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伊战争1
两伊矛盾的由来
领土问题是导致两伊战争的主要原因。
这一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阿拉伯河的边界划分问题;二是波斯湾入口处3个小岛的主权归属问题。
阿拉伯河的边界划分问题伊拉克同伊朗长期存在着边界争端,经常发生武装冲突。
两伊陆地边界全长1100公里,基本上是根据1913年奥斯曼帝国(当时的伊拉克为该帝国的1个行省)同伊朗签订的“君士坦丁协议”确定的。
长约100公里的阿拉伯河是两国南部的自然边界。
这段边界原以该河伊朗一侧的浅水线为界,河流主权属伊拉克。
根据1914年双方划界委员会会谈纪要和1937年签订的边界条约,双方同意霍拉姆沙赫尔和阿巴丹两段(共约11公里)以该河深水线为界。
此后,伊朗一再要求以河流主航道中心线为边界线,并对阿拉伯河实行双方共管,伊拉克则坚决反对,为此双方进行了长期的斗争。
1975年3月,在当时的阿尔及利亚总统布迈丁斡旋下,两国领导人就边界问题举行会谈并签署了《阿尔及尔协议》,决定在1913年边界议定书和1914年划界委员会会谈纪要的基础上划定两国疆界,当时处境困难的伊拉克,被迫同意按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线划定两国河界。
伊朗也答应归还扎因高斯等4个地区约300平方公里的原属伊拉克的领土,并承诺不再支持伊拉克国内少数民族库尔德族的反政府武装斗争。
事后,伊朗迟迟未交割土地。
伊拉克认为《阿尔及尔协议》是不公平的,多次要求重划边界,均遭伊朗拒绝。
于是,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下了“以战斗收复领土”的决心。
1980年9月17日,伊拉克宣布废除1975年《阿尔及尔协议》,对阿拉伯河拥有主权。
波斯湾入口处3个小岛的主权归属问题两伊领土纠纷的另一个问题是波斯湾入口处3个小岛的主权归属问题。
1971年,巴列维国王统治下的伊朗,派遣军队,占领了波斯湾入口处的阿布穆沙、大通布和小通布3个小岛。
这3个小岛本应属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但当时阿联酋尚未成立。
伊朗占领这些岛屿后,便加强岛上军事设施建设,使之成为可以控制波斯湾出入航道的军事基地。
波斯湾国家所生产的石油每天总数约为2000万桶,占全世界每天消耗石油6000万桶的1/3,也是每天世界石油市场3000万桶的2/3。
所以谁能控制波斯湾的出入航道,谁就扼住了海上石油通道的“咽喉”,也就把握住了海湾油库的“阀门”。
伊朗占据了这3个小岛使海湾阿拉伯国家觉得如鲠在喉,遭到海湾阿拉伯国家特别是伊拉克的激烈反对。
伊拉克认为这些岛屿不应该由伊朗占领,而应该归还阿拉伯国家。
伊朗根本不理会伊拉克的立场,因此两国在这一问题上也积怨甚深。
双方临战准备
伊拉克方面为了对伊朗突然发动进攻,迅速达成战争目的,在临战前伊拉克采取了以下措施:
制造“和平”空气,麻痹伊朗1980年9月17日,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在国民议会宣布1975年两伊“阿尔及尔协议”无效时,声称“伊拉克不希望战争”。
次日,萨达姆·侯赛因还强调说,伊拉克要同所有的邻国保持“睦邻关系”,并预言不会同伊朗发生大规模战争。
伊拉克革命委员会副主席伊扎特·易卜拉欣·杜里1980年9月15日在罗马说,伊拉克在边境地区与伊朗之间进行的小规模冲突“将于本周末结束”,而事实上恰好是一周后军事行动突然升级。
突击开展外交攻势,争取同情和支持1980年8月至9月,伊拉克领导人与海湾国家首脑来往频繁。
9月17日至20日的4天中,伊拉克又派出革命指挥委员会成员、副总理和部长等高级官员并通过驻外使节,向13个阿拉伯国家和组织解释伊拉克的立场。
萨达姆总统还亲自接见法国大使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代表。
在伊拉克进攻伊朗的前1天,总统萨达姆派出副总理塔利克·阿齐兹作为特使,前往莫斯科,进行“紧急磋商”,目的是争取前苏联的援助。
隐蔽转移飞机,以防对方反击伊拉克境内多为平原或沙漠,隐蔽飞机难度较大,伊拉克在沙漠中建造一些飞机掩体,并设置假目标。
此外,据透露,战争爆发前,伊拉克部分军用运输机事先转移到了亲伊拉克的约旦境内,另有部分军用飞机转移到了巴林。
利用边境冲突掩护地面部队向战区集结战争爆发前3周内,两伊边境连续发生小规模武装冲
突。
1980年9月上、中旬,伊拉克发起了收复边界中部被伊朗军队控制的扎因高斯等4个地区的战斗,并以此为掩护,调动地面部队,完成大规模进攻部署。
战争爆发时,伊拉克共集结了3个陆军师,坦克1000余辆,后参战兵力增至10多个师,兵力11万余人,坦克1500余辆,作战飞机约300架。
另外还有数万预备役部队参战。
伊朗方面临战前,伊朗对伊拉克的进攻企图已有所察觉。
据当时的伊朗总统巴尼萨德尔称,早在伊拉克发起进攻前1个多月,伊朗就获悉伊拉克进攻计划的概要,在开战前15天掌握了伊拉克进攻计划的文本。
这种报道不一定完全属实,但伊朗方面有所觉察则是确定无疑的。
因此,伊朗在临战前采取了一系列应急措施。
及时改变外交政策,谋求它国支援由于伊朗奉行“既不要东方,也不要西方”的政策,它与美国、前苏联都有矛盾,关系也很冷淡。
前苏联出兵阿富汗,伊朗曾予以严厉谴责,并在行动上支持阿富汗穆斯林抵抗组织。
1979年11月14日,霍梅尼在宣布废除1951年“伊美双边军事协定”的同时,也声明废除了1921年“伊苏友好条约”中的第5、6条(该两条规定,如伊朗遭受到别国侵略,从而威胁到前苏联安全时,前苏联可出兵伊朗)。
1980年,两伊战争迫在眉睫,伊朗不得不改变过去的外交政策。
当叙利亚总统阿萨德到前苏联签订“苏叙友好合作条约”时,伊朗总统巴尼萨德尔便委托其就以下条件与苏斡旋,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即:停止援助伊拉克武器,向伊朗提供地地战术导弹;同意越南向伊朗出售印支战争中缴获的美制武器和零部件;恢复1976年“伊苏贸易协定”,用伊朗的石油换取前苏联的武器。
突击购置武器装备伊朗临战前先后从国外购买急需的武器装备。
为了使之具备有效、持久的作战能力,伊朗不惜一切代价购买零配件和设备。
加强空军戒备空军战斗机秘密向国内纵深基地转场,并紧急抢修约200架F一4和F一14喷气式战斗机。
释放一批被捕的前国王统治时期的军官和飞行员1979年“伊斯兰革命”后,对前国王统治时期的伊朗军队进行了大规模清洗,许多军官和飞行员被逮捕。
现在,大敌当前,伊朗将他们释放,希望他们能以国事为重,捐弃前嫌,抗击外敌入侵。
转移霍梅尼的住地,以确保其安全霍梅尼是伊朗的宗教领袖,在伊朗这样一个宗教色彩极浓的国家,霍梅尼的安全对国家稳定起着决定性作用。
进行战争动员战争爆发前2天,总统下令征召后备役官兵服现役,并在国内进行战争动员,一名总统助理当时宣称:这是一个大规模的戒备行动,不管是否有一方正式宣战,作为一场战争将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