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40 分。
) 得分:341. “刚才仿佛有人探了一下头似的”属于 。
A. 明喻B. 暗喻C. 表比较D. 表不确定满分:2 分2.“他的眼光iE 像一把刀,刺得老王缩小了一半。
”使用的修辞方式是( )A. 夸张B. 比拟C. 借代D. 反语满分:2 分3. “姑娘忍不住咬了一下嘴唇,把一个苦笑吞了下去。
”使用了拟物手法。
A. 比喻B. 拟物C. 夸张D. 对偶满分:2 分4. 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这个专政必须和国际革命力量团结一致。
这就是我们的公式,这就是我们的经验,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纲领。
这是什么句式?A. 长句B. 短句C. 整句D. 散句满分:2 分5.我国最早把“修”和“辞”连用(“修辞立其诚”)的著作是。
A. 《论语》B. 《孟子》C. 《易经》D. 《老子》满分:2 分6.“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是形容词活用,表达了诗人登高远望,游目骋怀的气度。
( )A. 形容词活用B. 动词活用C. 名词虚指D. 数词泛用满分:2 分7.属于事务语体的是( )A. 广告B. 新闻C. 论文D. 诗歌满分:2 分8. 我和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这是什么句式?A. 顺装句B. 倒装句C. 长句D. 短句满分:2 分9.下列句子中代词的运用,恰当的是( )A. 弟弟发来短信说,我在学校很好,不用惦记我。
B. 弟弟发来短信说:“我在学校很好,不用惦记我。
”C. 弟弟发来短信说:“他在学校很好,不用惦记他。
”D. 弟弟发来短信说,我在学校很好,不用惦记他。
满分:2 分10. “是什么风把你吹来了”属于比拟中的( )。
A. 无生命事物拟人化B. 有生命事物拟人化C. .把人拟作物D. 把一物拟作另一物满分:2 分11. 《修辞学发凡》一书把修辞格分为____.A. 二十种B. 三十种C. 五十种D. 三十八种满分:2 分12.口语语体在句式上的特征主要是( )A. 严肃呆板B. 简短明白C. 结构复杂D. 长句较多满分:2 分13. 修辞格也称辞格。
在中国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唐钺。
()A. 孔子B. 孟子C. 老子D. 唐钺满分:2 分14. “国破山河在”这首诗属于近体诗中的()。
A. 平起平收B. 平起仄收C. 仄起平收D. 仄起仄收满分:2 分15.并列成分的排列合乎逻辑,事理清楚的是( )A. 中央的方针政策,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和执行。
B. 中央的方针政策,我们要认真贯彻、学习和执行。
C. 中央的方针政策,我们要认真贯彻、执行和学习。
D. 中央的方针政策,我们要认真学习、执行和贯彻。
满分:2 分16.“烟锁池塘柳、炮镇海城楼”属于。
A. 正对、严对B. 正对、宽对C. 反对、严对D. 反对、宽对满分:2 分17.“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使用的修辞方式是( )A. 反语B. 比拟C. 夸张D. 借代满分:2 分18.“坎坷、灿烂、妈妈、走走”这些词语分别属()。
A. 双声、叠韵、词的重叠、叠音词B. 叠韵、双声、词的重叠、叠音词C. 双声、叠韵、叠音词、词的重叠D. 双声、词的重叠、叠韵、叠音词满分:2 分19. 用词越少,语句越短就越简练。
这句话正确吗?A. 错误B. 正确C. 不一定满分:2 分20.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运用了什么修辞格。
()A. 比喻B. 象征C. 夸张D. 对偶满分:2 分二、判断题(共15 道试题,共30 分。
)得分:281. 比喻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
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2. “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的一种修辞格是双关。
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3. 杨柳婀娜多姿,可谓妩媚极了;桃李绚丽多彩,可谓鲜艳极了。
运用了借代。
()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4. 出于表达的需要,对描述的事物故意“言过其实”,加以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格是夸张。
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5.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中把“五岭”比作“细浪”,把“乌蒙”视为“泥丸”,反而使描绘的事物缩小了,因此它不是夸张的手法。
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6. 对偶的结构相同是指上下句中单音节词对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对双音节词,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宾结构对述宾结构,等等。
()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7.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中把“五岭”比作“细浪”,把“乌蒙”视为“泥丸”,反而使描绘的事物缩小了,因此它不是夸张的手法。
()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8.一般认为,修辞是在一定环境中展现出来的表义手段。
修辞活动是一个选择的过程。
()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9. “生产促进科学,科学促进生产”用的是顶真修辞格。
()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10.那时,我在斗室里悄悄读着北岛的诗。
状语次序得当。
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11.刘白羽的《火光在前》原稿有一段是这样写的:王春像洗了一个澡,他的眼睛发光了,脸上有了活跃的神气,腰板也挺直了……定稿时作者把“活跃的神气’’改为“活气”,这样改的原因是为了表达准确,对吗?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12.“鲁迅说,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是对比。
( )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13.连你们的头儿,我们抓住了都不杀,况且你不过是个背枪的小兵。
虚词使用恰当吗?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14. 借代中原来的事物的名称叫本体,被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借体。
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15. 中央的方针政策,我们要认真贯彻、执行和学习。
并列成分的排列合乎逻辑A. 错误B. 正确三、案例分析题(共 1 道试题,共15 分。
)得分:141.比较下列原文和改文的区别点(不少于5处),并指出其中的修辞效果。
【原文】荔枝是亚热带果树,性喜温暖,遇到微霜,就会受害。
所以成都、福州都是它生长的北限。
汉武帝曾筑扶荔宫,把荔枝移植到长安,没有栽活,迁怒于养护的人,竟然残酷地对他们施以极刑。
宋徽宗赵佶时,福建“以小株结实者,置瓦器中,航海至阙下(开封),移植宣和殿。
”(《三山志》)赵佶写诗吹嘘说“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
”实际总是当年成熟一次而已。
明代文徵明有《新荔篇》诗,说常熟顾氏种活了几株,“仙人本是海山姿,从此江乡亦萌蘖。
”但究竟活了多少年,并无下文。
现在,作为科学研究,如能使荔枝北移,或可一试。
【改文】荔枝是亚热带果树,性喜温暖,成都、福州是它生长的北限。
汉武帝曾筑扶荔宫,把荔枝移植到长安,没有栽活,迁怒于养护的人,竟然对他们施以极刑。
宋徽宗时,福建“以小株结实者置瓦器中航海至阙下(开封),移植宣和殿。
”徽宗写诗吹嘘说“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
”实际上不过当年成熟一次而已。
明代文徵明有《新荔篇》诗,说常熟顾氏种活了几株,“仙人本是海山姿,从此江乡亦萌蘖。
”但究竟活了多少年,并无下文。
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南州六月荔枝丹》中学语文课文)答:1,删去“遇到微霜,就会受害”,更确切;2,删去“残酷地”,更简洁;3,删去“以小株结实者,置瓦器中,航海至阙下”中的逗号,文意更连贯;4,把“赵佶”改为“徽宗”,与上文表述一致;5,把“总是”改为“不过”,表达更准确。
1.举例说明成语活用的方式(不少于三种),并分析其修辞效果。
2.答:成语的活用方式有以下几种:(1)易字,指更换原形中的某个这,如:望洋兴叹——望书兴叹;(2)谐音,指变体和原形中如:一往情深——一网情深;(3)拆用,指把成语原形拆开使用,如:根深叶茂——根深才能叶茂;(4)易色,指借用成语原形,但感情色彩不,;如:自讨苦吃;(5)易序,改变成语原形成份的次序,如:心安理得——理得心安;(6)别指,成语原形指某一事物,变体借用来改指另一事物,如: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