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肠外肠内营养临床指南2006版(草案)

肠外肠内营养临床指南2006版(草案)

肠外肠内营养临床指南(2006 版)(草案)第一部分总论第二部分成人营养需要量第三部分营养风险筛查(NRS)第四部分肠外营养素第五部分输注路径第六部分疾病营养支持一.术后糖电解质输液二.围手术期肠外营养三.围手术期肠内营养四.危重病五.成人烧伤六.胰腺炎七.短肠综合征与胃肠道瘘八.炎性肠病九.肝脏疾病与肝移植十.心血管疾病十一.神经性疾病十二.糖尿病Ⅱ.肠外肠内营养临床指南(2006 版)(草案)第一部分总论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Chinese Society of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 CSPEN)于2004年12月在京成立。

作为一个多学科学术组织,CSPEN的愿景(vision)是倡导循证营养实践,促进我国肠外肠内营养的合理应用,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和具有良好效价比的营养治疗。

编写、制定与推广临床指南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途径。

指南定义为:按照循证医学原则,以当前最佳证据为依据,按照系统和规范方法,在多学科专家、大中规模医院的临床医师和护理人员合作下达成的共识。

本指南的宗旨是为临床医师、护理工作者、营养师和患者在特定临床条件下,制定和/或接受肠外肠内营养治疗方案提供帮助,并为卫生政策的制定者提供决策依据。

2005年,CSPEN组织我国临床营养、儿科、外科、内科等多学科专家成立了第一届《肠外肠内营养指南》编写委员会,于当年制定和公布了第一版《肠外肠内营养学临床“指南”系列一:住院患者肠外营养支持的适应证》,先后在《中国临床营养杂志》、《中华医学杂志》和《中华外科杂志》登载。

这是我国首个按照循证医学原则制定的肠外肠内营养指南,出版后受到国内同行的关注。

2006年版指南制订过程在2005年版的基础上,2006年1月,CSPEN开始组织《肠外和肠内营养临床指南》修订工作。

在广泛听取和收集国内同行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2006年4月,召开了2006版指南第一次“共识工作会议”,讨论重症患者应用营养支持的共识。

2006年5月27日,CSPEN在武汉召开了第二次“共识工作会议”,讨论营养输注系统共识。

裘法祖院士出席了本次会议,并且就指南编写的意义和方向做了指导,建议定期修订和核对,及时开展普及教育工作。

来自肠外肠内营养、儿科、外科、内科、护理、肿瘤科、烧伤科等专业的52位专家和部分二级医院的医师和护士,组成8个编写组,分别进行指南草案的制定和修订工作。

4月至8月间,有七个编写组先后召开了九次“共识”会议。

就本版指南的结构、证据分级和推荐意见分级,以及文献检索策略等方法学问题展开讨论,确定了工作方案,并就完成共识编写的时间表达成一致。

各组完成的共识提交至编写委员会支持小组。

由支持小组统稿后,经2006年9月2日常委审稿会审查后,完成指南(草案)。

指南(草案)提交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常委,并于2006年9月14日召开CSPEN常委、顾问、指南编委和二级医院医护人员共同参加常委扩大会议,按议事规投票表决。

若表决通过,指南将在06-09-15 及16的全国指南会议上,向公众介绍。

制订过程的时间进度,见表1。

表1 制定中国《成人患者肠外肠内营养临床指南》的时间进度制定2006年版指南的指南(Guidelines for CSPEN Guidelines)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WHO指南编写指南》和AGREE协作网(Appraisal of Guideline Research and Evaluation)发展的临床指南编写方法学原则,结合我国肠外肠内营养实践现况,建立指南制定的方法学原则[1-3]。

在AGREE协作网对全球18个临床指南项目质量评价所得到的方法学结果基础上,最终确立方法学细节。

●文献检索策略经支持小组讨论决定(1)检索文献为近十年发表文献。

(2)二级数据库为4个:Guideline ClearingHouse, Cochrane Library, SumSearch ; 一级数据库4个:Medline,EMBASE,SCI, 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

(3)统一的推荐分级. 以牛津分类(Oxford Evidence-based Medicine, OCEBM)为基础的A, B, C, D四级分类。

详细限定条件见表2。

表2 证据检索——数据库和关键词●证据级别与推荐意见分级标准2005版指南推荐意见分级标准采用美国肠外肠内营养学会《成人和儿科患者肠外肠内营养指南》[ 4 ]三级推荐意见分级,但遗憾的是,ASPEN指南文中没有详细叙述证据级别和推荐分级的联系。

2006版ESPEN[5]肠内营养指南采用苏格兰学院间指南协作网SIGN(Scottish Intercollegiate Guidelines Network,SIGN )分级标准,将证据分级转化为推荐分级[6]。

见表3。

表3 SIGN分级体系2006年版指南修订工作启动伊始,支持小组即对推荐意见分级作了充分的研讨与论证。

GRAD工作组(GRADE working group) 于2004年发表的一个对六种指南“推荐意见分级”的分析评价。

根据这一研究的结果,结合肠外肠内营养领域临床实际,支持小组发现牛津循证医学中心(Oxford Centre for Evidence-based Medicine, OCEBM)分级系统在操作的可重复性、清晰性等方面有优势。

与ESPEN所采用的SIGN分级相比较,OCEBM分级包括的证据类型更完全,在易用性相似的条件下,更准确。

例如,对于短肠综合征,肠外营养是“救命”措施,无法也不能用随机对照研究来评价。

这类治疗措施在OCEBM分级中,被划入1c类证据,从而能够转化为A级推荐。

而按照SIGN分类,则此类治疗措施难以归类,亦可能被归入低级证据。

支持小组认为,这样的分类和证据本身的强度不相适宜。

综上,结合OCEBM分级系统,对照GRADE工作组发展的“推荐意见分级系统评价标准”原则,最终确立了本版指南的推荐意见分级标准,见表4[7,8]。

表4 牛津推荐意见分级(OCEBM)●撰写指南的结构本指南的结构(structure)参照美国肠外肠内营养学会《成人和儿科患者肠外肠内营养指南》和欧洲肠外肠内营养学会《肠内营养临床指南》[4,5]。

除总论外,每一章节均按照“背景”、“证据”、“推荐意见”的结构进行编撰。

背景部分包括该章节有关内容基本概念、研究和临床实践历史简述。

证据部分对检索文献进行描述和评价。

推荐意见部分,总结纳入证据,列出主要推荐意见,每条意见后标明推荐等级。

有条件时对同类型研究进行Meta-分析。

根据证据级别,结合编写组专家的判断形成共识后,最终给出相应推荐意见。

●“共识”,“指南”(草案)和“规范”(草案)形成过程总论及各论均由相应编写组完成。

严格按照以上方法学进行编撰工作,通过系统的文献检索,收集支持证据(检索数据库见表2)。

按照表4评价证据质量和推荐力度分级。

分级系统基于证据力度,结合研究设计、质量以及临床一致性和实用性的评估,把证据等级转化成推荐意见分级。

最高等级(A)的推荐至少有一项随机对照研究。

最低等级(D)的推荐以专家观点为基础,包括无研究证据的共识意见。

不同推荐意见分级的内容,都尽可能将证据与专家讨论共识相结合,通过各工作组“循证共识会议”解决分歧。

●总论/ 各论的“共识”,“指南”(草案)和“规范”(草案)形成过程流程图裘法祖(普外科) 钟南山(呼吸科)●顾问委员会主席:樊代明(消化内科)委员(按姓名拼音为序):纪立农(内分泌),李幼平(循证医学),刘大为(危重症医学),孙永华(烧伤),姚晨(医学统计学),翟所迪(药学)●编委会(以姓名拼音为序)蔡东联(临床营养)、蔡威(儿科)、曹伟新(肿瘤科)、陈良安(呼吸科)、陈鄢津(普外科)、陈伟(肠外肠内营养)、崔丽英( 神经病学)、贾汝梅(胃肠外科)、蒋朱明(肠外肠内营养)、江华(普外科)、江志伟(普外科)、刘洋(护理),马恩陵(肠外肠内营养)、石汉平(普外科)、石俊(危重病学)、陶晔璇(儿科)、王秀荣(肠外肠内营养)、韦军民(普外科)、夏宁(内分泌)、许媛(危重病学)、张澍田(消化病学)、周业平(烧伤),朱明炜(普外科)●编写委员会支持小组成员:蒋朱明、江华、陶晔璇、陈伟。

功能:负责文献支持、方法学发展、与各编写小组沟通和交流、推动进度、安排有关共识会议事项。

●参与“指南”和“规范”撰写和审稿的二级医院医护人员代表汪远碧(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护理)李玉风(北京市平谷区医院,内分泌)利益冲突声明以上参加人员均声明:未与任何利益相关公司签订顾问或咨询合同。

未持有任何利益相关公司的股票。

未持有任何与本指南涉及领域的专利。

资金来源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提供研究费。

包括:翻译英文至中文的费用,网络通讯费用,支持小组的办公用品费用,部分参加会议人员的交通费用。

“共识会议”的会场等费用由工业界联络委员会(ILC) 成员提供, 用于租用会场、参加会议专家部分的住宿费用和部分参加会议人员的交通费用。

工业联络组的成员不影响指南制订的过程,不影响指南的主题或内容。

所有参与共识会议,指南和规范编写的人员均基于志愿工作. 并不从此项工作中领取现金或任何其他形式的报酬。

“指南”和“规范”2006版文本的产生为确保每位编写成员都能充分、平等地表达个人观点,同时能有效完成最终文本,指南最终文本的确定遵循多数决原则。

为确保此原则的实施,由支持小组依据中华医学会2005年4月制定的“议事规则”,参考《罗伯特议事规则》(Robert Rules of Order)完成对指南进行表决的“议事规则”。

表决指南草案的会议由常委会、指南编写委员会成员、各工作组成员、顾问委员会成员以及二级医院代表组成。

法定人数为超过应到人数的1/2,同意票超过半数(弃权票不记入投票人数)投票人数为通过,表决通过后的草案即为本姐的最终文本。

最终文本将在”分会”的年会上公开介绍。

指南和规范(草案)表决会议2006年本版指南将于2006年9月14日即天津会议的前一天,按照上述程序进行表决。

指南和规范出版与发行经由上述程序定稿后的指南将在〈中国临床营养杂志〉发表,也可能在〈中华医学杂志〉,〈中国医学论坛报〉,〈中华医学导报〉转载。

同时,将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单行本。

指南和规范的定期更新和普及教育工作出版后的每一年,“分会”的审核人员将对该指南的每一章节进行有效性的再评估,使之适于新的科学证据。

同时做普及教育工作。

按照Cochrane协作网的原则,指南和规范每两年更新一次,一年审议和后效评估一次。

两年之内如指南和规范(草案)相关领域中若出现大量新证据,有改变原有结论的可能,则指南编写委员会将随时对指南进行修正和提前进行更新工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