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文言文对比阅读
• 注:①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薜萝,都 是植物名。屈原《楚辞》:若有人兮山之阿,披 薜荔兮带女萝。后以此代指隐士的服饰。②梅溪: 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③限日:遮挡阳光。 ④幽岫:幽深的山穴。⑤重:向往。⑥竹实:又 名竹米,状如小麦。隐士所食之物。
• 我上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 地方。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门山。阴森陡 峭的崖壁与天上的云霞争高下,独立的山 峰遮住了太阳;幽深的洞穴包含着云雾, 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的潭水;蝉鸣鹤叫, 水声清越,猿猴啼叫,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 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我既然向来推 崇隐居,就在那山上筑了房子。幸好菊花、 竹米多。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 都已具备。这种地方被仁人智士所喜爱, 岂是虚言啊。
与朱元思书
• 【乙】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 轻鯈(tiáo)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gāo), 麦陇朝雊(gòu),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 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
• (王维《山中与裴迪秀才书》节选)
•
翻译
• 等到了春天,草木蔓延生长,春天的山景 更可观赏,轻捷的鲦鱼跃出水面,白色的 鸥鸟张开翅膀,晨露打湿了青 草地,麦田 里雉鸡在清晨鸣叫,这些景色很快就来了, (您)能和我一起游玩吗?如果你天性不是 与众不同的话,难道我能把你邀请来游山 玩水吗?而这当中有很深的旨趣啊!不要 忽略。
• 6.⑴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 也还像黄昏时那样阴暗。(2分)
• ⑵但是这其中(游览观赏之中)有很深的意趣 啊。(2分)
• 7.甲段借景来 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向 往和自己不热衷功名利禄的心志;乙段邀请 裴迪共赏山中美景,委婉希望他不要热衷 功名利禄。(4分)
•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梅溪②之西, 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③;幽岫④含 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 绵绵成韵。既素重⑤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 花,偏饶竹实⑥。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⑦。仁智 之乐,岂徒语哉!(《与顾章书》)吴均)
• ②在文中,他们都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欣喜之情, 说明了他们都具有远离官场污浊,甘于退守清贫 的超凡脱俗的思想品格。等等。
• 朱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治 产业,常艾薪樵①,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 书。其妻亦负戴②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③。 买臣愈益疾歌④,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日: “我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⑤苦日久, 待我富贵报女功。”妻恚huì怒日:“如公等,终 饿死沟中耳,何能富贵?”买臣不能留,即听⑥ 去。拜为太守,入吴界,见其故妻、妻夫治道⑦, 买臣驻车,呼令后车载其夫妻,到太守舍,置园 中,给食⑧之。居一月,妻自经⑨死。买臣乞⑩ 其夫钱,令葬。【注】薪樵:木柴。②戴:同 “载”。④疾歌:大声歌唱。⑤女:同“汝”。 ⑥听:听凭。⑦治道:整修道路。⑧食:同 “饲”。⑨自经:上吊。
• 22.答案:①(他)喜欢读书,不求在一字一句的 解释上过分下功夫。 ②没有那些俗气的客人,只 有几位知己好友到访,于是内心无比欢喜,不禁 惊叹这样的日子真是难得啊。
• 23.答案举例:①都具有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居所简陋,一个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一 个是“三间茅屋”,但他们一个“晏如也”,一 个“绝不知乐在何处”。
• 20.选文(一)中最能概括五柳先生性格的一句是 “________选文(二)描写的主要内容是 _______
• 2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 ①亦不详其姓字 详:②每有会意 会意__③绝不 知乐在何处 绝:④用以慰天下之劳人 慰:__
• 22.翻译下列句子。(4分)
• ①好读书,不求甚解。
• 3、①鞭策它,不按准确的方法;喂养它,不 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得分点:策, 鞭策,鞭打;尽,竭尽,使充分发挥,译为 “充分发挥”亦可)
• ②秦穆公接见了九方皋,派(他)前去寻找好 马。(得分点:见,接见,召见;使,命令, 派遣)
• 艾: 数: 乞: 呕: • 1.翻译下面两句话。 • (1)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 • (2)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 • 2.朱买臣与陶渊明都好学,学习目的有什
么不同?
• 3.朱买臣与陶渊明都贫困,他们对待贫困 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 4.朱买臣与陶渊明的生活追求有什么不同?
• 艾:同“刈”,割,砍。③数:屡次。 • ⑩乞:给予。呕:同“讴”,唱。 • 1.(1)买臣更加大声吟唱,妻子为此感
到羞耻,请求离开他。
• (2)你(跟我)吃了这么长时间的苦, 等我富贵时报答你的功劳。
• 2.朱:追求功名利禄。陶:务求领会内涵。 • 3.朱:不甘心贫困。陶:态度安然。 • 4.朱:为荣华富贵而奋斗。陶:安心于淡
泊宁静的隐居生活。
马说
•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①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 对曰:"良马可形容②筋骨相也。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 若失。若此者绝尘弭轍③。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 可告以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与共担纆④薪菜者,有九方皋,此 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 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 黄⑤。使人往取之,牡而骊⑥。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 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⑦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 "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 若皋之所观,天机⑧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 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 D乙文中秦穆公起初不高兴,原因是他看到九方 皋找到的马,想当然地认为这不是天下最好的马。
• 4.有人认为,只要是千里马,才能就会施展出来; 也有人认为,千里马须遇伯乐,才能方有机会施 展出来。你的看法呢?说说理由。(3分)
② 形容:形状,形貌 弭:止、息。
⑧ 天机:天赋的悟性。求马:寻找
1、B2、D
•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 负势竞上 ( ) 鸢飞戾天者 ( ) • 白鸥矫翼 ( ) 倘能从我游乎 ( ) 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 1)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 2)然是中有深趣矣! • 7.同为书信,【甲】【乙】两文写作目的有
何不同?
• 5.凭借(仗恃,依靠,依仗);至(到);举起(抬 起,展开);跟随(随从,跟着,随着)(4分)
• 注释:没没墨墨①义同“懵懵懂懂”,糊涂,不 明白;啜②:饮,喝;③仄径:狭窄的小路;④ 适适然:形容快乐开心的样子。
• 三间茅屋,十里春风,从窗里遥望山上幽竹,因 此这是何等优雅风趣的事啊,但是能有如此 享受的人,自己却不懂得,真是令人遗憾.而那 些懵懵懂懂,胸无点墨的人,身处如此情景,他 们更是不懂乐在何处。只有那些劳苦之人, 忽然有10几天的闲暇时光,才会关上柴门, 扫净小路,面对芬芳的兰花,品着苦茶, 有时微风细雨,滋润着篱笆和小路。没有 那些俗气的客人,只有几位知己好友到访, 于是内心无比欢喜,不禁惊叹这样的日子 真是难得啊。所以我画兰花竹子石头,是 用来慰劳那些劳苦的人民,而不是供那些 贪图享受的人享用。
的思想感情?(2分)
•
• 22.⑴向高远处伸展 ⑵同“返”,返回 ⑶叫 ⑷ 难道 (各0.5分,共2分)
• 23.⑴湍急的流水好像射出的箭一样快,凶猛的 波浪好像马在奔跑。(2分)
• ⑵山谷中(隐居生活)所需要的物品,在这里已 经俱备。
• 24.甲文: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 百成峰。
• 作用:活灵活现地写出了树之高,山之奇。
• 朱买臣,字翁子,是吴地人,家里贫困,喜爱读 书;不善于置办财产家业,常常割草砍柴卖了来 购取粮食。担着一捆柴,边走边高声诵读文章; 他的妻子也背着柴跟随着他,多次阻止朱买臣, 让他不要在路上高声唱诵,朱买臣唱诵声更大, 妻子对此感到羞愧,要求离开他,朱买臣笑着说: “我五十岁命该富贵,现在已经四十多了,你辛 苦了很久了,等我富贵了,我要报答你的恩德。” 妻子气愤地说:“像你这样的人,最终就是饿死 在沟里罢了,怎么能够得到富贵呢!”朱买臣没 办法留住她,就听任她离开了。进入吴县境内, 朱买臣见到他原来的老婆,夫妻二人正在打扫道 路;朱买臣停下车,叫后面的车辆载上他们夫妻 一起到太守府,把他们安置在园里,供应他们饮 食。住了一个月,那女人就上吊死了,朱买臣给
• ②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 难得也。
• 23.比较阅读选文(一)和选文(二),举例谈谈郑板 桥与陶渊明在思想品格上有哪些相同点。(只谈一 点即可)(3分)
• 20.答案: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描述作者清贫的 生活,并表明作画是为给辛苦劳作的人欣赏。
• 21.答案:①详细地知道②对书中的意旨有独到 的体会。 ③断然,绝对(根本)④宽慰
• 乙文:森壁争霞,孤峰限日③;幽岫④含云,深 溪蓄翠。
• 作用: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山之高,水之绿。
• 25.抒发了作者喜爱美好的大自然(1分)和避 世退隐的高洁情趣(1分)(意近即可,2分)
五柳先生传
• (二)靳秋田索画(之二)
• 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 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没 没墨墨①,绝不知乐在何处。惟劳苦贫病之人, 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 啜②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③之 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④自惊为此 日之难得也。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 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郑板桥集》
•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甲文通过对千里马不遇伯乐的议论,表达作者 对贤才难遇明主的愤懑,寄寓着对统治者能识别 人才、重用人才事,告诉我们看待事物要独具慧 眼,看其实质。
• C甲文中表明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 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但其根本原因是食 马者“真不知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