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围网渔业技术1

围网渔业技术1

2002-7-3 23
我国围网目前形势

围网船组产量仍处于较低的水平, 渔场调查、鱼群侦察技术水平、灯诱设备和灯诱 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 常年作业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 大洋性金枪鱼围网渔业起步晚,目前只有17艘, 与先进国家尚有很大差距。

2002-7-3
24
二、国外围网渔业发展概况
埃及早在公元前13世纪时已出现了围网渔具。 1900年左右,小型机动双船围网作业方式由美国传入冰 岛和挪威,并逐渐盛行于欧洲其他沿海国家。 此后,随着捕捞对象的变动和机动渔船的发展,在外海进 行的单船围网作业开始在美国西海岸和北欧的一些国家 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围网作业渐占主要地位。 50年代日本结合光诱鱼群进行围网作业。
渔具渔法学
第三章 围网渔业技术
2002-7-3
US purse seine vessel (1200 ton class) operating in the western 1 Pacific with a 200+ ton "foamer" school of tuna in the net.
第一节
2002-7-3
5
二、围网作业特点

生产规模大,网次产量高


捕捞对象集群性
生产技术要求较高

作业渔船良好的操纵性能和
高效捕鱼机械设备
瞄准捕捞
2002-7-3 6
第二节 围网渔具分类

类:围网 按网具结构(型):有囊和无囊 按作业方式(式):单船、双船、多船
2002-7-3
7
一、渔具结构-型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围网渔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围网渔业 比较发达的国家有挪威、日本、秘鲁、美国、前苏联、智利、 丹麦、冰岛等国。在捕捞技术上以日本、美国、挪威较为先 进。
25
2002-7-3
世界主要围网渔场
围网作业渔场应具有大而密集稳定的鱼群,渔场要风浪较 小,潮流较缓,且无二重潮,水底无障碍物。 鲣、金枪鱼的渔场 主要分布于赤道两侧,位于巴布亚新 几内亚、菲律宾、美国西南部沿海以及几内亚湾等。 沙丁鱼渔场 主要分布于非洲西北部、摩洛哥西部和塞内 加尔沿海,日本沿海亦有分布。 鲱类渔场 主要分布于欧洲的北海和冰岛周围海域等;美 国东部沿海和墨西哥湾是油鲱的主要渔场。 鯷类渔场 主要分布于秘鲁和智利北部沿海。 鲐、鯵类渔场 主要分布于朝鲜、日本和中国沿海。
1、有囊围网

具有一囊两翼,网囊短而网翼 长,网口大,网身和网囊的长 度约为网翼长度的1/3-1/4。 作业中一般浮子漂浮在水面, 沉子沉降至海底或近海底,用 两翼包围鱼群,驱鱼入网囊
代表渔具:大围缯 (福建),
对网(浙江),大洋网(江苏)

2002-7-3
8
有囊围网捕鱼
具有围、拖、张的特征
捕捞对象和渔场环境不同,操作方式各有侧重


以围为主:集群的中上层鱼类
围、拖结合:主要用于捕捞大黄鱼 以张为主:主要用于捕捞带鱼
2002-7-3
9
2、无囊围网

网具结构形状呈长带形,一般是中间高,两端低,由 取鱼部和网翼等部分组成。 依其取鱼部位臵的不同:单翼围网、双翼围网
单翼围网取鱼部位于网具的一端,其余部分为网翼

双翼围网取鱼部位于网具中间,两边左右对称
2002-7-3 26
日本
日本的围网渔业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在日本近海、中国东海、黄海、北太平洋北部和中部等 海区作业的主要是大中型围网;
在日本沿岸或近海作业的为中小型围网;


远洋围网渔业以鲣、金枪鱼为主要捕捞对象,采用200t 以上的大型渔船,主要作业渔场为东部太平洋海区、南太 平洋、非洲西岸的沿岸200海里范围内。
鯷鱼
带鱼 金色沙丁鱼 鮸鱼
2002-7-3
脂眼鲱
Hale Waihona Puke 圆腹鲱大黄鱼4
Turkish fishermen fishing with a purse seine net transfer live bluefin tuna from the fishing net to a transport cage before transporting the fish back to fish farms in Turkey. There the tuna are fattened before being sold to the Japanese market
2002-7-3
27
美国

自1963年开始发展远洋围网渔业并很快取得成功,70 年代初建造了许多大型金枪鱼围网渔船。以金枪鱼围 网和油鲱围网渔业为主,偏重于捕捞金枪鱼等价值较 高的鱼类。 美国金枪鱼围网捕捞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朝自动 化方向发展,并采用高空侦察鱼群技术,大大减少了 侦察鱼群的时间,提高了捕捞效率。 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由于金枪鱼围网捕杀海豚,遭 美国国内的反对,金枪鱼围网渔业开始走下坡路。
机动船围网作业
小机动船对网作业, 由小对作业发展而来的,12~13人操作, 以捕捞大黄鱼和带鱼为主,始于1968年。 大机动船对网作业,是由大对作业发展起来的,26~32人操作, 以捕捞“四大鱼产”为主,但船型、网具、渔法有较大改进, 网船为主船,偎船为随船,因航速快,抗风、抗浪能力强,续航 时间长,可常年生产。此作业始于1954年冬汛。
2、双船围网

船组组成:两艘网船,同时 进行起放网操作。 特点:两船围捕,有利于包 围鱼群,较单船围网快,两 船必须协调一致,紧密配合。 使用网具:双翼无囊围网、 有囊围网


2002-7-3
13
3、多船围网

船组组成:3艘以上的网船组成。 作业船只多,操作指挥不方便, 已经基本被淘汰
2002-7-3
21
2002-7-3

80年代之后围网渔业的规模开始逐渐萎缩,机轮围网船只 数量从当初最多时的60余组下降到2004年只有17组左 右。
舟山市2005秋汛灯围生产简况
2005年我市秋汛灯围生产喜忧参半,喜的是投产规模不断扩大,灯 围总产值再创新高。忧的是鲐鯵鱼资源、海况条件并不理想,灯围单产 同比去年出现了较大滑坡,单位效益明显下降。 全市共有灯围570组,实际投产567组,其中新增298 组。
浙江
大对 木帆船大对作业,15~16人操作,偎船为主船,网船为随 船,在近海各渔场生产,是捕捞小黄鱼的主要作业。(60年代 中期因机动船发展被淘汰) 中对 10~12人操作, (1956年淘汰)。 小对 木帆船小对作业,8~9人操作,适于在水深30米以内距岛 较近的渔场生产。早出晚归,主捕夏汛大黄鱼和冬汛带鱼。 (60年代逐年减少,1980年淘汰) 背对( “双背对”、“三背对”)用一艘大对船或大捕船 作母船,随带2只舢舨,至渔场后,放下小船,操作似小对,母船 在旁护卫,供食宿,装载网具及渔获物。母船4人,小船8人,主 2002-7-3 18 捕冬汛带鱼。(始于20年代, 60年代后渐被淘汰)

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中有“……罛,下海水深 多用之,其深八九丈,其长五六十丈,以一大为上 纲,一为下纲,上纲间五寸一藤圈,下纲间五寸一铁 圈,为圈甚众,贯以以为收放”的记载,说明当时 中国已使用有环围网进行捕捞生产。
2002-7-3
(一)帆船围网
17
民国时期—解放初
山东 50年代中期,开始在烟台至长岛一带出现机帆船围网
嵊泗、中街山列岛等地渔民用小型有囊围网,于夏秋之交 在各岛岙口围捕幼鳀鱼,延续至今。
2002-7-3 16
一、我国围网渔业的历史和现状
明嘉靖《浙江通志》载:“大黄鱼春月生子,声如群蛙,渔 人听声下网,听法以竹筒测之,知其头向上,则用网如布疋, 两头收合,无不就擒”,------浙江石浦爵溪独捞---单囊 围网作业
2002-7-3
20
灯光围网
在60年代前期,我国机轮围网渔船在广东群众渔船 光诱围网的基础上,进行光诱围网试验。
70年代是我国灯光围网发展的 鼎盛时期,我国自行设计制造 中型围网船和配套灯船及运输 船约300艘,灯光围网作业遍 布全国各渔业公司。 机轮灯光围网白天探察 鱼群,围捕起水鱼,夜 间在选定渔区开启集鱼 灯,把鱼诱集在灯周围, 然后下网围捕,起网时 用抄网或吸鱼泵将鱼从 取鱼部捞(或吸)入船 舱。

依下纲有无底环:无环围网、有环围网
2002-7-3
10
无囊围网结构示意图
无囊围网作业示意图
2002-7-3 11
二、作业方式-式
1、单船围网

船组组成:一艘网船和几艘 辅助船(或艇)
特点:操作灵活,行动方便
使用网具:单翼无囊围网

典型作业:机轮鲐鲹鱼围网、 金枪鱼围网
2002-7-3
12
2002-7-3
19
机轮单船围网

在机帆船有环围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948年在烟台近海试捕鲐鱼、竹筴鱼等获得成功, 1951年单船围网投入生产, 1953年又开始利用对拖式渔轮进行围、拖兼作。 1959年围网渔轮总数增加到200艘左右。作业渔场 由烟台、威海、海洋岛近海发展到外海生产。

2002-7-3 15

一、我国围网渔业的历史和现状 末
风网(山东省掖县),由高28.5~36.7米的网衣52片组成。 15~20吨的大帆船借风力行进,主要捕捞小黄鱼。原为双船 作业,30年代传入长岛改为单船,另配备1只4~5吨的舢板 辅助作业。 (60年代中期以后,此网逐渐减少)
圆网(日照至乳山沿海),主要捕捞带鱼,兼捕鲅、鳓、 鲳,对虾。全网由22幅高30~44.3米的网衣构成。作业时 用3~4吨木帆船1只,5~10人操作。(70年代初,因黄海 带鱼资源衰竭,逐渐减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