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校内现有资源实践教学 探索

《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校内现有资源实践教学 探索

《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校内现有资源实践教学探索
摘要:实践教学是使更好地理解知识并掌握专业技能的重要环节,是实现理论知识向能力转化的重要途径,对学生踏入社会后更好地适应工作也起着桥梁作用。

在社会实践教学资源的基础上,积极探寻校内现有资源进行实践教学。

为了让学生掌握更牢固的《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中的“固体废物的收集、运输”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生活垃圾产生源分散、总产生量大、成分冗杂、收集工作复杂和困难,让他们开展调查校园内垃圾的产生量,并设计出高效的垃圾收集路线。

该实践教学对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创新思维,探索和创新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校内实践教学垃圾收集路线
我校自2002年成立环境科学专业以来,《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一直都是环境科学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骨干课程。

该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密切。

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对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基本理论体系的系统学习和典型实例的分析,进一步加深对固体废物“三化”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了解国内外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最新进展、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从而具备独立从事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和资源化工程研究、开发和设计的能力。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将来的就业需要,专业教师在课程教学方面已经采用模型、幻灯片等多种多媒体和实物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并通过现场参观和实践动手
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所以,在社会实践教学资源的基础上,积极探寻校内现有资源进行实践教学,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在讲到“固体废物的收集、运输”内容时,分为三部分讲授,工业固体废物的收集与运输、城市生活垃圾的收集与运输以及危险废物的收集与运输。

而居民生活产生的生活垃圾,由于产生源分散、总产生量大、成分冗杂、收集工作十分复杂和困难。

垃圾的收运费用占整个垃圾处理系统费用的60%~80%。

其中主要任务是针对不同的收集系统和收集方法,研究完成所需要的车辆、劳力和时间。

因此,必须科学地制定合理的收运计划并提高收运效率。

尽管授课时多次强度该项工作的复杂性、繁琐性及重要性,学生好像体会不到这些。

为了让他们对这项工作能够有深刻的体会,因此,开展调查校园内垃圾的产生量,设计出一条高效的垃圾收集路线,并给出理由。

根据该章教学任务,让同学们在网上找出河南大学金明校区的校园平面图并打印出来,根据平面图熟悉各个建筑物和道路情况,然后寻找室外垃圾桶的位置并在图上用相应的符号标注出来,通过进一步开展调查校园内垃圾的产生量,设计出一条高效的垃圾收集路线。

学生自行分组,分别进行了生活区、教学区垃圾量的调查,根据调查得到的垃圾的分布和数量情况对垃圾的收运路线进行了设计。

我们专门抽出二节课的时间,每组同学派出一名代表,到讲台上,从分工情况、垃圾的分布和数量、收运路线设计等方面给大家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第一组,共20位同学。

一、垃圾总量统计(单位:桶/天),公寓:南苑
130-154、北苑50-55、华苑45-50、东苑85-100,教学楼:60-72,实验室:25-33,各个学院:55-65,其他:16-21,垃圾总量:466-550。

二、学校现有垃圾收集设施分析,学校现有大型垃圾车3辆,主要负责各个学院、公寓和教学楼垃圾收集工作,每辆车的载重为2t,但因为垃圾没有进行压缩,实际载重按体积计算,每辆车的载容为25-35桶,一般每天往返5-8次。

每次往返时间为1-1.5h。

小型垃圾车25辆,主要负责清扫道路垃圾。

每辆车的载重为50-100kg,上下午各收集一次,垃圾总量平均每天1-3t。

学校平均每天产生垃圾为466-550桶,质量为8-10t(含道路垃圾)。

三、学校垃圾特点分析,1、垃圾总量大;2、垃圾的类型以纸张、塑料、玻璃等为主,可分选性高,易回收利用;3、垃圾随季节和学期不同而变化,并且变化量大;4、学校垃圾有机质含量低,不易进行堆肥化和焚烧处理,一般直接填埋;5、垃圾收集点分布比较分散。

四、设计路线,(一)分区及垃圾量(单位:桶/天),南苑餐厅区:86,南苑研究生区:42,18号楼:24-28,环规院区:14-17,行政楼、图书馆和计算机院区:3-6和21-23,教学楼区:51-62,数学院区:16-17,华源区:45-50,东苑区:85-100,北苑区:50-55,化工院区:26-36,药学院区:12-15。

(二)路线设计,三辆清运车的负责区域依次为:1、南苑餐厅区、南苑研究生区、华源区。

垃圾量约为:180桶;2、18号楼、教学楼区、环规院区、东苑区。

垃圾量约为:190桶;3、行政楼、团书馆和计算机院区、数学院区、化工院区、药学院区、北苑区。

垃圾量约为:140桶。

(三)有关说明,1、垃圾车满容即返回中转站倾倒,返回时走距离最近道路;2、随垃圾量变化,路线可适当改变;3、辆车之间可进行临时调度,特别是3号车行驶距离较远,1、2
号车需临时出动应急;4、公寓、教学楼、图书馆和垃圾量较大的学院一般一天清理两次。

第二组,共21位同学。

一、区域划分与各区域垃圾数量调查,根据学校地图将全校划分为以下九个区域,并将各区域垃圾数量调查任务分别分配给本组成员,分工合作,具体任务如下:①第一区域包括医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公共医学实验室、植物逆境实验室,每天产生垃圾13桶;②第二区域包括公共实验中心、特种功能材料实验室、化学化工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圆形报告厅、北苑餐厅、锅炉房,每天产生垃圾15桶;③第三区域包括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数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学楼7号楼、计算机中心、计算机学院、图书馆、综合教学楼、行政楼、中州国际酒店,每天产生垃圾55桶;④第四区域包括物理学院、基础实验中心、物理实验楼、锥形报告厅、结构试验室、土木建筑学院、环境与规划学院,每天产生垃圾16桶;⑤第五区域包括宿舍楼15、16、17、18号楼、教苑a餐厅、校医院,每天产生垃圾54桶;⑥第六区域包括宿舍楼1、2、3、4、5和13、14号楼、南苑餐厅、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干部培训中心,每天产生垃圾73桶;
⑦第七区域包括宿舍楼6、7、8、9、10、11、12号楼、华源餐厅,每天产生垃圾44桶;⑧第八区域包括宿舍楼19、20、21、22、23、24、25、26号楼、东苑餐厅,每天产生垃圾86桶;⑨第九区域包括宿舍楼27、28、29、30、31号楼,每天产生垃圾56桶。

二、垃圾收运线路设计,1、垃圾中转站位置:哲管院南边。

理由:设计垃圾中转站最重要的是要考虑垃圾的运输、垃圾中转站周围环境状况、校园整体美观和垃
圾路线运输合理性的问题。

该位置靠近学校小西门,便于垃圾运输,而且该位置比较偏僻,所以对校园整体美观影响较小。

而且该位置附近建筑比较密集,利于垃圾的收集运输。

2、中型垃圾车三辆。

一辆负责全校行政办公单位以及教学楼的垃圾运输,另外两辆负责食堂和宿舍区垃圾运输。

三辆车标号Ⅰ、Ⅱ、Ⅲ,其中垃圾车Ⅰ负责行政办公楼、教学楼和实验室的垃圾清运,其他两辆负责其他垃圾的运输。

理由:通过调查各个宿舍区的垃圾和一般的行政办公楼(包括教学楼和图书馆)的产生的垃圾种类不一样,为了便于垃圾回收分类处理,所以将不同的垃圾车进行分类运输。

且一般餐厅产生的垃圾一般也不同于宿舍产生的垃圾,所以餐厅垃圾也应与宿舍产生垃圾进行分开运输。

不同区域垃圾也应分时间分车辆运输。

对于食堂产生的垃圾进行当天产生当天处理的原则,所以食堂垃圾一般在晚上8:30后开始运输,主要有两辆垃圾车进行运输。

对于宿舍区由于每天产生的垃圾量比较大所以每天都进行两次清运,分别是上午9:00和下午15:00两个时间,也由两辆垃圾车同时进行清运。

对于行政办公楼垃圾清运采用当天垃圾第二天进行清运,第二天早上9:00开始运输。

主要由一辆车进行运输。

3、路线设计。

(1)垃圾车Ⅰ:路线为①——②——③(具体顺序为数学工管经济教科七号楼、计算机大楼、教学楼、图书馆、行政楼)——④——⑥——中转站;垃圾车Ⅱ:路线为⑨——⑤——中转站;垃圾车Ⅲ:路线为⑧——⑦——⑥——中转站。

(2)晚上餐厅垃圾清运路线如下:垃圾车Ⅱ:路线为北苑餐厅——中州国际——教苑餐厅——中转站;垃圾车Ⅲ:路线为东苑餐厅——华苑餐厅——南苑餐厅——中
转站。

(3)小型垃圾车10辆。

每天工作时间上午7:00——11:30,下午14:30——19:00,划分区域和路段每天在校园内的垃圾清扫工作,最后把垃圾运输到垃圾中转站。

备注: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田径场和公共体育部由于每天产生垃圾不集中且垃圾量不是很大,所以该部分区域垃圾运输问题归于小型垃圾车清理。

4、垃圾的最终处理:学校每天回收回来的垃圾应在当天晚上由大型垃圾车运至校外做进一步处理,从而保证学校垃圾中转站的正常运行。

在课堂上交流的时候,每组同学派出一名同学主讲,再有该组的其他补充,不管是讲的同学还是听的同学,大家都兴致高涨,师生共同评选最佳的设计路线,作为本班同学劳动周时的参考,也可提供给其他老师和劳动周的同学、以及学校环卫工人借鉴,并请他们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本次实践活动本着“人人参与”的原则,从收集资料、调研、设计、演讲每个同学都参与其中。

通过这次实践教学,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直接地了解实际的生活垃圾的收运流程,并在实际中掌握所需的专业技能,消化吸收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

通过这次实践教学,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了城市生活垃圾收运工作的复杂性、繁琐性以及环卫工人的辛勤劳动。

提高了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创新思维,探索和创新知识,为经济建设培养出高素质的环境保护人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