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枪鱼延绳钓渔船金枪鱼延绳钓是悬浮于大洋表层,随风漂移,钓捕个体较大的金枪鱼的一种有效渔具。
其捕鱼原理是:从船上放出一根干线(120~150Km)于海中,有一定数量的支线和浮子以一定间距系在干线上,借助浮子的浮力使支线(一端带有鱼饵)悬浮在一定深度的水中,用鱼饵(或拟饵)诱引金枪鱼上钩,从而达到捕捞的目的。
其结构主要由干线、支线、浮子绳、浮子、钓钩、无线电浮标等组成。
金枪鱼延绳钓作业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大洋性超低温金枪鱼延绳钓,该作业渔船较大,一般船长大于50m,注册总吨位在350总吨以上,主机功率为735Kw以上,船上速冻设备的制冷能力可达—55℃以下。
另一类是小型金枪鱼延绳钓作业。
该作业渔船较小,一般船长在30m以下,注册总吨位在50~120总吨之间,有的船体采用玻璃钢材料,船上有冷藏保温设备,无超低温速冻机。
这类作业一般都在近海或沿岸海域。
目前,太平洋岛国、大西洋、印度洋沿海国家大多发展小型金枪鱼延绳钓作业。
相应投资较低,收效较快。
大洋性超低温金枪鱼延绳钓渔船的钓机设备主要包括投绳机、投绳指示仪、起绳机、传送带、盘绳机、支线机等;大多数小型延绳钓渔船具有一台单丝投绳机、投绳指示仪和一个干线滚筒。
金枪鱼延绳钓船配有以下必要的助渔导航仪器。
自动舵、全球定位系统GPS、航迹仪、单边带(SSB)、雷达、航警电传(NAVTEX)、自动测向仪以及探测金枪鱼或其他饵料用的彩色探鱼仪(双频);有条件的话或需要用于科学研究的还应配备:温盐深仪(STD)、海流计(多层)、海象仪、微型温度深度计(TDR,测定钓钩的深度)。
一、作业渔场及环境因子(一)作业渔场探索和掌握中心渔场是决定渔获量高低、生产丰欠的最主要因素。
由于金枪鱼属大洋暖水性洄游鱼类,其作业渔场的变化受季节的影响较大。
因年间季节的不同,洋区各海区的气象,水文要素和渔场环境也发生不同的变化,金枪鱼为了寻求适应的环境条件,或者由于金枪鱼生理变化的需要,必须作相应的洄游。
因此,因季节而形成的渔场比较明显,渔场变动亦比较大。
选择渔场时,洋区水下地貌状态复杂的海区,如水下隆起的海岭、山脉、下凹海沟、高低悬殊的地势、水深差异较大及等深线边缘水域,都是钓捕作业获得高产的渔场。
(二)环境因子影响金枪鱼渔场形成的环境因子有生物的和非生物的,生物因子有海豚、上层鱼类、浮游生物等;非生物因子有海流、水温、盐度、含氧量等。
1.生物因子(1)海豚海豚经常出没的地方,黄鳍金枪鱼一定较多,但在此处放钩时,上钩的金枪鱼容易被海豚偷食。
(2)浮游生物有关调查表明海中有两层浮游生物层,海水表层及水深250~500m处各一层。
深层浮游生物在日落时上浮,与表层浮游生物合为一层很厚的浮游生物层,而早上日出时又逐渐潜到原来的层面,这种上浮及下潜运动持续时间约为40min。
而浮游生物是蓝圆鲹等中上层鱼类的主要食物,这些小鱼又是金枪鱼的主要觅食对象。
所以这段时间就成为金枪鱼活动最活跃的时间段。
而晚上金枪鱼群随浮游生物上浮,觅食吞吃浮游生物等小鱼,也是捕鱼的好时机。
特别是月光夜,浮游生物层更厚,水下清晰度更高,更易于金枪鱼上钩。
可以看出海洋浮游生物层的深浅是影响金枪鱼索饵洄游时所处深度的因素之一,而延绳钓捕捞以此决定钓钩深度和作业时间。
实践也表明,浮游生物垂直移动时为金枪鱼摄食的最佳时机,而浮游生物垂直移动的二个时间段为日出前1小时至日出后3小时(下沉),日落前1小时至日落后2小时(上浮)。
而这个时间段为金枪鱼摄食的最佳时机,尤其是日出前后。
因此,放钩作业时间应根据海洋生物活动习性而定。
2.非生物因子(1)海流金枪鱼类的分布、洄游范围与海流体系有密切关系,在不同的海流体系中,其分布中心也不同。
在各海流系中形成性质不同的金枪鱼类生活圈,即性质相异的渔场。
在同一海流内,渔场性质受海底地形影响而略有变化,但在相当范围内,并无不连续层的存在。
海洋中的主要海流为东西向,故各大洋中比较均匀的金枪鱼渔场大体均呈东西方向,南北方向较狭,其范围也大致与各海流间的潮界相吻合。
金枪鱼类在同一海流系内洄游,在海流流速较弱情况时,洄游速度缓慢,较易追踪。
海流流速较强时,其洄游速度相对较大,不易追踪。
金枪鱼类在不同海流系间的转换性洄游,规模较大,速度较高,鱼群追踪也较困难。
金枪鱼类随成长过程的生态变化,其栖息的海流系也有变化,虽属同类金枪鱼,亦因鱼龄不同而生活环境不同。
金枪鱼的洄游可分两种形态:一是在同一海流系内,局部性洄游多属同一生态洄游,但亦有生态不同群体。
在此种情况下,其洄游受海流消长所支配。
二是在不同海流系间的转换性洄游,起因于鱼体生态变化上的需要,进而促使鱼群开始自动积极地洄游。
在金枪鱼类产卵洄游海域,受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而变迁。
金枪鱼类在适宜水域产卵期间,如不是海况发生突变,其洄游速度很慢,几近滞留状态,一般为期10~20日。
金枪鱼渔场季节性变化显著,在赤道水域亦然。
各不同海流系金枪鱼洄游的渔场位置、渔期近似连续,故赤道海域可终年进行捕捞作业。
在渔场迁移期间,鱼群分布密度变化很大。
高纬度渔场,鱼群密度受季节变化所支配,渔场季节性变化明显,位置变化复杂,渔船连续作业较困难。
在不同海流系间的洄游转换时期,各金枪鱼类虽稍有出入,但大致与海流的变化相同,推定在每年的3月和9月各有一次转换期,因3月与9月为季节及海流转换期,各海流系性质也随之变化,所以金枪鱼分布状况,大致可以分为夏季型与冬季型两种,其分布形状依每年海流转换状况,气象变化状态的不同而不同。
例如在印度洋,长鳍金枪鱼在南信风海流中形成稠密鱼群。
尤其是黄鳍金枪鱼在北半球的夏季聚集在信风之间的逆流系中以及南信风海流和季风流之间的水域。
在这些水域没有长鳍金枪鱼。
马苏金枪鱼栖息在西风流系中。
大眼金枪鱼则栖息在南信风流的边缘水域中。
各种流系、各纬度上金枪鱼渔获率的分布如表1。
从表1可看出,在北纬15°~10°和南纬5°~10°海区中,金枪鱼类的聚集较少。
其分布情况可作如下解释:上述海区与广阔的气旋环流的位置相符合,其中央部分深度增加,营养盐丰富。
在这些水域浮游植物丰富,但浮游动物尚未大量繁殖,即金枪鱼饵料捕食的对象。
所以在环流中央区金枪鱼聚集少。
金枪鱼一般在气旋和反气旋的环流间生产力高的水域集群。
这些水域在上升流和下降流之间,其特征是海洋学指标水平梯度值大。
大西洋的海流分布及部分作业渔场见图6—18。
海流变化大或在海流交汇处,浮游生物及小鱼多,是金枪鱼索饵的渔场。
海流方向和流速对金枪鱼延绳钓作业产生极大的影响。
经常观察、了解和掌握海流方向与流速,有利于跟踪追捕鱼群,提高渔获量。
根据多年来的生产实践,发现聚群索饵的金枪鱼有顺流漂游、逆流追吞索饵的规律与习性。
海流方向稳定、流速平稳,即流速在0.5~1.5节时,金枪鱼聚群索饵的中心位置变化不大,鱼群一般每天顺流漂游10n mile左右;流向稳定,流速在1.5~2.0节时,跟踪追捕鱼群比较困难。
表1 各种流系、各纬度上金枪鱼渔获率的分布情况纬度优势种类渔获率(%)海流系15~10°N 箭鱼、大眼金枪鱼 1.7 阿拉伯海巨大的反气旋环流10~5°N 大眼金枪鱼、箭鱼、黄鳍金枪鱼2.9 索马里海流分支、索马里沿岸反气旋环流,季风流北支5~0°N 黄鳍金枪鱼、大眼金枪鱼、箭鱼2.5 索马里海流,索马里沿岸反气旋环流,季风流中央分支0~5°S 黄鳍金枪鱼、大眼金枪鱼 2.8 信风间的逆流,季风流南支5~10°S 黄鳍金枪鱼 1.9 信风间的逆流与南信风流之间的辐散线10~15°S 黄鳍金枪鱼、长鳍金枪鱼 3.3 南信风流1.北赤道流2.赤道逆流3.南赤道洋流4.本哥拉海流5.几内亚洋流6.巴西洋流7.加那利洋流图6—19 大西洋部分海流的分布及部分作业渔场太平洋亚热带海洋锋是箭鱼富集的区域。
所谓海洋锋是指海洋中物理、化学、生物、运动学特征等参数的梯度明显增大的两种或几种水体之间的水平混合带。
海洋锋的一般标志为海面温度剧变,海水颜色不同,波浪特性变化,碎片聚集,形成海雾等,可通过目测或仪器观测发现。
海洋锋是北方密度大、生产力高的副极地冷水与南方密度小、生产力低的亚热带暖水交汇的边界。
受洋流驱动锋线蜿蜒曲折,密度大、生产力高的副极地冷水集中,下沉到密度小的副热带暖水下面。
此下沉区能繁殖高密度的浮游动物,并能保持其垂直位置,浮游动物以下沉的浮游植物为食,小鱼集体觅食浮游动物,鱿鱼吃小鱼,箭鱼又吃鱿鱼。
沿锋线的弯曲处渔获率高。
1994年前六个月中多达90%的箭鱼都是在沿锋线的渔场捕获的。
巡航研究和过去几年测量数据表明这条海洋锋在1994年有所减弱,在1997年又向南转移200km。
这些变动可用于解释所观察到的渔获量和渔获率的年际变化。
此外,作业钓具的投放方向与海流的流向要保持相应的角度。
放钩时应选择与海流计上显示的最深层(约100m水深)流流向相垂直的航向放钩,并使左舷受流,这样有利于支线的下沉。
因为表层与中层的流向与最深层流可能不一致。
而钓钩深度一般处于110~310m水层。
金枪鱼又为逆流摄食,栖息的水深一般也为此水层。
这样鱼群看到的鱼饵最多,可提高上钩率。
相对流速、流向夹角和渔况之间的关系如表2所示。
表2 相对流速、流向夹角与渔况之间的关系相对流速相对潮流流向夹角(度)渔况1kn以内0~30 良好1~1.5kn 30~90 一般1.5~3kn 120~180 差(2)水温水温是判断渔场的重要参数,通过观测水温,判断温跃层(所谓温跃层是指水温在垂直方向上出现急剧变化的水层,浅海:温跃层强度达到0.2℃/m;深海:温跃层强度达到0.05℃/m)的深度,金枪鱼大部分时间停留在表层以下的深水处,知道温跃层的深度,就可估算金枪鱼的栖息深度。
金枪鱼对水温的变化较敏感,水温急变捕食活动停止,周围水温略有变化,鱼就很快地移动,应转换渔场。
海水上升时比下降时上钩率要高,流速较快的地方水温较高。
高潮之前比高潮之后渔获要好,故变潮后也应转换渔场。
在整个温跃层可钓到黄鳍金枪鱼,但80%的大眼金枪鱼是在温跃层下半层才可钓到。
适于捕捞大眼金枪鱼的水温在太平洋是10~15℃,在印度洋主要是10~18℃。
有的认为,黄鳍金枪鱼主要在中间混合层和温跃层游动。
长鳍金枪鱼所在海区是在中间层上方,白天分布于温跃层上方,夜间上升至较高层。
在温跃层下方和较冷水域是大眼金枪鱼的生境,大眼金枪鱼喜在周围水温12℃栖息,但较佳渔获水温在11℃和26℃之间。
利用好金枪鱼生活环境条件的资料(见表3),在作业时可以有选择地捕捞所需品种。
用STD仪测温跃层,根据温跃层的垂直分布,控制钓钩深度,使它调节到金枪鱼的游泳水层。
(3)盐度盐度既影响着金枪鱼类的分布范围,又影响着它的分布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