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大家动手做乐器主要目标:通过实验,解决知识上的疑惑一、回顾◆模拟课堂:上一节课我们确定了几个必须解决的知识障碍,同学们还记得是什么问题吗?二、活动1: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设计说明: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假设、验证,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
限于时间的关系,这里主要采用“引导式探究”,避免过度开放而花费太多时间,导致学生的整体目标感逐渐淡化、转移。
需要运用的思维方法包括“不完全归纳法”和“反证法”。
◆模拟课堂1.不完全归纳:我们首先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研究这个问题,不妨先观察一些正在发出声音的物体,看看它们哪些相同之处。
我们把直尺的一头紧按在桌边,一头露出桌外,怎样让它发出声音?当它发出声音的时候,你发现直尺有什么现象?(这时,教师有必要将学生表述里的“震动、上下运动、摆动”等词汇,转换成“振动”这一科学概念,并告诉学生“振动”的特点是:在平衡位置附近的往复运动。
)我们再将橡皮筋套在拇指和食指之上,怎样使橡皮筋发出声音?当它发出声音的时候,你发现橡皮筋有什么现象?我们知道人的喉咙也能发声,把手放在喉头处观察,发声时,能感受到什么?这时,我们似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物体发声时,它们都在——同学们的答案只是一个假设而已,仅仅三个例子,是不能说明问题的。
请同学们再观察一下鼓、锣、钗、三角铃等乐器,看看是否能证实我们的假设?(为了避免学生随意地转移探究目标、任性地敲击,教师有必要先提醒学生:不要比谁敲得响、不要连续敲击、注意观察发声物体。
)通过以上实验,我们是否可以得出结论:物体发声都与它的什么有关?2.反证仅仅七、八样物体的实验,还是不可能让所有的人信服。
我们能找出一个反面的例子吗?即物体发声了,但它却没有振动的。
预计学生大致会说出以下几类“发声却不振动”或者“振动却不发声”的例子,教师一一予以反驳将一些泡沫塑料颗粒(或者一盆水)放在桌子上,可以帮助观察到它们发声时是否在振动。
这主要是由于空气振动发出的声音。
用一张小纸片或羽毛放在笔筒口,就能看到空气的振动。
有些物体发出的声音,属于超声波或次声波,人的耳朵听不见。
但有些动物的听觉比人灵敏,它们却能听见,比如蝙蝠、海豚等。
东南亚海啸时,大象就听到远处海浪发出的次声波,而提前逃跑了。
这些知识与制作乐器无关,就不详细介绍了。
3.结论从以上实验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我们制作乐器,就是让物体振动,发出不同的声音。
三、活动2:怎样调整音调◇设计说明:乐曲是由不同音调的声音组合而成的,调整音调是制作、演奏乐器的基本功。
简谐振动的原理告诉我们,物体的质量越大,其振动频率越低,发出的音调也越低。
音乐简谱中的1、2、3等就是一些有规律的音调。
由于学生制作的乐器基本可以分为固体振动发声(如用橡皮筋、尼龙线制作的弦乐器和用金属、木头等制作的打击乐器)和气体振动发声(如用吸管、玻璃杯制作的管乐器)两大类,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探究这两种情况的音调变化原理,使他们懂得如何调整音调。
◆模拟课堂1.认识音调一首乐曲是由不同的音调组成的。
(教师出示学生熟悉的《两只老虎》部分小节的简谱:1231│1231│345-│345-│,请同学们唱一遍。
)音调是高低不同的,它们组合成了优美的旋律。
如果音调相同的话,则听起来是1111│1111│111-│11 1-│,一点也不好听,是吧。
下面我们做个听觉测试,我用口琴吹不同的音调,同学们用手掌的高低表示音的高低。
乐器基本上可以分为固体发声和气体发声两类,液体虽然也可以发声,但不适合制作乐器。
下面我们分别研究这两类乐器的音调变化。
2.调整固体发声的音调你能用直尺发出高低不同的音调吗?(如果有学生认为用不同的力度敲击桌面会产生音调的差异,教师要指出其两点错误:一是这种情况下,声音并不完全是由直尺发出,而主要是桌子发出的;二是敲击力度的不同只是改变了声音的大小,对音调的改变不大。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而不是声音的大小。
)其他固体呢?怎样改变它们发出的音调?(学生领取橡皮筋、铁棒、尼龙线、钗、三角铃、几个装水的玻璃杯等器材,每组只能领取一类材料;教师用投影演示,强调用“敲”或“拨”的技法,不要“吹”。
)像实验中的钗、铁棒、玻璃杯、直尺等都类似于打击乐器,橡皮筋、尼龙线类似于弦乐器。
根据以上现象,同学们可以总结出什么规律?对这两位同学总结的实验结论,大家有没有不同意见?(可能学生会对“装水的玻璃杯”这个实验的理解有困难。
教师要告诉学生:敲击时,主要是玻璃杯与水振动发出的声音。
装的水越多,可以认为玻璃杯与水组成的乐器越“大”,所以音调越低;反之,可以认为乐器越“小”,所以音调越高。
其实验结果与其他打击乐器是一致的。
)3.调整气体发声的音调用装水的玻璃杯也可以研究气体发声的音调。
(在两个玻璃杯中装高低不同的水,教师演示吹玻璃杯发声。
)音调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与刚才敲击玻璃杯的音调正好相反?如果我在另一个玻璃杯中,添加的水位于前两者之间,预测一下,会吹出怎样的声音?(教师按顺序吹这三个玻璃杯,证实同学们的预测。
)看来,气体发声的音调有什么特点?我们再做几个实验,看看能否证实我们的这个假设性解释。
(教师指导学生做几个气体发声的实验:吸管水哨:取一根吸管,在距端口4cm处深深地剪一刀(但不要剪断),折成直角,将长的一截竖直插入水中,短的一截含入口中,轻轻吹气,能听到竖直吸管发出的哨声。
调整吸管插入水中的深度,能发出高低不同音调的声音。
吸管排箫:将吸管剪成不同长度的几根,排成一列,上端平齐,用胶带粘在直尺上。
用嘴顺着吹吸管,它们会有规律地发出音调不同的声音。
活塞笛子:取一根约25cm长的圆管,材质为金属、玻璃、塑料或竹筒均可,将筷子的一头缠上布条或固定住一个软木塞,插进圆管下端做活塞,在圆管上端吹气,同时抽动活塞,可产生不同音调的声音。
)通过以上几个实验,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四、修订计划◇设计说明:同学们在在掌握了以上知识以后,应该对声乐了解得更多了,可能会在原有基础上产生一些新的设想,有必要让他们对原计划进行修订。
◆模拟课堂我们的计划是否有需要修改和完善的地方?我们下节课就开始制作了,记得将必备的工具和材料带来。
(第四课时)主要目标:制作、调试乐器一、检查同学们的准备情况◆模拟课堂同学们的工具和材料都带来了吗?(如果有没带齐的情况,则在批评之后,安排他们:1.向其他小组借同类材料;2.教师帮助他们在实验室里寻找替代材料;3.临时更换可制作的乐器。
)二、提出制作要求◆模拟课堂制作过程中同学们要注意以下几点:1.团结合作,井然有序;2.专心致志,不要大声吵闹;3.讲究卫生,不乱扔垃圾;4.注意安全,有紧急情况马上汇报。
5.节约时间。
三、同学们分组制作乐器◆模拟课堂教师巡回指导,为学生提供知识和技术上的帮助。
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有限,一些数据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避免他们走太多的弯路。
如:四、调试乐器◆模拟课堂如果有提前做完的,就尝试演奏并调试自制的乐器,使它能真正奏出一首简单的乐曲。
如果一节课还没有做完,下课后或放学后,接着把它完成。
下节课我们将举办自制乐器演奏会,请同学们做好准备。
第五课时主要目标:乐器演奏、反思评价一、举办演奏会、组间互评◆模拟课堂本节课我们通过演奏会的形式,独奏、合奏一些简单的乐曲。
一方面让大家展示自己的制作成果,提升兴趣;另一方面通过参观、学习,了解其他小组乐器的独到之处,以便于今后制作出更好的乐器。
活动要求:1.演奏者要先展示自制的乐器,介绍乐器的发声原理和特点。
2.观众要安静地倾听,尊重每一个同学的劳动成果,不能持讥讽的态度。
3.客观地评价乐器制作水平及演奏效果,最后将评选出优秀制作奖和优秀表演奖。
(学生参与演奏会的学习、欣赏活动,同时填写下面的评价表,根据其他小组的表现在不同数量的星星中填上颜色。
)评价内容星级我们搜集了所需的全部资料☆☆☆☆☆我们能预测实验结果,并进行了验证☆☆☆☆☆我们的乐器演奏效果还不错☆☆☆☆☆我们小组能密切合作☆☆☆☆☆二、小组自评◆模拟课堂本小组在以下这几个方面表现得怎么样?讨论一下,客观地给自己打分。
评价内容星级乐器的外形美观☆☆☆☆☆乐器的设计有创意☆☆☆☆☆乐器演奏的声音准确、优美☆☆☆☆☆小组成员在演奏时能做到团结、合作☆☆☆☆☆三、改进乐器◆模拟课堂经过近三周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和感想?如果要对自制的这个乐器进行改进,它将会有什么新变化?请在“科学记录本”上画出结构图。
会唱歌的玻璃瓶做个小乐器这一单元快结束了,先不谈效果,存在如下问题:1.知识的传授学生并不认为掌握一定的知识对制作有帮助;知识的传授和理解是否有必要?是否一定要让学生掌握某些知识?老师是否要强行进行知识的传授?知识是在制作之后讲授,还是在制作之前传授?2.探究过程中学生的不良习惯、态度及行为(1)不良的习惯及行为学生没有主人翁的态度:总是存在材料带不齐,无法参与活动的小组;离开实验室时,桌椅没摆放整齐;实验器材留给少部分同学整理;借用的材料不归还;卫生状态不理想,有乱扔纸张的现象;水撒在桌子上,随意用抹布抹扫,甚至故意溅湿他人衣服;有人在桌子上撒了墨水,用抹布轻轻地擦了几圈,结果墨迹越擦越多,表示一下后就不再擦了。
而其他人认为事不关己,袖手旁观,退避三舍;有的乐器取材、制作均简单,且器型小,适合一人一个(如吸管笛子),如果全组一个就造成多人无法有效参与;桌子歪了,没有意识到要摆正;借了书,不按时还,随意乱放;不爱惜书,脏、烂,有一定损毁;(2)不良的态度及行为各班都有一到两个小组的同学研究态度不端正:以娱乐的心态、搞笑的动作和剧烈的声响博取他人的注意和笑声(包括鄙视),从中获取心理上的满足;没有明确的研究目标,或者说研究目标不能约束、规范他们的行为;动机不明,追求新奇、刺激的感官感受,猛力敲击器材,使之发出巨大响声,使米粒在鼓面上剧烈跳动,使吸管发出尽可能大的声音;以破坏为乐,做些损人并不利己的事情:撕毁其他小组的记录单,在别人的资料盒上乱画,损坏别人存放的器材;个别学生偷拿器材;小组聚不成团,形不成合力,成散漫状态,没有团结起来做一件事的动机和行为;领取材料时,习惯于抢、逼、围,不排队,不小心,以抢到手为目的,不管后果,不整理现场,不顾及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