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东省湛江市东海岛新城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

广东省湛江市东海岛新城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

证书编号:国环评证甲字第2801号广东省湛江市东海岛新城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二〇一三年一月目录1总则11.1工作背景 (1)1.2评价目的及主要工作内容 (1)1.3编制依据 (2)1.3.1国家法律、法规及政策 (2)1.3.2地方法律、法规及政策 (3)1.3.3相关发展规划 (4)1.3.4相关环保规划与区划 (5)1.3.5相关环评文件 (5)1.3.6技术导则和规范 (5)1.4评价期限 (6)1.5评价范围 (6)1.6评价指导思想和原则 (7)1.7规划所在区域的环境功能区划 (7)1.8与规划有关的环境保护标准 (9)1.8.1环境质量标准 (9)1.8.2污染物排放标准 (10)1.8.3其他标准 (11)1.9控制污染与环境保护的目标 (11)1.9.1污染控制要求 (11)1.9.2环境保护目标 (12)1.10环境目标和评价指标体系 (15)2规划概况172.2规划概述 (17)2.2.1地理位置与规划范围 (17)2.2.2规划时间 (17)2.2.3规划目标 (17)2.2.4规划发展方向 (17)2.2.5规划发展战略 (20)2.2.6规划规模 (20)2.2.7规划空间结构 (22)2.2.8专项建设规划 (24)2.3分期建设规划 (28)2.3.1近期建设规划 (28)2.3.2规划期末 (28)2.3.3远景规划 (29)3环境现状调查与主要环境问题分析303.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30)3.2海域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30)3.3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31)3.4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31)3.5声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31)3.6陆域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32)4规划方案及污染物排放分析334.1规划方案 (33)4.2污染源分析 (34)5规划环境影响评价375.1大气环境影响预测 (37)5.2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 (37)5.3 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38)5.4陆生生态环境影响与环境累积影响分析 (39)5.5社会经济影响分析 (40)6环境风险评价43 7规划调整建议及环境影响减缓措施467.1规划调整建议 (46)7.2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48)8执行总结541总则1.1工作背景东海岛已进入经济大开发的前台。

目前,湛江钢铁基地的建设正在快速推进,东海岛跨海大桥工程已经建成运行,龙腾物流球团项目、专业矿石码头等相关配套项目已经动工建设,与之相关的上下游配套产业规划、交通规划也在论证中。

近期,中科合资广东炼化一体化项目(以下简称“中科项目”)已落户湛江东海岛,一期炼油能力将达到1500万吨,并预留3000万吨产能,预计2013年动工建设。

大型钢铁与石化项目使东海岛的发展动力更为充足,同时也要求湛江市必须调整原有的发展思路,统筹安排东海岛的产业选择与用地布局问题。

这是东海岛新城规划编制的重要背景之一。

为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关于“希望广东建设成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示范省”的重要指示,切实推进广东省建设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省工作,广东省于2008年组织开展“节约集约用地先行先试专题试点”工作,并提出湛江市等五市区作为“开展围(填)海造地专题试点工作”地区。

为了落实广东省围海造地试点工作的要求,湛江市提出在东海岛开展围(填)海造地试点工作,一方面通过围海造地解决东海岛土地资源紧缺的难题,为产业发展腾挪更充足的建设用地,并以此保护岛上宝贵的耕地资源;另一方面,可通过围海造地工作进一步挖掘东海岛海洋岸线资源的价值,通过港口岸线的整合为建设大型港口群奠定基础。

在此背景下,湛江市积极组织东海岛的围(填)海造地论证,确定了“保护耕地,向大海争取发展空间”的基本思路。

2008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东海岛调研时提出,东海岛不但要建一个现代化的钢铁厂,也要建一个现代化的新城区,对东海岛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的规定,本规划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为此,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环境保护局委托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承担本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1.2评价目的及主要工作内容认真贯彻落实《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所提出“加强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本次规划环评的评价目的及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指出环境与资源对本规划实施的有利因素与制约因素;分析规划与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符合性、与其他相关规划的协调性。

(2)通过调查,弄清规划范围及周围评价范围内现有的污染源情况、环境质量状况(包括环境空气、水、声、土壤植被、水生生态等主要环境要素的质量状况),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管理与决策提供依据。

(3)以规划确定得内容为出发点,以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为基础,论证、分析本规划确定的发展规模及产业等的合理性与可行性,提出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的要求。

(4)在弄清评价区域环境功能与保护目标、环境质量现状与趋势变化的基础上,预测评价规划可能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保护目标和关键资源等的影响,分析评价区域的环境容量和关键资源的承载力,提出控制环境风险的区域性预防和应急方案。

(5)按照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要求,深入分析和论证湛江市东海岛新城规划所涉及重点项目在规划的规模、结构和布局方面的合理性,为规划方案提出环境可行的修改(调整)意见和建议,并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6)提出东海岛新城建成后的环境监测计划,建立动态环境管理系统的建议。

1.3编制依据1.3.1国家法律、法规及政策(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年10月);(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6月1日实施);(4)《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1999年12月);(5)《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年修订);(6)《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年10月);(7)《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年12月);(8)《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8月29日);(9)《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8月28日);(10)《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0年12月25日修订,2011年3月1日起施行);(11)《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2009年1月1日起实施);(12)《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年6月29日);(13)《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2001年10月);(14)《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59号,2009年10月1日起实施);(15)《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2002年3月15日起施行);(16)《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2007年修订);(17)《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陆源污染物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1号,1990 年);(18)《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条例》(1983年12月);(19)《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第253号令,1998年);(20)《73/78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国际海事组织);(21)《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发[2001]199号);(24)《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国发[2011]42号);(26)《关于印发<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规划的具体范围(试行)>和<编制环境影响篇章或说明的规划的具体范围(试行)>的通知》(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4]98号);(27)《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第1号,2008年6月6日);(28)《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管理办法》(国家环保总局令第8号);(29)《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30)《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31)《关于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文件,环发[2005]152号,2005年12月16日);(32)《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6年3月);(33)《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07]15号);(34)《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环发[2012]77号)。

1.3.2地方法律、法规及政策(1)《广东省环境保护条例》(2005.1.1);(2)《广东省湿地保护条例》(2006年9月1日实施);(3)《广东省农业环境保护条例》(1998.6.1);(4)《广东省饮用水源水质保护条例》(2007.7);(5)《广东省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7年本)》(2008.1.14);(6)《广东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2004.5);(7)《广东省节约能源条例》(2003.10.1);(8)《广东省渔业管理条例》(2003年);(9)《广东省风景名胜区条例》(1998年10月1日起施行);(10)《广东省林地保护管理条例》,1998年10月18日施行;(11)《广东省森林保护管理条例》(1997年12月1日修改实施);(12)《广东省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2001年7月1日实施);(13)《广东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14)《广东省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2001-2010)》;(15)《广东省清洁生产联合实施行动意见》(2004年);(16)《广东省严控废物名录》(粤环[2004]106号)及2009年的更新名录;(17)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粤府办[2005]15号);(18)“关于印发《广东省建设项目环保管理公众参与实施意见》的通知”(粤环[2007]99 号,2007年12月29日)。

1.3.3相关发展规划(1)《国务院关于印发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国发[2009]16号);(2)《广东省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2009.12);(3)《广东省东西北振兴计划纲要》(粤府[2007]67号);(4)《广东省东西两翼地区工业化专项规划》(2007);(5)《湛江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湛江市人民政府;(6)《湛江港总体规划》(2004);(7)《湛江市东海岛石化产业园区专项规划》及批复文件(湛江市城市规划局,广州市城市勘测设计研究院,2010.2);1.3.4相关环保规划与区划(1)《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6-2020);(2)《广东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划》(2006);(3)《广东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粤府函[2011]29号);(4)《广东省海洋功能区划》(2008);(4)《湛江市生态功能分级控制区划》,湛江市环境保护局,2007 年3 月;(5)《关于调整湛江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有关问题的复函》,粤办函[2007]344 号;(6)《湛江市海洋功能区划》,湛江市人民政府,2007 年6 月;(7)《湛江市环境保护规划(2006-2020)》(2007.3);(8)《湛江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十一五”规划》,湛江市环境保护局,2006.11;(9)《湛江市环境噪声防治规定》,2001年;(10)《湛江市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规定》,2001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