1.张天明的“明”是“日月明”2.请一个学生就自己的中文名字给全班做一下介绍。

(操作时要注意,首先得对学生中文名字清楚,其次选取时要选择容易拆分或组词时学生已经学过的词,否则学生会不知所措)(2)讲解“有的……有的”的用法,具体步骤如下:(4分钟)首先,根据课文中的句子来让学生明白“有的……有的”的意思其次,教师说明其用途,给学生理性认识:用来介绍整体中有共同特征的个体最后,做简单操练。

用下面的词造句,要求要用上“有的……有的”学生们踢足球打篮球你们来自纽约来自华盛顿(3)讲解“除了……以外……还”的用法,并区分“除了……以外……都”(12分钟)➢讲解“除了……以外……还”的用法,具体步骤如下:首先,教师讲解其意思。

它的意思是besides或in addition to其次,通过例子来说明其用法。

我除了学中文以外,还学日语。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学中文,也学日语)我们班除了John外,还有Jack也去过中国。

(这句话的意思是John跟Jack都去过中国)➢讲解“除了……以外……都”的用法,具体步骤如下:首先,教师讲解其意思。

它的意思是except其次,通过例子来说明其用法,并让学生感性理解。

除了John以外,大家的作业都做完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John没做完作业)除了看书以外,晚上我什么事都愿意干。

(晚上我不愿意看书)➢比较二者的差异,主要通过在黑板上图形讲解的方法,具体如下:首先,用图形讲解除了……以外……还:先画一个圆,然后挨着这个圆再画一个圆。

最后将这两个圆都画上斜线。

表明,在原来的基础上加。

其次,用图形讲解除了……以外……都:先画一个圆,然后将圆的一部分去掉,最后将剩余的部分画上斜线。

表明,排除一部分。

➢根据每个题下面的意思,选择正确的句型,将下面的词组连成一句话。

(具体操作要结合PPT,展示第3张PPT)(4)讲解“觉得”的另一种用法:表达自己的看法。

具体步骤如下(这个很好理解,所以不用太耗时):(5分钟)首先,请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觉得”的用法:表示一种感受。

如:我觉得很热。

天快要下雨了,我觉得很闷。

(含有“快要……了”,之前讲过,在此做了回顾)其次,讲解“觉得”在这里的用法:表达自己的看法。

如:觉得方便,觉得好看再次,“觉得”的后面也可以跟句子。

如:我觉得他是个好人。

他觉得房间太乱了。

(5)讲解“再说”的用法,具体步骤如下(因为在这个句子中还有个语法点“不见得”,所以用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的方法可能不行,所以要直接把它讲掉):(4分钟)首先,讲解“再说”的用法:in addition,用来说明还有其他的原因。

其次,举例,给学生以感性的理解。

我不买这件衣服了,颜色不好看,再说,太贵了。

今年我不参加HSK考试了,题目我不会做,再说,错过报名时间了。

最后,操练,请同学起来造句。

(叫两个同学。

反馈:如果造句过程中出现了其他的语法错误或用词不当,如若问题不大,则不予纠正,关键还是在练习“再说”。

如果问题较大,则要简单纠正<如用正确的句子重复他所说的话>,不可用时过长,影响正常进程)(6)讲解“不见得”的用法,具体步骤如下:(7分钟)首先,引导学生得出“不见得”起否定作用。

教师:柯林住在校外除了为了省钱、自由以外,还有什么原因呢?(短暂停顿,提供思考时间)教师:我们来看课文,“我住在校外,除了为了省钱以外,还为了自由,再说,住在校内也不见得方便。

”刚才我们说,“再说”是在原来的原因上再加上一个原因。

这里柯林是在说他住在校外的原因。

所以,“住在校内也不见得方便”也是柯林住在校外的一个原因。

所以,在这里“不见得方便”是“方便”还是“不方便”呢?学生:不方便。

其次,要让学生区别“不方便”和“不见得方便”教师:嗯,它是有否定的意思,是对“方便”的否定。

那如果是否定的话,柯林为什么不直接说“住在校内也不方便”呢?(短暂停顿,提供思考时间)教师:原因是“不见得”跟“不”是有区别的。

“不见得”是“not necessarily”,而不是“not”。

除此以外,“不见得”表示的还是说话的人自己的看法。

比如:物美离学校很远吗?有的人说,物美离学校不见得很远。

为什么他们这么说呢原来他们每次坐出租车去物美。

最后,举例,让学生有充分感性的了解。

汉字不见得难写,因为我们每天都在练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