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方案)(2003—2010)安庆市人民政府二ОО五年六月·1·目录前言 (1)1 土地利用现状 (2)1.1 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 (2)1.2 土地利用结构及分布 (4)1.3 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 (6)1.4 土地利用优势 (7)1.5 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9)1.6 土地利用潜力 (10)2 规划方针与目标 (11)2.1 规划方针 (11)2.2 规划目标 (12)2.3 远景展望 (13)3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14)3.1 土地利用结构 (14)3.2 居民点建设用地控制 (17)3.3 重点工程建设 (19)4 土地利用分区 (19)4.1 地域分区 (19)·2·4.2 用途分区 (22)5 基本农田保护 (26)6 土地整理开发 (27)6.1 土地开发整理重点区域 (27)6.2 土地开发整理重点工程 (29)6.3 土地开发整理指标分解 (32)7 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33)·3·安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方案)前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章第二十六条的规定以及安徽省人民政府皖政办复[2003]8号《关于要求修改安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请示》的批复意见,现对《安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以下简称《现行总体规划》)进行修改。
本次总体规划修改以国家、省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文件为依据,从安庆市实际出发,针对《现行总体规划》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及新时期安庆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深入研究安庆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庆市城市建设对土地的需求,进一步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调整、完善《现行总体规划》,实现安庆市土地资源优化配臵和合理利用,促进安庆市土地利用持续健康的发展。
本次规划的目标年与《现行总体规划》一致,即至2010年。
以2002年为基期年,2010年为规划目标年,并展望2030年。
·1·1 土地利用现状1.1 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安庆市位于皖西南,长江中下游北岸,地处北纬29°47′~36°16′东经115°45′~117°44′之间。
土地总面积1.54万平方公里。
东与铜陵、巢湖市相接,南与池州及江西省九江市隔江相望,西与湖北省黄冈市倚山相依,北与六安市相邻。
安庆市城区是长江重要的工贸、港口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
1.1.1 自然资源条件由于安庆市地处北亚热带向中亚热过渡带,因此气候、植被和土壤具有明显的南北过渡特点,兼之地形地貌、地质、水文复杂多样,因而土地利用上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安庆市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型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无霜期长,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
植被类型属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区,其中大别山区为暖性针叶林区,动植物资源丰富。
土壤类型复杂多样,处于黄棕壤与红壤两大地带性土壤交汇地带,具有明显的过渡带的特色。
安庆市位于大别山南麓与长江河谷之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中山、低山、丘陵、岗地及平原地貌俱全,且由西北向东南呈阶梯状区域分布。
·2·境内河流水系发达,湖泊星罗棋布,长江沿岸湖泊众多;多年平均径流总量达90亿立方米,单位面积产水量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市域处与长江中下游铜铁成矿带,已发现矿产70余种,查明一定储量的矿产有50种,以非金属矿藏最为丰富,且开采条件较好。
安庆市旅游资源丰富,山、水、岩、洞俱全,文化古迹甚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映生辉,蕴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和安庆地方民间文化特色。
1.1.2 社会经济条件2002年末,安庆市下辖八县(市)(怀宁、桐城、枞阳、潜山、太湖、宿松、望江、岳西)和四区(郊区、大观区、迎江区、开发区),211个乡镇;总人口604.1万人,其中农村人口444.0万人,城镇人口160.1万人,城镇化水平达26.5%,人口密度为392.0人/km2。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全市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显著改善。
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285.5亿元,工农业总产值473.9亿元,财政收入26.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4.0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2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08.0元。
安庆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科技经济实力增强,服务功能齐全,全方位立体交通、通讯网络已经形成,投资环境明显改·3·善。
建设了多个各具特色相互联系经济区域,一批新型城镇已经形成,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安庆港被列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已同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经济往来,外贸供货总额多年位居全省第一。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广播、影视及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1.2 土地利用结构及分布安庆市土地总面积1539839.2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1.0%,人均土地0.3公顷。
其中农用地面积为1149900.1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74.7%;建设用地面积157919.0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0.3%;未利用地232020.1.1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5.0%。
各类土地利用结构及分布如下(详见表一)。
1.2.1 农用地结构与分布(1)耕地:面积395120.8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5.7%。
主要分布于丘岗区,占59.7%;其次为洲圩区,占29.4%;山区仅占12.9%。
(2)园地:面积23339.0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5%。
主要分布于山区,占48.8%;其次为丘岗区,占44.4%;洲圩区仅占6.8%。
(3)林地:面积561379.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6.5%。
主要分布在大别山区,占全市林地面积65.1%;其次是丘岗区,·4·占全市林地面积的32.3%;湖圩区仅占全市林地面积的2.6%。
(4)牧草地:面积374.4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0.03%。
主要分布在丘岗区。
(5)其他农用地:面积169686.6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1.0%。
主要分布于丘岗区,占47.7%;其次为洲圩区,占35.4%;山区占16.9%。
1.2.2 建设用地结构与分布(1)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为125161.2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7.9%。
其中,城市用地5350.0公顷,建制镇用地10849.3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95636.2公顷,独立工矿用地10016.2公顷,特殊用地3309.5公顷,分别占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4.3%、8.7%、76.4%、8.0%和2.6%。
主要分布于丘岗区,占43.9%;其次为山区,占37.4%;洲圩区占18.7%。
(2)交通运输用地:面积10815.2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0.7%。
其中,铁路用地1062.8公顷,公路用地9599.2公顷,民用机场用地124.0公顷,港口码头用地面积29.2公顷,分别占全市交通运输用地的9.8%、88.8%、1.1%和0.3%。
主要分布于丘岗区,占41.6%;其次为山区,占32.4%;洲圩区占26.0%。
(3)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21942.6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4%。
其中,水库水面8313.3公顷,水工建筑用地13629.3公顷,分别占全市水利设施用地的37.9%和62.1%。
主要分布于·5·山区,占40.1%;其次为洲圩区,占31.2%;丘岗区占28.7%。
1.2.3 未利用地结构与分布(1)未利用土地:面积为27641.8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8%。
其中,荒草地15860.2公顷,沼泽地170.6公顷,沙地336.4公顷,裸土地535.5公顷,裸岩石地4093.2公顷,其它未利用地面积6645.9公顷,分别占全市未利用土地的57.4%、0.6%、1.2%、1.9%、14.8%和24.1%。
主要分布于丘岗区,占56.7%;其次为山区,占28.2%;洲圩区占15.1%。
(2)其他土地:面积为204378.3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3.2%。
其中,河流水面50509.9公顷,湖泊水面116532.7公顷,苇地4908.0公顷,滩涂32427.7公顷,分别占全市其他土地的24.7%、57.1%、2.4%和15.8%。
主要分布于洲圩区,占49.5%;其次为丘岗区,占29.3%;山区占21.2%。
1.3 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1.3.1 土地利用充分程度2002年,全市土地利用率为85.0%,其中土地农业用地率74.7%,建设用地率10.3%,土地垦殖率25.7%,耕地复种指数232.0%,全市森林覆盖率为41.3%。
1.3.2 土地利用适宜程度全市土地利用现状与土地自然属性和适宜性评价结果基本·6·吻合,各类用地基本上各得其所。
但局部地区受经济利益驱使,以致土地利用不尽合理。
1.3.3 土地利用效益安庆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在总体上不高,平均每公顷土地的国内生产总值为1.9万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7.7%,其中第一产业每公顷平均增加值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3.7%,第二产业每公顷平均增加值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6.8%,第三产业每公顷平均增加值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1.5%。
土地的社会效益是基本上保证了安庆市人口增加、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生态效益方面,已完成所有荒山绿化任务,小流域综合治理已全面展开,生态建设初见成效,土地利用生态环境总体好转。
1.4 土地利用优势1.4.1 土地开发历史悠久,土地利用经验丰富安庆市土地开发利用程度高,2002年土地利用率85.0%,垦殖率为25.7%,耕地复种指数达到232.0%。
丰富的土地利用经验在市场化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过程中将进一步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臵。
1.4.2 自然和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安庆市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光照充足,适宜多种粮食作物以及经济作物的生·7·长。
市域水资源丰富,建国后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大兴水利,抗灾能力不断增强。
特别是1998年洪涝灾害之后,长江干堤防洪标准进一步提高,生产条件不断改善。
市域劳动力资源充沛,劳动力素质较高,农业新技术能得到迅速普及。
优越的自然和农业生产条件为农业的高产稳产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为实现现代农业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1.4.3 明显的土地利用分区,有利于集约经营全市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在布局上已形成三个区域:西北部中低山区、沿江平原区和中部丘岗区。
明显的地域分区为土地的集约经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可根据三区的土地利用条件,调整各自的土地利用结构,可有重点地进行土地的深度开发,发挥各区的优势,实现各区土地利用的规模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