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的致病性
(感染后的表征)
7
微生物的致病性
致病性:一定种类的病原微生物,在一定的条 件下能在特殊的宿主体内引起特定疾病的能力。
在不同种或同种不同株的致病性有差异
致病性差异与毒力、数量、和侵入门户有关
8
毒力因子
致 病 性
侵入机体的数量 侵入门户 机体的免疫力等
9
一、病原微生物的毒力因子
毒力:病原微生物致病力的强弱程度
1
微生物的致病性
2
病原微生物:能侵入宿主,引起感染甚至传染性疾 病的微生物,又称病原体。 感染:病原微生物体侵入生物
体内,在生物体内进行生长繁 殖和(或)产生代谢产物,破 坏生物体结构、功能,引起病 理改变的过程,又称传染。
3
内源性感染:当滥用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或某些因
素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宿主体内正常菌群引 起的感染。 外源性感染:来源于宿主体外的感染,包括自然 环境和带菌(毒)的生物体。 呼吸道感染 消化道感染 空气传播 病从口入
毒性程度
免疫原性
强,往往致死
强,刺激机体产生中 和抗体
弱,很少致死
较弱,免疫应答不足以中和毒性 不能
能否产生类 能,用甲醛处理 毒素
20
2、真菌毒素
毒性强 污染频率高 肝脏毒、肾脏毒、心 脏毒、造血器官毒等
3、病毒毒素样物质
21
黏附和侵入
侵袭力
繁殖和扩散 干扰或逃避宿主的防御机制
毒力因子
毒素
半数致死量(LD50)/半数感染量(ID50) 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一定途径,使一定体重或 年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死亡或感染需要的最小 病原体数量或毒素量。
10
黏附和侵入
侵袭力
繁殖和扩散 干扰或逃避宿主的防御机制
毒力因子
毒素
11
病原微生物毒力的因子表现在侵袭力和 毒素等方面。
(一)侵袭力
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力是指病原体能突破宿主的防 御屏障,并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黏附和侵入 繁殖和扩散 干扰或逃避宿主的防御机制
12
1、黏附和侵入
绝大多数的感染是从病原体黏 附到宿主的靶细胞表面开始。
淋病奈瑟氏球菌:菌毛可使其吸附于尿道粘 膜上皮的表面而不被尿液冲走 变异链球菌、乳杆菌:牙齿表面粘连成菌斑, 造成龋齿。
黏附物质:P54 表4-1
细菌表面大分子结构成分 病毒包膜、衣壳 真菌表面:几丁质、黏附素
13
2、繁殖和扩散
毒性位点在脂质A上,毒性效应大致相同;
抗原性较弱,不能人工处理为类毒素。
19
特
性
外
毒
素
内
毒
素
化学性质
蛋白质
脂多糖 由革兰氏阴性细菌产生并在菌体裂解后 才释放到体外 较为耐热,160℃、2-4小时才能被破坏 全身性:引致发热、腹泻、呕吐
产生及存在 由革兰氏阳性细菌和 部位 少数革兰阴性细菌产 生并分泌到体外 耐热性 毒性作用 通常不耐热,6080℃、30min被破坏 组织选择性:对特定 细胞或组织发挥特定 作用,细胞毒素、肠 毒素或神经毒素
接触感染:通过人与人、人与动物直接接触或间接 接触而感染; 虫媒感染:病原体以节肢动物为媒介而引起的感染;
血液传播:通过输血、使用血液制品、穿刺、注 射、吸毒等途径而感染某种病原体;
垂直感染:一般是指病毒通过胎盘或产道直接由亲 代传播给子代而导致的感染。
外毒素
细菌毒素
内毒素
真菌毒素 病毒毒素样物质
22
二、病原体的侵入数量
急性肠胃炎 鼠疫
23
三、侵入门户和感染途径
呼吸道感染:主要通过吸入污染病菌的飞沫或尘埃 引起;
消化道感染:主要是误食病菌污染的食物或水,或 者通过手媒介引起; 皮肤黏膜、创伤感染:主要经皮肤黏膜或因其创伤 、破损而感染;
24
皮肤黏膜、创伤感染
接触感染 人和动物密切接触、共用用具
垂直传播
母婴传染
4
病原微生物可通过多种接触途径形成感染
5
(a)
(b) 病原微生物可从母体感染婴儿 图(b)是图(a)的局部放大,病原微生物(绿色颗粒表示)正突破母婴间的血胎屏 障对胎儿形成感染。
6
感染 = 致病?
病原微生物的致病能力 宿主的免疫系统与病原菌的斗争
动物中毒的物质,包括细菌毒素、真菌毒素和病 毒毒素样物质。
1、细菌毒素:按照来源、性质和作用特点 的不同可以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 外毒素:是由革兰氏阳性菌和少数革兰氏阴性
菌合成及分泌的毒性蛋白质。
17
外毒素
来源:主要由G+菌和部分G-菌产生并释放到菌体 外的毒性蛋性,组织选择性;
病原微生物在局部生长繁殖,甚至进一步扩散的能 力。 侵袭性酶类:可以作用于组织基质或细胞膜,造 成它们的损伤,增加其的通透性,有利于微生物在体 内的扩散。
14
3、干扰或逃避宿主的防御机制
利用特定的细胞机能抵抗或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 繁殖或扩散。 ⑴抗吞噬作用 ⑵抗体液免疫机制 ⑶内化作用
举例
某些病原微生物的荚膜和微荚膜具有抗吞噬; 某些病原微生物产生的结合性凝固酶可以抗体液免 疫 某些病原微生物具有抵抗在吞噬细胞内被杀死的能 力,能在吞噬细胞内寄生 ……
15
黏附和侵入
侵袭力
繁殖和扩散 干扰或逃避宿主的防御机制
毒力因子
毒素
细菌毒素
真菌毒素 病毒毒素样物质
16
(二)毒素
毒素:由生物体产生的、极少量即可引起人和
免疫原性强,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抗毒 素),甲醛脱毒形成类毒素;
根据外毒素对宿主细胞的亲和性及作用靶点等,可 分成神经毒素、细胞毒素和肠毒素。
18
内毒素
来源:G-菌细胞壁的脂多糖成
分,由菌体特异性多糖、非 特异性核心多糖和脂质A三 部分构成,菌体裂解释放出 来。
理化性质稳定, 160℃2-4h破坏; 毒性作用相对较弱,无组织选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