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概述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肾盂肾炎肾功能衰竭泌尿系统疾病病人常用诊疗技术及护理第一节概述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及有关的血管和神经组成,其主要功能是生成和排泄尿液。
肾脏不仅是人体主要的排泄器官,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它不仅通过尿液排泄机体的代谢废物,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而且可产生多种重要的内分泌激素。
一、泌尿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泌尿系统的结构肾脏为实质性器官,基本单位为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及与其相连的肾小管。
肾小体由肾小球及肾小囊组成。
例: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A.肾小体B.肾小管C.肾单位D.髓袢E.集合管『正确答案』C2.肾脏的生理功能(1)肾小球滤过作用:肾脏的血流量约占心排出量的25%,正常成人安静时大约每分钟有1200ml血液流经双肾。
在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几乎所有的血浆成分均可通过肾小球滤过膜进入肾小囊而形成与血浆几乎等渗的原尿。
原尿生成的速度与肾小球滤过面积、通透性以及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及肾血流量有关。
问题:血液包括?原尿?例:正常情况下哪些物质可通过肾小体滤过膜A.血浆中所有成分B.除多肽、尿素等以外的血浆成分C.少量红细胞和血浆成分D.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以外的血浆成分E.除葡萄糖、氨基酸以外的血浆成分『正确答案』D(2)肾小管的功能1)重吸收功能:将对机体有用的物质重新吸收,其中近曲小管的重吸收量最大。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调节了机体的水分及电解质的平衡。
2)分泌和排泄功能:调节人体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3)浓缩和稀释功能:浓缩和稀释功能可反映肾远端小管、集合管对水平衡的调节。
正常人在机体缺水时,组织渗透压升高,通过渗透压感受器促进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使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尿比重上升,尿液浓缩。
(3)肾脏的内分泌功能1)肾素:当全身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肾内灌注压下降,入球小动脉内压力下降,肾素分泌增加。
肾素使肝脏产生的血管紧张素原转变为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Ⅰ再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作用,生成血管紧张素Ⅱ,可通过收缩血管使血压升高。
2)前列腺素(PG)3)激肽释放酶以上三种激素共同调节肾的血液循环和肾小球滤过,并与其他激素共同维持血压和水盐代谢平衡。
4)促红细胞生成激素(EPO):机体组织缺氧时,肾脏产生EPO增多,刺激骨髓红系增殖、分化、使红细胞数目增多和血红蛋白合成增多。
总结1.肾脏的基本单位为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
肾小体由肾小球及肾小囊组成。
2.肾脏的生理功能(1)肾小球滤过作用(2)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3)肾脏的内分泌功能:肾素、前列腺素、激肽释放酶、促红细胞生成激素(EPO):二、泌尿系统疾病病人的症状及辅助检查评估(一)症状评估1.水肿(1)肾炎性水肿:(2)肾病性水肿:水肿肾炎性水肿肾病性水肿机制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钠潴留,毛细血管静水压增高而出现水肿大量蛋白尿造成血浆蛋白过低,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导致液体从血管内进入组织间隙而产生水肿。
特点而以眼睑、头皮等组织疏松处为著。
一般较严重,多从下肢开始2.排尿异常(1)尿路刺激征:包括尿频、尿急、尿痛、排尿不尽感及下腹坠痛等。
正常人白天排尿3~5次,夜间0~1次,每次尿量约200~400ml。
排尿次数增多,而每次尿量不多,且每日尿量正常,称为尿频;一有尿意即迫不及待地要排尿而不能自制,并常伴有尿失禁则称为尿急;排尿时膀胱区和尿道有疼痛或灼热感称为尿痛。
尿路刺激征常见于尿路感染、结石等。
(2)遗尿:指入睡后不自主排尿而尿床者。
2~3岁以前为生理性。
3岁以后除功能性外,可由于神经性膀胱、感染、后尿道瓣膜、远端尿道狭窄等病理性因素引起。
3. 尿量异常正常人每日(总24小时)尿量平均约为1500ml。
每日尿量少于400ml为少尿;少于100ml 为无尿。
每日尿量多于2500ml为多尿。
4.尿液异常(1)蛋白尿:每日尿蛋白含量持续超过150mg,蛋白质定性实验阳性反应。
若每日持续超过3.5g/1.73m2(体表面积),称大量蛋白尿。
(2)血尿:每高倍视野红细胞超过3个。
尿外观呈洗肉水样,称肉眼血尿,见于肾小球肾炎、泌尿系结石、结核、肿瘤、血管病变、先天畸形等。
(3)白细胞尿、脓尿和菌尿:高倍视野白细胞超过5个。
常见于泌尿系感染、肾小球肾炎等。
(4)管型尿:可分为细胞管型、颗粒管型、透明管型和蜡样管型等。
白细胞管型是诊断肾盂肾炎或间质性肾炎的重要依据;红细胞管型提示急性肾小球肾炎。
正常人尿中偶见透明和颗粒管型。
若12小时尿沉渣计数管型超过5000个,或镜检出现其他类型管型时,称为管型尿。
例:蛋白尿是指每日尿蛋白量持续超过A.80mgB.100mgC.150mgD.250mgE.400mg『正确答案』C5.肾性高血压:肾脏疾病几乎均可引起高血压。
按照解剖可分为肾血管性高血压和肾实质性高血压。
按照发生机制分为容量依赖型和肾素依赖型两类。
前者是由于水钠潴留引起的,用排钠利尿剂或限制水钠摄入可明显降低血压;后者是由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被激活引起的。
而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钙通道阻滞剂可使血压下降。
(二)辅助检查评估1.尿液检查:宜收集清晨第一次尿标本送检,因晨尿较浓缩和酸化,有利于尿中细胞、管型等病理成分的保留,又无食物因素干扰。
一般标本从排出到试验应在1小时内完成,不能立即送检时,应加入防腐剂冷藏保存。
收集标本的容器应清洁干燥,女性病人应避开月经期,防止阴道分泌物混入,必要时留中段尿送检。
2.肾功能试验:(1)肾小球滤过功能1)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是检查肾小球滤过功能最常用的指标,可较早反映滤过功能的异常。
测定Ccr前让病人连续进食3天低蛋白饮食(每日摄入的蛋白质少于40g)。
并禁食肉类(无肌酐饮食),避免剧烈运动,于第4日晨8时将尿排尽,最后一次排尿后加入防腐剂,准确收集24小时的全部尿液。
取血2~3ml与尿液同时送检。
2)血尿素氮(BUN)和血肌酐(Scr):判断肾小球的滤过功能,但两者多在肾功能严重受损时才开始升高,故并非早期诊断指标。
(2)肾小管及其他例:行内生肌酐清除率检查,试验前3日的饮食是A.高热量饮食B.高蛋白饮食C.无肌酐饮食D.多纤维素饮食E.正常饮食『正确答案』C3.肾病免疫学检查血浆及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测定,尿FDP增加说明肾内有凝血、纤维素沉积及纤溶等改变,有助于疾病分型。
血清补体成分测定(血清总补体、C3等),对探讨肾小球疾病的发病机制、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有一定意义。
抗链球菌溶血素“O”的测定对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的诊断起重要作用。
4.肾脏影像学检查包括泌尿系统平片、静脉肾盂造影及逆行肾盂造影、肾动静脉造影、膀胱镜检查、B超、CT、MRI等。
可了解泌尿系统器官的形态、位置、功能及有无包块,以协助诊断。
静脉尿路造影术检查前应进少渣饮食,避免摄入胀气食物如豆类、粗纤维蔬菜、水果等,检查当日晨禁食,造影前12小时禁水。
检查前晚清洁肠道,可于晚饭后2小时冲服或灌肠。
因术中要使用碘剂,术前应做碘过敏试验,阴性者才能进行检查。
检查后嘱病人多饮水,以促使残留在体内的造影剂尽快排出,减少对肾脏的毒性。
症状及辅助检查考点总结:1.尿液异常(1)蛋白尿:每日尿蛋白含量持续超过150mg,蛋白质定性实验阳性反应。
若每日持续超过3.5g /1.73m2(体表面积),称大量蛋白尿。
(2)血尿:每高倍视野红细胞超过3个。
(3)白细胞尿、脓尿和菌尿:高倍视野白细胞超过5个(4)管型尿:白细胞管型是诊断肾盂肾炎或间质性肾炎的重要依据;红细胞管型提示急性肾小球肾炎。
2.肾功能试验: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是检查肾小球滤过功能最常用的指标,可较早反映滤过功能的异常。
第二节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急性肾炎,是以急性肾炎综合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特点为起病急,以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为主要表现,并可伴有一过性氮质血症。
本病常有前驱感染,多见于链球菌感染后。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常因β溶血性链球菌“致肾炎菌株”感染所致。
机制现多认为链球菌的细胞质或分泌蛋白的某些成分可能为主要致病抗原,引起免疫反应后可通过循环免疫复合物(CIC)沉积于肾小球而致病,或种植于肾小球的抗原与循环中的特异抗体形成原位免疫复合物(IC)而致病。
肾小球内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致肾小球内皮细胞及系膜细胞增生,并可吸引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引起肾脏病变。
例:急性肾炎的发病机制是A.抗基底膜抗体介导B.沉积的循环免疫复合物介导C.细胞免疫介导D.其他炎症介导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B二、临床表现好发儿童,男性多见。
前驱感染后常有1~3周(平均10天左右)的潜伏期,相当于致病抗原初次免疫后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复合物所需的时间。
本病起病较急,病情轻重不一,轻者呈亚临床型(仅尿常规及血清补体C3异常),典型者呈急性肾炎综合征的表现。
重者可出现急性肾衰竭。
本病大多预后良好,常在数月内临床自愈。
1.血尿:常为患者起病的首发症状和就诊的原因。
几乎所有病人均有肾小球源性血尿,约30%出现肉眼血尿(1ml血液/1L尿液)。
2.水肿:80%以上病人可出现水肿,多表现为晨起眼睑水肿,面部肿胀感,呈“肾性面容”,可伴有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
3.高血压:约80%病人患病初期水钠潴留时,出现一过性轻、中度高血压,经利尿后血压可逐渐恢复正常。
4.肾功能异常:大部分病人起病时尿量减少(400~700ml/d),少数为少尿(<400ml/d)。
可出现一过性轻度氮质血症。
例:急性肾小球肾炎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A.少尿、水肿B.少尿、高血压C.血尿、水肿、高血压D.水肿、高血压E.血尿、水肿、高血压、肾衰竭『正确答案』C三、辅助检查1.尿液检查均有镜下血尿,呈多形性红细胞。
尿蛋白多为+~++,少数病人(<20%)可有大量蛋白尿、(尿蛋白定性+++~++++,24小时尿蛋白定量>3.5g)。
尿沉渣中可有红细胞。
早期尿中可见白细胞、上皮细胞增多,并可有红细胞管型、颗粒管型等。
2.血清C3及总补体发病初期下降,8周内逐渐恢复正常,对本病诊断意义很大。
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滴度可增高,部分病人起病早期循环免疫复合物(CIC)及血清冷球蛋白阳性。
3.肾功能检查可有内生肌酐清除率Ccr降低,血BUN、血肌酐升高。
例:有关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免疫学检查异常,下列哪项错误A.起病初期血清C3及总补体下降,8周内逐渐恢复正常B.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滴度升高,提示近期内曾有过链球菌感染C.起病早期循环免疫复合物可呈阳性D.起病早期血清冷球蛋白可呈阳性E.抗核抗体可呈阳性『正确答案』E四、治疗原则以休息、对症处理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