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东大学在职研究生考试政治复试复习大全.docx

山东大学在职研究生考试政治复试复习大全.docx

1

马哲

1. 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错误的

第一, 是已被实践证明的科学理论体系,反映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是客观真理。

第二,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存在,人类解放任务未完成,作为无产阶级思想武器的马不存在过时问题。

第三, 是时代产物,也是时代旗帜。

第四, 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不会过时,并不排斥就特定历史条件和事物发表的个别观点,结论,提法进行修改和补充。

2. 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第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坚持其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会运用其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 ~就是坚持它的精神实质和理论品质,要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三, 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具体论述不再适用,要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内容。

第四, 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3. 哲学基本问题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

第一, 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的标准。

第二, 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4.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意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通过感觉感知,不依赖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复写,摄影,反映。

意义:

第一, 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二元论划清界限。

第二, 坚持反映论和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界限。

第三, 同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区别,克服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第四, 坚持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实现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5.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首先,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依赖于物质。

第一, 意识从起源看,也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非生命反映形式-低等生物刺激感应性-人的意识)。

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根源在劳动(劳动提供客观需要;劳动促使语言产生;劳动创造大脑)。

第二, 意识从本质看,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

第三, 意识从能动性看,能动作用正确发挥的前提是遵循物质自身的客观规律,发挥程度受客观条件制约。

其次,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是人的意识特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

表现形式:人的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

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

对人的生理活动的控制作用。

6. 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运动与物质不可分离,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也没有离开运动的物质。

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无物质的运动导致唯心主义。 2

另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不运动的物质导致形而上学。

7.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的两种属性,二者辩证统一,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坚持事物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相统一的观点。

两种错误倾向:

一是夸大相对静止而否认绝对运动的形而上学不变论。

一是夸大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诡辩论。

8. 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

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具有一维性,不可逆性。

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具有三维性。

三者不可分割,证明了时空的客观性。

9.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第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统摄一切具体物质形态又不能归结为任何具体物质形态的客观现实性。

第二,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

不仅坚持了唯物主义的观点,也包含着辩证法,把世界的本质问题和存在方式问题有机统一。

意义:

一是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是建立世界观,方法论的基础。

二是它是从事各项工作的立足点,和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精髓(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0.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第一, 它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 人类社会本身就是以生产方式为其决定力量的特殊的,高级的物质运动。

第三, 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物质性活动。

11. 实践,特征及形式

实践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进行的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客观物质活动。

特征:

一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直接现实性。

二是自觉的能动地活动,自觉能动性。

三是社会的历史活动,社会历史性。

基本形式:

一是物质生产实践。

二是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三是科学试验。

12.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一, 实践是社会主体存在的基础。

第二, 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三, 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四, 构成社会发展的动力。

13. 联系,特点

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互相影响,制约,作用的关系。

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14. 发展的实质,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因为: 3

第一, 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第二, 新事物优于旧事物,克服了旧事物的消极的内容,吸收了积极的内容。

第三, 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

15. 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

核心:对立统一规律。

第一, 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第二, 是贯穿于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第三, 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实质:

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是是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也是认识,思维发展的规律。

三是科学的认识工具,认识方法。

16. 矛盾,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客观事物之间以及事物之间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具有同一性和矛盾是斗争性。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第一, 相互区别。在矛盾运动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绝对的。

第二, 相互联系。同一性包含斗争性,没有斗就没有同;斗争性寓于同一性,没有同就没有斗。

17.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二者关系

主:在许多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次:其它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

关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

理论意义:实际工作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不忽略次要矛盾,统筹兼顾,注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转化,不失时机地转移工作重点。

18.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二者关系。

主:矛盾两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次:处于服从地位,被支配的方面。

关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

19.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概念:普遍性:矛盾无所不在,无时不在。

特殊性:每一事物的矛盾及其各方面的特点。(具体表现:第一,不同事物的矛盾有不同的特点。第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不相同。第三,构成事物的许多矛盾以及同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作用,地位和性质。)

关系:辩证统一的关系。

首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其次,相互区别。

再次,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

意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依据。

20. 量变和质变

概念:量: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更和空间排列组合顺序等方面的变化;

是较小的,不显著的变化;

是在度的范围内的连续和渐进。

质: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是根本的,显著的突变;

是连续和渐进的中断。

关系:对一统一。

第一,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

第二,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 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4

21. 辩证否定

包含肯定的否定。

第一, 辩证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事物通过自身内部的矛盾运动而达到对自身的否定,实现自我发展。

第二, 辩证否定是发展和联系的环节。

第三,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22. 否定之否定规律,特征

概念: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自己的对立面的否定阶段,在经过对否定的否定阶段,使事物的发展呈现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特征: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第一, 使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呈现出前进性,上升性。

第二, 使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23. 规律

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4. 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对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意义

概念:主是人们主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客是物质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关系:

第一, 要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第二, 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也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三, 利用规律改造世界更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意义:

第一, 党的基本路线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主观能动性的科学指南。

第二, 实际工作中,要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

第三,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既要发对唯意志论,也要反对宿命论。

25. 认识的本质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第一,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原则。

第二, 认识具有创造性特征。

第三, 在人的认识中,反映和创造不可分,二者的统一是以实践为基础。

26.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科学的认识论

第一, 它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第二, 它坚持可知论,承认世界的可知性,反对一切不可知论。

第三, 它坚持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主体和客体是相互作用的关系。

27. 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关系

第一, 实践关系,即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第二, 认识关系,即主体和客体之间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

第三, 价值关系,即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第四, 审美关系,即主体在改造客体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体验美,感知美,创造美的关系。

28.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表现

第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第四,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29.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关系:两者辩证统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