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_语义指向分析
• 1、前指与后指
• 前指就是在一个语义指向结构体中,指 向成分前指被指成分构成的语义指向模式, 后指则是指向成分后指被指成分构成的语 义指向模式。
• [1] 领导在开会。
• [2] 领导开完会了。
• “开会”前指“领导”。 “完”后指 “会”。
• 区分前指和后指有助于考察结构相同, 但语义所指的方向或方式可能不同的同形 结构。例如:
•
补语在语义上则可以指向不同的句法
成分,这些成分跟补语有的是直接成分关
系,有的则是非直接成分关系,如“砍倒
了”的“倒”一般指向受事,“砍累了”
的“累”则指向施事,“砍钝了”的“钝”
又指向了工具,“砍快了”的“快”才真
正指向述语,而“砍破了”的“破”则既
可能指向受事,也可能指向施事,还可能
指向工具,这说明单个的“砍破了”是有
• 首先,从句法成分看: • 1、谓语 • [1] 我找个老师问一下。 • [2] 我找个老师教一下。 • [3] 我找个老师讨论一下。 • [4] 我找个人一起去。 • [5] 三顿饭就把他吃厌了。
• 2、定语 • [1] 他晚年过着幸福的生活。 • [2] 他干了一整天的活。 • [3] 孩子们每人买了两块钱的菜。 • [4] 他做了50块钱的衣服。 • [5] 她昨天想了一天的心事。 • [6] 小王过了一个愉快的假期。
一个有形的疑问成分。二是它们所指向的疑问成
分必须置于它们的后面(即只能后指)并尽量靠
近。试比较(句前的问号代表该句可接受性弱,
下同):
• [9] a.你吃过晚饭后究竟去不去看电影?
• ?b.你究竟吃过晚饭后去不去看电影?
• [10] a.你下班后到底去哪儿?
• ?b.你到底下班后去哪儿?
• 有一些前指副词或后指副词可能 会因为它们限制的范围的不确定性, 往往需要借助上下文提供语义联项 (注:某些指向成分在跟被指成分 组合成语义指向结构体时,这个被 指成分还联系着另一个语义成分, 这个跟被指成分同时联系着的语义 成分叫做语义联项。),其语义指 向才能具体明确。
• 由于语义指向具有方向性和目标性, 在实际分析中,人们一般用“→”来 表示句法成分的语义指向。
• (二)什么是语义指向分析
• 通过分析句法结构中某一成分的 语义指向来揭示并说明、解释某一 或某些语法现象的句法分析方法就 叫语义指向分析法。
• (三)语义指向分析理论的形成过程
• 自《马氏文通》问世以来,随着 语法分析方法的改进和理论的多元 化,学界对语义指向的认识经历了 三个阶段:
歧义的,这里的歧义就在于补语“破”有
不同的语义指向的可能。
•
其次,从类型学上看:前后、顺逆、邻
隔、交错、专兼、单多。
• 从类型学上讲,汉语属于SVO型语言, 句子总体像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现在的问 题是,无论S部分,还是V部分,亦或O部分, 都有可能分出修饰语和中心语来,那么它们 在句中的语义指向方向或方式究竟是怎样的? 有没有系统性和规律性?有哪些因素在影响 它们的指向方向或方式?此处重点讨论第一 个问题,力求从不同侧面概括出语义指向的 结构模式,同时也对不同的结构模式的生成 机制作一些初步的讨论。
• 1、朦胧阶段,即从《马氏文通》 问世到60年代初丁声树等《现代汉 语语法讲话》(1961)的出版。
• 2、萌芽阶段,即从60年代初文炼 (1960)、李临定(1963)提出“说明” 的概念,到80年代中期刘宁生(1984) 提出完整的“语义指向”概念。
• 3、探索阶段,即从刘宁生(1984) 首次使用“语义指向”术语到现在。
• 副词也有只能后指的,例如: • [7] a.究竟谁是班长? • *b.谁究竟是班长? • *c.究竟张三是班长。 • [8] a.到底什么是语言学? • *b.什么到底是语言学? • *c.到底研究语言的科学是语言学。
•
究竟”和“到底”用法一样。但是它们的用
法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它们所指向的成分须是
• b.他们共同学习英语和法语。
• *c.他共同学习英语和法语。
• [6] a.他们互相学习。
• *b.他们互相学习英语和法语。
• *c.他互相学习英语和法语。
• 从对比句看出,“共同”和“互相”都 只能前指主语,而且主语须是复数人称。 不同之处是“共同”修饰的及物动词还可 以带宾语,“互相”修饰的及物动词不能 带宾语。
第六章 语义指向分析
• (一)什么是语义指向
•
语义指向是指句法结构中某一
成分跟另一成分或几个成分在语义
上的直接关联性。
•
在句法结构中,句法成分之间
具有一定方向性和一定目标的语义
பைடு நூலகம்
联系叫做语义指向。句法成分的语
义联系的方向称为“指”,句法成 分的语义所指向的目标叫做“向”。
• 汉语语法学界讨论的语义指向一般 指附加性句法成分(定语、状语、补 语)同句法结构中其他成分的语义联 系。
• [3] 小晴小心翼翼地捧着花篮。 • [4] 小晴稳稳当当地捧着玫瑰花篮。
•
• 同是状语, “小心翼翼”前指“小晴”, 而 “稳稳当当”后指“花篮”。
•
值得一提的是,前指后指的分别有助
于揭示某些成分,尤其是某些副词的说一
不二的指向情况。例如(星号代表句子有
语病,下同):
• [5] a.他们共同学习。
• 例如,“我只喝了一瓶牛奶”中的“只”,既可 以限制动作行为的范围(“喝了牛奶”),也可 以限制数量的多少(一瓶),还可以限制事物的 种类(牛奶)。但在下列句子中,由于加点词语 提供了语义联项,“只”的指向就变得明确具体 了:
• (四)语义指向分析的内容(范围)
•
目前对语义指向研究的范围存在四
种意见:
• (1)以研究的需要来确定范围,如动词 是否应包括在语义指向研究的范围之内要 根据研究的需要来定;
• (2)以形成不同语义联系的位置来控制 语义指向研究的范围;
• (3)语义指向只研究非直接成分之间存 在的语义联系;
• (4)比较宽泛,凡有语义联系的结构单 位都可进行语义指向分析。
• 3、状语 • [1] 我没买多少书,只买了一本书。 • [2] 我没买什么,只买了一本书。 • [3] 我没做什么,只买了一本书。 • [4] 小王慢慢地走上领奖台。 • [5] 我圆圆地画了一个圈。 • [6] 我狼狈地摔了一跤。
• 4、补语 • [1] 砍倒了。 • [2] 砍累了。 • [3] 砍钝了。 • [4] 砍快了。 • [5] 砍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