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语修辞学修辞现象分类汇总

汉语修辞学修辞现象分类汇总


方面进行说明描写的比喻。它又可分为两小类:A.“复喻”,是用几个喻体来说明事物的一
个方面。B.“联喻”,是用几个喻体来说明事物的几个方面
8.连喻是用几个喻体分别说明描写几个本体,实际上是几个比喻连用。
9.类喻是几个同类的本体与几个同类的喻体分别配合,通过几个喻体之间的关系来显示几个
本体之间的关系。
10.进喻又称“叉喻”,是在原有比喻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设喻,前后连贯,层层加深。
使比喻增色。
释喻的结构 单释式 先释后喻的 先喻后释再喻的 交错式的
比喻的修辞作用
1.比喻可以变未知为已知的效果。 2.比喻可以化抽象为具象的效果。
3.比喻可以化平淡为生动的效果。 4 .比喻可以将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
5.化具象为抽象。
6.别具嘲弄讽刺之兴昧。
7.含有婉约含蓄的效果。
比喻建构的基本原则:新颖、贴切
验,通常是以易知描述、说明难知,以具体描述说明抽象,轻车熟路,从而便于理解。
【要素】一个完整的比喻应该由四个要素组成。(1)本体,就是被比喻的事物;(2)喻体,就
是用来打比方的事物;(3)喻词,就是连接本体和喻体的比喻词;(4)相似点,就是本体和喻
体在某个方面相似的地方。
比喻是人们交际生活中运用得最应得了频繁的修辞方式之一,有些比喻,由于长期频繁运用,
一句中又是本体,B 一身兼二职,故称。
15.合喻又称“类比递喻”,是由几个比喻依次递进而成的。
16.释喻是使用解释说明手段而形成的一种比喻,或者说它是对各类比喻进行解释的一种手
段。它由比喻和解释两个部分构成,其解释部分主要揭示喻体和本体间的相似点,使比喻显
得更贴切自然,明白通俗,形象生动,由“喻”到“释”符合人们认知的习惯,易于理解,
11.互喻又称“环喻”,是“以甲喻乙”和“以乙喻甲”两个可逆性比喻同时出现的比喻。
12. 缩喻又称“反客为主式比喻”,其基本格式是本体作定语,喻体作中心语,喻词省略,
本体与喻体之间用结构助词“的”组合。即“本体-的-喻体”的格式。
13.约喻是一种以一个喻体同时说明描写几个本体的比喻。
14.兼喻是一种连锁式比喻,其格式是“A 像 B,B 像 C”。其中,B 在前一句中是喻体,在后
有两种情况,一是先从反面比喻,再从正面比喻。
6.回喻又称“迂喻”、“迂回喻”,是“A,不是 A,是 B”的一种崭新的比喻类型 。它以“肯定
—否定—肯定”相交错的形式构拟而成,有两种基本类型:A.“本体+否定中介+喻体” 。
B.“喻体+否定中介+本体”。
7.博喻又称“多项喻”、“莎士比亚式比喻”,是一种以多个喻体对某一事物或某事物的几个
【要素】 ①不妥协,持否定态度的现象。②含有讥讽、告诫的意思。
根据讽刺的对象不同,讽刺可以分为揭露性讽刺和劝诫性讽刺两大类型。
比喻
【定义】比喻又称“比”、“辟”、“譬”、“譬喻”等,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打比方”。它是用
具体形象的事物来说明抽象深奥的事理,也就是根据甲乙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乙事物来说
明甲事物的修辞格。它是建立在心理学所说的类化作用基础上的,利用已知经验引起新的经
化”。最常见的方式是用写人的动词去写人以外的事物,也有用描写人的形容词来写事物的,
还有用称呼人的名词或代词来称呼事物的。
(二)拟物是把原来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用来描写乙事物,使其“他物化”,或者根据想象,
把原来适用于物的词语用来描写人,使人“物性化”。
1.是把人当作动物,植物或无生物来描写,赋予人以动物,植物或无生物的某些特征。
4.文字飞白就是由于表达的需要,有意把别人的错别字记录下来的飞白。 5.逻辑飞白是故意直录说话人或虚构的说话人所说的不合逻辑的话。 对偶 【定义】又叫“对仗”、“俪辞”,是把一对语法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意思相关、相 连或相反的短语或者句子对称地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格。 【要素】 ①结构相同或相似。②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③意思相关、相连或相反。 【种类】 根据其要求的严格程度,可以分为严对和宽对两种;根据上下联的语意关系,可 以分为正对、反对和流水对三种;根据对偶关系所涉及的语言单位,可以分为当句对、单对、 偶对和鼎足对等;根据用字、词、句以及与其他辞格的合用等情况,又可以分为借对、联绵 对、双声对、叠韵对、双拟对、同对、邻近对、互成对、磋对、倒装对、回文对、互文对等。 排比 【定义】排比也称“排句”、“排语”、“排迭”,就是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近、字 数相等或大体相等、语气相近、意义相关的语句成串地排列在一起,借以增强语势,加强语 意的修辞。 【要素】最少有三个结构相同或相近的句子排列在一起。 【种类】 根据组成句子结构的不同,排比可以分为两类 1.总排是由句子中几个结构相同,意义相近,并且成分一般相似的短句或短语并列而构成的 排比。 2.分排是由几个结构相同或相近、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者分句并列而构成的排比。 层递 【定义】层递也叫“递进”、“层进”等,就是将语句的排列按照大小、轻重、多少、远近、 深浅、高低等顺序依次排列的修辞格。 【要素】 层递修辞格有三个基本要素。第一,所说的事物要有两个以上;第二,所说的事 物必须具有一定的比例;第三,比例要有一定的排列次序,不能紊乱。 【种类】按照层递的内容可以分为递升和递降两种基本类型。一般是递升比较常见。 1.递升就是指按照由小到大、由轻到重、由少到多、由近到远、由浅到深、由低到高等顺序 排列的层递。 2.递降就是指按照由大到小、由重到轻、由多到少、由远及近、由深及浅、由高到低等顺序 排列的层递。 回环 【定义】回环也有人称为“回文”,就是在说话或写文章时,把“词语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 的语言片段连在一起,这样回环往复都可以成文,明确地表达意思,具有循环往复情趣的一 种修辞格。 【要素】词语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的语言片段连用在一起是回环的基本要素。在形式上是循 环往复的并列复句,由两个分句构成。 【种类】 按照单位的大小,回环可以分为:以词语为单位的回环、以句为单位的环。 按照表达上宽严的区别,回环可以分为:严式回环和宽式回环。 严式回环就是前后项的字词或语句的排列次序完全相反。 宽式回环是指前后两项的排列次序基本相反,词语之间允许有所增减或改变,但句子的主干 用的是回环的手法。 错综 【定义】错综,是语言活动中将一切“可有整齐形式,共同词面的语言,说成形式参差,词 面别异”的修辞文本模式。 【要素】词面别异、句式参差;词语富于变化,句型整散相间。
比拟
【定义】比拟是根据丰富的想象,把人当作物来描写,或者把物当作人来描写,或者把甲物
拟作乙物来描写的一种修辞格。
【要素】本体和拟体是比拟的两个要素。本体是甲事物,拟体是乙事物。本体在文中都要出
现,拟体在文中都不出现。
比拟通常可分为两类:拟人和拟物。
(一) 拟人是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或行为动作,使物“人格
体的比喻。根据两者在强弱、轻重等方面的差别,它可分为强喻、等喻、弱喻三个小类。
4.反喻又称“非喻”、“否定式比喻”,是一种从否定角度设喻,指出事物不具备的某种性质。
往往用“并非”、“不像”、“不是”之类喻词组合本体与喻体的比喻。
5.交喻是一种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喻体从正反两个角度说明同一本体的比喻。
类型 本体(A) 喻词 喻体(B) 相似点 例 句
基本格式
明喻 +


+ 海燕就像预言家一样。 A 像 B
暗喻 +



+ 海燕是个预言家。
A是B
借喻 -


+ 胜利的预言家叫叫喊
以B代A
1. 明喻是非常明显的比喻,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比喻词一般用“像”、“如”、“似
的”、“仿佛”等来表示明显的比喻关系。如:
双关 【定义】双关是使一个(或几个)词语、一句(或几句)话同时关涉到两个方面的一种修辞 格。它主要是利用语音和语义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思,表面上说的是这个意思, 实际上指的是另一个意思,以达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作用。 【要素】具有表里双层意思,本意不在字面上而隐藏在文字深处的话语。 谐音双关 语义双关 折绕 【定义】折绕又叫“周折”或“纡辞”,就是有话不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故意转弯抹角 地表示出来的一种修辞格。 【要素】运用折绕手法的词语或句子语气婉转、曲折、含蓄。 折绕可以分为讽刺折绕和婉转折绕两种类型 讽刺折绕是为了讽刺、批判某种现象却不直接说明本意的一种折绕手法。 婉转折绕是为了风趣、诙谐、委婉而不直接说明本意的一种折绕手法。 讳饰 【定义】讳饰也称“避讳”,是指人在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或写那些别人不喜欢的触 犯忌讳的事物,将这些犯忌讳的事物改用其他话语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的一种修辞格。 【要素】把犯忌讳的词语用其他词语来代替、回避、美化是避讳修辞格的基本要素。 藏词 【定义】将人们所熟知的名言(如成语、谚语、格言、警句等) 的某一部分藏起来,而以其 中的另一部分来代替的修辞方法。 【要素】表达者利用巧妙利用已有的名言名句进行藏匿,接受者必须熟悉所藏名言,才能意 会表达者的用意,体会用词之妙。 藏词根据所藏词语的位置,有藏头、藏腰、藏尾三类 吞吐 【定义】因表达时不便直说,故意将关键的语句保留不说,说一部分留一部分,这种修辞技 法叫吞吐。 【要素】需要有语境的支持,尤其是接受者的认知语境的帮助,才能解读出所“吞”之语, 领会出表达者的用意。 倒反 【定义】有人认为“倒反”就是“反语”。即反语又称“倒反”、“反说”、“反辞”等,即通 常所说的“说反话”,就是在说话或文章中,所表达的意思和心里的意思完全相反,一般带 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的一种修辞格。有人认为是“倒辞”和“反语”的合称。 【要素】反语有表面和里面两层意思,表面上的意思是词语本身所具有的,而里面一层意思 则是说话者的真正意思,这个意思是由特定的语言环境所赋予的。 【种类】根据说话者的对象不同、说话者的感情不同,反语可以分为两大类:讽刺反语和风 趣反语。 用典 【定义】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 为比喻,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 【要素】用简短的语词引出典故;利用语境让接受者能发现用典,以便领会言者的用意。 1.明用典故: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如果能使读者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的就是 明用典故。 2.暗用典故: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有时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 察则不知为用典,这就是暗用典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