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体结构-泌尿系统
球旁复合体模式图
一、肾的微细结构
(四)肾的血液循环
1.肾动脉直接发自腹主动脉,血管粗短, 压力高,流速快,血流量大。 2.肾小体的入球微动脉较出球微动脉粗, 因而肾小体内的压力较高,有利于肾小体的滤过。 3.动脉在肾内先后形成2次毛细血管, 第1次是入球微动脉形成血管球, 第2次是出球微动脉在肾小管周围形成球后毛细血管网。 前者滤过形成原尿,后者有利于重吸收。 4.直小动脉和直小静脉与髓襻相伴行, 有利于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尿液的浓缩。
男性腹后部冠状剖面图
膀胱
尿道内口
尿道膜部 尿道前列腺部 直肠
尿道海绵体部
尿道外口
男性骨盆矢状断面图
第二节
二、输尿管的狭窄
上狭窄 位于肾盂与输尿管移行处 中狭窄 位于小骨盆上口 并与髂血管交叉处 下狭窄 位于输尿管的壁内部
输尿管
基础与临床
尿路结石
尿路结石是泌尿系统 的常见病之一,包括肾结 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 石和尿道结石。尿路结石 多在肾和膀胱内形成,随 尿液流动时,可停留或嵌 顿于输尿管或男性尿道的 生理性狭窄处,从而引起 剧烈的绞痛或伴有血尿, 若未及时处理可严重损害 肾功能,出现急、慢性肾 功能衰竭。
直肠 输精管 精囊 前列腺
男性盆腔左侧面观
补充: 新生儿膀胱位臵比成人的高,大 部分位于腹腔内。随着年龄的增 长和盆腔的发育而逐渐降入盆腔 ,至青春期达成人位臵。老年人 因盆底肌肉松弛,膀胱位臵则更 低。
基础与临床
膀胱穿刺术的应用解剖
膀胱穿刺术是用穿刺针刺入膀胱,以解除尿道梗阻所致的 尿滞留或经穿刺抽出膀胱内尿液进行检验和细菌培养的技术。 充盈的膀胱为腹膜间位器官,膀胱的上面、两侧和后面均有腹 膜覆盖,而前面并无腹膜。当膀胱充盈上升时,腹前壁的腹膜 也随膀胱的上升而向上推移,故膀胱壁与腹前壁相贴,此时, 在耻骨联合上方经腹前壁进行膀胱穿刺,穿刺针可不经过腹膜 腔而直接进入膀胱,以避免腹膜腔感染。
肾的被膜
第一节
四、肾的结构
(一)肾皮质
肾
主要位于肾实质的浅部,富含血管。肉眼可见红色点状小颗粒为 肾小体。 肾柱:肾皮质深入肾髓质的部分称肾柱
髓放线:从肾锥体底呈辐射状深入皮质的条纹,髓放线之间的称 皮质纹路。
(二)肾髓质
位于肾实质的深部,呈淡红色,血管较 少。 主要由15~20个肾锥体组成。 2~3个肾锥体尖端合成肾乳头。尿液经 乳头孔流入肾小盏内。
行男性导尿术时应结合男性尿道的解剖学特 点,操作时需提起阴茎,与腹前壁成60°角, 使耻骨前弯消失以便顺利插入导尿管,动作 宜轻柔,否则会引起尿道损伤。膜部为尿道 狭窄部,尿道球部后壁凹陷,导尿管前端到 达此凹处而不能进入膜部,这时可轻轻转动 导尿管便可顺利通过。当导尿管通过尿道膜 部或尿道内口时,因刺激而使括约肌痉挛, 导致插管困难,此时切勿强行插入,可稍待 片刻,让患者做深呼吸,使腹部和会阴部放 松,再缓慢插入。老年患者因前列腺增生可 使尿道前列腺部狭窄,造成插管困难,应予 注意。
第三节一、膀ຫໍສະໝຸດ 的形态膀 胱膀胱贮存尿液的囊性肌性器官。空虚时,呈三棱 锥体形,膀胱充盈时呈卵圆形。正常成人的容 量为350-500ml,最大可达800ml。女性小于男 性,老年人肌张力降低,容积增大。
膀胱尖 细小,朝向前上方 膀胱底
近似三角形,朝向后下方 膀胱体
膀胱尖与膀胱底之间的部分为膀胱体 膀胱颈 膀胱的最下部称膀胱颈,以尿道内口与尿道相接
第四节
女性尿道
走行 起于膀胱的尿道内口, 经阴道的前方行向前下, 穿过尿生殖膈, 开口于阴道前庭的尿道外口 特点 女性尿道长3~5cm, 直径约0.6cm, 较男性尿道短、宽、直。 尿道阴道括约肌控制
尿道
由于女性尿道短、宽而 直,故易引起逆行尿路 感染,也可经尿道移除 小的结石、异物和赘生 物。
输尿管 膀胱
尿道海绵体部
尿道外口
泌尿系统概述
组成: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
主要功能:排出机体的代谢产物
尿液的形成及排出过程: 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 经血液运送到肾, 在肾内形成尿液, 经输尿管流入膀胱储存, 再经尿道排出体外
第一节
一、肾的形态
上端 宽薄 下端 窄厚 前面 隆突 后面 平坦 内侧缘 外侧缘
肾
肾的形态
蚕豆形 10*5*4 肾门:肾内侧缘中部凹陷,是肾动脉、肾静脉、 肾盂、淋巴管和神经出入肾的部位。
肾蒂:出入肾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裹在一起。右肾短于左肾 肾窦:肾门向肾内凹陷并扩大所形成的腔隙
第一节
二、肾的位臵与毗邻
左肾:上端平第11胸椎体下缘, 下端平第2~3腰椎之间, 第12肋斜过其后面的中部; 右肾:上端平第12胸椎体上缘, 下端平第3腰椎体上缘, 第12肋斜过其后面上部。 肾门:约平第1腰椎体平面。
肾
肾区:在腰背部,肾门的体表投影点在竖脊肌外侧缘与第12 肋下缘所形成的夹角内。
第十二肋骨
肾
第三腰椎
肾的体表投影与毗邻
第一节
三、肾的被膜 保护、支持肾
(一)纤维囊
肾
紧贴肾表面,薄而坚韧, 由致密结缔组织和少量弹性纤维构成。 (二)脂肪囊 位于纤维囊外周的脂肪组织层, 经肾门深入到肾窦内,填充于各管道和神经之间。 (三)肾筋膜 位于脂肪囊的外面,分前、后两层包裹肾和肾上腺。
子宫 阴道 直肠
尿道
女性骨盆矢状断面图
男性尿道
前列腺部 分部 膜部 海绵体部 前尿道
后尿道
3个狭窄 :分别位于尿道内口、膜部和尿道外口 耻骨下弯:位于耻骨联合下方、凹向前上方 2个弯曲 耻骨前弯:位于耻骨联合前下方、凹向后下方 男性尿道有排尿和排精的双重功能。
男性盆腔正中矢状切面
基础与临床
男性导尿术
第三节
二、膀胱的内部结构
膀胱襞
膀 胱
膀胱内面被覆黏膜,当空虚时,由于壁内平滑肌收缩, 黏膜形成许多皱襞,称膀胱襞。
膀胱三角
在膀胱底内面,两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之间的三角形区域。 此处黏膜与肌层紧密相贴,缺少黏膜下组织,无论膀胱空虚 或充盈时,黏膜均保持平滑状态。 输尿管间襞 两输尿管口之间的横行皱襞,呈苍白色, 是膀胱镜检查时寻找输尿管口的标志。
1. 黏膜 上皮:为变移上皮 膀胱空虚时较厚,有8~10层细胞,表层盖细胞大,呈矩形; 膀胱充盈时变薄,仅有3~4层细胞,盖细胞也变扁。 固有层:含较多弹性纤维 2. 肌层 由内纵行、中环行和外纵行3层平滑肌组成
滤过屏障: 血浆内小分子物质经过有孔的内皮、基膜、足细胞裂空膜滤入 肾小囊腔,这三层膜称滤过膜。 滤液为原尿,每天过滤180L
肾小体模式图
肾皮质光镜图
足细胞与毛细血管超微结构模式图
滤过屏障模式图
一、肾的微细结构
(一)肾单位
2.肾小管 单层上皮,重吸收原尿和排泄 (1)近端小管 近曲小管:盘曲走行于肾小体周围 管腔小而不规则 管壁上皮细胞呈单层立方形 近直小管:近曲小管相续,直行入髓质 (2)细 段 管径最细,管壁薄,由单层扁平上皮构成
一、肾的微细结构
(三)球旁复合体
1.球旁细胞 : 是入球微动脉在近血管极处, 平滑肌细胞特化而成的上皮样细胞。 细胞质有较多分泌颗粒,其内含肾素 可使血管平滑肌收缩,血压升高。 2.致密斑 : 由远曲小管近血管极一侧的管壁上皮细胞特化形成的椭圆形斑。 是一种离子感受器,能感受远端小管滤液内Na+浓度的变化。降 低时使球旁细胞分泌肾素 3.球外系膜细胞 : 位于入球微动脉、出球微动脉和致密斑之间的三角形区域内。
目录
第一节 肾 第三节 膀胱 一、肾的形态 一、膀胱的形态
二、肾的位臵与毗邻
三、肾的被膜 四、肾的结构 第二节 输尿管
二、膀胱的内部结构
三、膀胱的位臵和毗邻 第四节 第五节 尿道 泌尿系统的微细结构
一、输尿管的位臵和分部
一、肾的微细结构
二、输尿管的狭窄
二、膀胱的微细结构
学习目标
掌握泌尿系统的组成;肾的位臵、形态和结构;肾的被膜;输 尿管的狭窄部位;膀胱三角的位臵、构造特点及临床意义;肾 单位和集合小管的结构和功能。
熟悉泌尿系统的功能;肾的毗邻;输尿管的行程与分部;膀 胱的位臵及与腹膜的关系;女性尿道的结构特点;球旁复合 体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了解膀胱的一般结构;女性尿道的行程;肾间质的结构特点; 肾血液循环的特点。
泌尿系统
肾
输尿管 膀胱 尿道
输尿管
膀胱
男性尿道
膀胱 尿道内口 尿道膜部 尿道前列腺部 直肠 男性骨盆矢状断面图
基础与临床
女性导尿术
女性尿道是单纯的排尿管道,因其短、宽、直的特点,在 导尿时导尿管容易脱出,应注意固定妥当。经产妇和老年妇女 因会阴肌松弛而尿道回缩,使尿道外口位臵发生变化,初次操 作者常可因尿道外口辨认不清而误将导尿管插入阴道,故应仔 细辨认尿道外口的位臵。导尿管一旦误入阴道,不能将导尿管 从阴道拔出后直接插入尿道,必须更换导尿管以防污染。
近直小管 (3)远端小管 细 段 远直小管:是髓质内直行的部分。 远直小管 管腔较大而规则, 管壁上皮细胞为单层立方形 远曲小管:管腔大而规则,管壁为单层立方上皮 离子交换重要部位,维持体液酸碱平衡。
髓襻
泌尿小管各段上皮细胞结构模式图
一、肾的微细结构
(二)集合管
弓形集合管: 较短,位于皮质迷路内, 一端与远曲小管相接, 另一端呈弓形进入髓放线 直集合管: 在髓放线下行,至肾乳头处改称乳头管 乳头管: 开口于肾小盏 终尿形成:肾小体滤过形成的原尿,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 原尿中约99%的水分、营养物质和无机盐等均被重新吸收入血 液,同时将体内一些代谢产物排入管腔中,浓缩后经乳头管排 入肾小盏形成终尿。终尿为原尿的1%,成人每天为1-2L。
20~30cm,管径0.5~1.0cm,最狭窄处只有0.2
~0.3cm,按位臵分为腹部、盆部和壁内部三部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