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教案
(2)可以增简笔画甚至偏旁
增
减
加
少
笔
笔
画 或
画 或 偏
偏
旁
旁
(3)允许义近的偏旁互相代替 (4)异字同形现象尚存
4.有相当数量的合文
合文,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合刻或合写在一起,在行 款上只占一个字的位置,形式上像一个字而实际上读两个或两 个以上的音节,代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或语素。
5.笔画多以瘦硬的曲线为主,笔画多方折。
2.王国维
《戬寿堂所藏殷墟文字》 《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3.董作宾
1933年,专著《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以“世系”、“称 谓”、“贞人”等十项条件作为断代标准,把从盘庚至帝辛的八 系十二王的甲骨文分为五期: (1)盘庚、小辛、小乙、武丁(二世四王) (2)祖庚、祖甲(一世二王) (3)廪辛、康丁(一世二王) (4)武乙、文丁(二世二王) (5)帝乙、帝辛(二世二王)
4.郭沫若
1931.《甲骨文字研究》 1933.《卜辞通纂》 1937.《殷契粹编》 主持《甲骨文合集》,我国第一部大型甲骨文资料汇 编,全书共八集十三册。
(四)商周甲骨文介绍
1.商代甲骨:10余万片,有字甲骨总数在6.2 万片左右,单字3978个。 2.西周甲骨:310多片,有1100多字。
(五)甲骨文性质
商代晚期的通行文字,其与金文的关系,是同一文 字体系中俗体和正体的关系。
(六)甲骨卜辞举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七)甲骨文选释 1.庚
2.寅
3.辰
4.未
5.申
6.虹
7.
8.萬
9.告
(八)甲骨文例
完整的卜辞包括叙辞、 命辞、占辞、验辞四个部 分。
西周春秋春秋文字:包括西周时期的金文和甲骨文以及
春秋时期的金文和玉石文。
战国文字:包括该时期的金文、陶文、简帛文、玺印文、
货币文等。
二、甲骨文
(一)甲骨文介绍:
甲骨文,是“龟甲兽骨文字”的简称,是契刻在龟甲、 兽骨(主要是牛肩胛骨)上的文字。由于其所记内容一般 都与占卜有关,故又称卜辞、契文、殷契、殷墟书契。
叙辞:记叙占卜时间人物。
命辞:记此次贞卜的主要 内容。
占辞:记贞卜之后,贞人 做出的判断。
验辞:验证占辞正确与否 的语言。
(九)甲骨文形体结构特点
1.形体来源于客观事物的图像,但经过了符号化的改造。 如:人、牛、羊、禾 符号化:止、亥
2.结构上六书皆备,以象形字、会意字为主。
3.处在不定型文字阶段,异体字繁多。 (1)字形书写允许部件移易。 如: 、 ; 、 ; 、 ; 、 ; 、 ;
第五章 汉字的形体
一、汉字相关介绍
1.按书写材料:甲骨文、金文、陶文、玉
汉
古 文
石文、简帛文、玺印文、货币文
字 2.按时代先后:原始文字、殷商文字、西周
春秋文字、战国文字
字
今 文 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字
原始文字:包括时期的陶文、甲骨文、玉石文
殷商文字:包括该时期的甲骨文、金文、陶文、玉石文。
发掘地点:殷墟、周原
(二)甲骨文与王懿荣
1.王懿荣 2.刘鹗:《铁云藏龟》 3.孙诒让:《契文举例》
(三)甲骨四堂
王国维(号观堂)、罗振玉(号雪堂)、董作 宾(字彦堂)、郭沫若(字鼎堂)
1.罗振玉 1902年,第一次看到甲骨文。著作《殷商贞卜文字
考》、《殷虚书契考释》。 最大贡献在于:最早探知了甲骨文的出土地。
6.行款比较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