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教版小学科学 三年级《神奇的水》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科学 三年级《神奇的水》说课稿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神奇的水》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课《神奇的水》,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与上一课《观察水》共同组成对水的认识。

在《观察水》一课中,学生已对水的颜色、气味、味道等物理性质有了初步的认识。

本节课,老师要带领学生研究水的毛细现象、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并了解水的这些本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对水的性质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实际,遵循课标精神,我确定了以下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观察、实验中发现水的其他性质。

2.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如语言、文字、图画)描述水的其他性质。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能够产生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现象,了解水的其他本领。

2.了解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

2.喜欢研究与水有关的事情,愿意与同学分享交流。

➢教学重点:
认识水的毛细现象,溶解现象。

➢教学难点:
对实验现象的深入观察和总结归纳。

三、教学准备:
纸巾、布条、粉笔、塑料尺、铁棒、报纸、烧杯(一满杯水)、一元硬币、滴管、红色墨水、培养皿、放大镜等
四、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教法的体现必须在启发性原则和自主性原则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

本节课对水的研究,就是以学生原有认识为基础,通过一系列动手实践活动,认识水的有关性质,如水的毛细现象、表面张力等。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突出学科知识的整合,强调探究过程中的体验,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看待水,将有关水的学习置于生命之源的广阔背景下,使学生体会到联系生活的教育所带来的魅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
科学课应精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让他们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增长科学探究能力,因此这一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我是这样安排的:
(一)情景导入:置疑激趣,引发探究-
(二)探究交流: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三)归纳总结:评价总结,提升认识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首先创设了一个魔术情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通过观察魔术现象提出自己想知道或想研究的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此,我先让学生自己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

作为三年级的学生。

也许他们提出的问题有些幼稚,也许他们提出的问题没有太大的研究价值,但作为科学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问,引导学生善问,培养学生善于质疑问难的能力。

科学的本质就是从问题入手,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

学生的问题提出来了,那就是要想办法解决问题。

(二)探究交流首先是对毛细现象的探究,出示一杯加红墨水的水,让学生想办法让水往高爬,一是发散学生的思维,二是为毛细现象的特征出现作铺垫,当学生一时想不到让水自已往上爬时,教师适时出示餐巾纸,学生的生活经验一下子被唤醒,办法有了,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一下子把所有器材都陈列给学生,充分给学生的思维的空间,以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接着让学生分组实验,要求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让他们从中获得科学知识,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实验哪些物体水会沿着它上升,哪些物体水不能沿着它上升,能上升的这些物体有什么特点,一环紧扣一环。

这一实验结束后,提出“水为什么会往上爬”这一问题时,鼓励学生分析与交流,并且辩析其中原因,尽量让学生能找到餐巾纸、报纸等有小孔和缝隙这一原因,从而让学生了解水能产生毛细现象这一性质。

其次是对“水”表面张力进行探究,往一枚一元硬币上滴水,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并由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然后交流、分析、辨析其中的原因。

这两个实验之前充分让学生进行猜测,作出假设,通过列数字的方式,让假设和事实之间形成强烈的反差,震撼学生的心灵,那有关水的表面张力才能在学生的脑中刻下永久的痕迹。

这个实验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乐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探究欲。

从而使他们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归纳总结让学生谈收获,谈感受,再让学生提出一些有关水的问题,让课堂探究延伸到课外,使学生的探究活动不因课堂教学的结束而中止,本课的结束成为学生新的探索的起点。

六、板书设计:
神奇的水
小孔缝隙爬、扩散毛细现象
相互拉着团结表面缩小表面张力
板书的设计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动态生成的,本课这样的板书不仅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体现了教学难点,而且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以上是我说课的内容,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