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建筑案例分析—苏州博物馆班级:13建筑学3班姓名:杨林青学号:1310641320摘要在公共建筑案例分析中,本文选择了文化类的公共建筑—苏州博物馆新馆。
并通过杭州美院民艺博物馆加以辅助分析。
通过两者做个比较,以便更好的理解。
文章内容通过对建筑设计师;对建筑本身的历史环境关系、法规控制、功能和指标要求、造型构思、空间效果、立面材料风格和细节设计等方面;对建筑的独到之处和自己的体会来逐步进行分析。
关键词:苏州博物馆贝聿铭建筑特点AbstractI n public building case analysis, this paper chose the culture of new public buildings - suzhou museum. And through the hangzhou academy aided analyses folk art museum. By compare the two,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Article through to the architect; The relationship of historical environment, regulation control of the building itself, function and index requirements, design conception, space effect, the facade material style and detail design, etc; For building is unique and his own experience to gradually for analysis.Key words: suzhou museum、Pei 、architectural features目录一、绪论二、案例所选建筑1)苏州博物馆新馆2)杭州美院民艺博物馆三、第一章:设计者的设计理念1)贝聿铭2)隈研吾四、第二章:案例分析1)历史环境关系2)法规控制3)功能和指标要求4)造型构思5)空间效果6)立面材料风格7)细节设计五、第三章:建筑的独到之处1)苏州博物馆新馆2)杭州美院民艺博物馆六、第四章:体会和收获绪论时间,能够过滤许多浮躁喧哗的现象,能够沉积一些厚实本质的东西。
它可以引发公民对文化的厚度、对生存的意义。
当代的美术馆设计带给人们的是一种文化价值观念,是一种城市文化与精神的传承与延续。
在美术馆设计中,形式美的外在表象下要承载深层的文化意义。
且由于客观世界的生存条件、生产基础、生活方式等自然差异,造成了文化思维、审美情趣与审美心理结构的不同,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本土文化体系。
由此,美术馆设计既立足本土地域文化的自然生长,又面向现代信息发展的国际平台。
在设计语言中适时地将人们对地域文化的情感因素作为催化剂融入其中,更好地延续每个城市文化的独特性,并整合、创造新的美术馆设计风格。
当代美术馆设计,一方面创造出具有地域个性和文化特征的造型语言,另一方面融合公众的审美观念,将地域情结作为一种策略和工具,使不同地区的人们在一定的时间内产生独特的视觉印象,从而促使美术馆设计地域风格与国际视野的和谐共生,与城市发展的脉络相生相伴。
案例所选建筑1、苏州博物馆新馆1)特点: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合,空间处理独特,建筑材料考究和内部构思,及最大限度地把自然光线引入到室内。
苏州博物馆新馆2)基本数据:占地面积约107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000余平方米。
3)所处环境:苏州博物馆与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和国家重点保护单位忠王府毗邻。
4)所处地区:苏州。
5)设计者:贝聿铭。
2、杭州美院民艺博物馆1)特点:贯彻了设计者的“负建筑”理念,新建的民艺馆有机地融入了原有的山水。
杭州美院民艺博物馆2)基本数据: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其中展区面积约1700平方米。
3)所处环境:位于象山校区的中心地带,在流水环绕的象山半山腰上依山而建。
4)所处地区:杭州。
5)设计者:隈研吾。
小结:在建筑性质方面,两者都是文化类的公共建筑;在设计要素方面,两者都强调了建筑与所在环境的融合,以尊重原有环境,不破坏原有环境为基础。
建筑延续传统文脉,充分反映历史特点。
第一章:设计者的设计理念1、贝聿铭。
1)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主导着贝聿铭一生的作品。
2)光是建筑的色彩,“让光线来作设计”是贝氏的名言。
3)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
2、隈研吾。
1)“让建筑消失”“负建筑”,意在使建筑融合自然。
2)善用石材与木材。
小结:两者都追求建筑融合自然的观点。
但是在自然融合文化上,贝聿铭自然融合的方式在于建筑体本身,基本上是以混凝土为主体,加入玻璃透光的元素进来。
而隈研吾认为玻璃幕墙往往隔断了环境与主体的联系。
他尝试用无秩序的建筑来消去建筑的存在感。
东京被称为是无秩序的都市。
老的、新的、大的、小的、人工的、自然的,所有一切都杂乱无章地混合在一起。
这既是亚洲都市的常见的缺点同时也是魅力所在之处。
隈研吾考虑把这种混沌实现在一个建筑中,使它与周围的混沌融为一体。
通过两位建筑师以下两个作品的对比就能看出两位的不同风格。
图1 图2图1是贝聿铭设计的美秀美术馆,图2是隈研吾设计的遇难腾冲温泉度假村。
图1是将美术馆建筑物的80%隐藏在地下,这样既有利于保护自然环境,又能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谐统一。
建筑材料明显有其善用的混凝土和玻璃。
图2取材于用当地的石材,将建筑做成一层一层大坡屋顶形式,整个建筑和周围山体融于一体。
第二章:案例分析因为杭州美院民艺博物馆较新,2014年才开馆,我的数据收集不太齐全,所以案例分析我就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主。
1、历史环境关系1)苏州博物馆新馆苏州博物馆新馆毗邻拙政园,位于旧城区。
周围建筑形式偏于苏州江南水乡传统民居。
因为受到拙政园的影响,周围是不可能建层数较高的现代建筑的,所以周围都是低层建筑。
并且,将苏州博物馆选址在此,也有几个优点。
其一,有利于整治和改善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所处历史街区的环境;其二,利用苏州博物馆老馆忠王府建设新馆,有利于节约投资,又易于新馆老馆相得益彰;其三,因为历史原因,该地区已形成文化核心区域,加建新馆,有助于彰显名城特色,提升古城优势。
2)杭州美院民艺博物馆博物馆坐落于中国美院的象山校区,校区总体规划十分注重校园整体环境的意境营造和生态环境保护,借鉴中、西方大学校园的发展模式,创造一个功能分区合理,融建筑、空间、园林绿化、自然环境于一体的校园总体布局,真正建成符合教育旅游要求的园林式、开放式的校园环境。
2、法规控制博物馆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m以内,展厅尽可能布置在地面一层和地下一层,局部设置二层,建筑总高度控制在16m以内,未超出周边古建筑的最高点,遵循了不高的设计原则。
3、功能和指标要求新馆建筑坐北朝南,被分为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按功能要求可分为展厅,现代艺术展厅,公共空间,办公及辅助用房,停车场,竖向交通,商店及餐饮,多媒体室和贵宾室。
由于找不到很具体的功能区要求,只能找到大概的分区要求。
新馆以地面一层与地下一层为主,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m以内,仅中央大厅与西部展厅设有地下2层,相当部分的展室放在地下。
主庭院东,南,北三面由新馆建筑相围,北面与拙政园相邻,大约占新馆面积1/5空间。
地下室平面图一层品面图二层平面图4、造型构思苏州博物馆在造型构思上正体现了贝聿铭在几何构成上的研究。
其中,三角形和平面四边形的运用尤多。
在平面上,苏州博物馆采用了院落的形式。
建筑物内部以“廊”相连,源于苏州的古典园林形式。
造型在本土传统建筑的基础上添加了钢结构与玻璃幕的元素,造型也在贝聿铭几何体灵活的运用上与传统建筑稍有区别,然而却能和周围建筑融为一体。
新馆屋顶部分的三角形是采用苏州老房子的比例,竖边是1横边是2,这是江南水乡瓦顶木架屋的模数。
入口的中式大门框,主轴线的左右长廊,大厅顶上的亮窗,庭院里的亭子都是1比2的三角形体。
然后屋顶都是两坡顶形式的,并且同质同坡,由于房屋的高低与大小的不同,以及朝向组合。
从高处看就是瓦屋面的交接和错和,显得非常丰富,纵横跌宕。
还有在体量交接处的勾线既强化了几何体的几何构成又表现了江南的清秀风格。
整体看上去简洁大方又富有层次感,着实让人赏心悦目。
5、空间效果1)入口空间位于入口前厅与中心庭院之间的八角形中央大厅,高16米,有两层。
是整个建筑群体的最高高度,并且位置在中轴线的重要位置,所以凸显出中央大厅在整个建筑群体的视觉中心。
2)院落空间整个场馆被分为三大块:中央部分是主入口、入口内院、大堂和中心庭院,西部为展厅部分,东部为行政办公、教育和餐饮部分。
用院落空间划分的三条轴线的群体布局和东侧原有的忠王府格局看上去十分和谐。
3)光影空间整个场馆的光影空间塑造主要表现在顶部和侧向的两个进光面,在顶部用了老虎窗的作法将天窗开在屋顶的中间部位,顶部天窗玻璃与钢架之间也使用了木纹质感的铝合金格栅来取代传统建筑中的雕花窗。
然后投进来的光通过格栅的调节和过滤所产生的层次变化,明暗对比使空间有了灵动性。
6、立面材料风格1)苏州博物馆色彩上,沿用了苏州古民居中常用的黑白灰,进一步实现了建筑与整体环境的融合,彰显出苏州古城的历史文化特色。
材料上,用了轻型钢架和混凝土构筑墙体,黑白相间的中国元素颜色与现代冷峻的建筑材料再加上随处可见的玻璃天棚。
使整个场馆既有古建筑的味道又有现代主义的感觉,然而却不相互冲突。
7、细节设计1)主入口大门大门的设计具有现代感,八角中央大厅入口的大圆孔脱胎于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月亮门,用钢和玻璃设计,展示了一个用现代材料而又具传统韵味的大门形式。
2)窗类似于贝在日本设计的美秀美术馆,贝在苏州博物馆新馆中也用到了以窗借景的方式。
并且在某些地方中国古典园林的窗的形式。
比如,在大堂北侧设平台,两面墙上开两个六方式花窗,将凉亭和花树纳入眼帘。
在西廊行走过程中设两个六方式花窗,边走边看庭院美景。
3)叠瓦材料上用了加工成菱形的“中国黑”花岗石隐喻代替瓦片,这种材料在淋了雨之后是黑的,在太阳照射下变成深灰色。
仿佛中国水墨画一样有诗意。
4)园林风“以壁为纸,以石为绘”,设亭,置桥。
第三章:建筑特色1)苏州博物馆新馆“新材料、新技术固然重要,但对建筑艺术设计来说,更为重要的则是找到与民族精神相表里的材料特质,使建筑具有独特的形式与风格。
”因此,在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中,大量运用了现代设计的技术与手法,使这座现代风格的建筑既有苏州园林建筑的特点,又交织着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气息,这与苏州这座现代化城市的当下发展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