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 学前教育课程的目标、内容

第四章 学前教育课程的目标、内容


(二)目标表述的性质
• 1、行为目标:一种用可观察到的或可测量的 儿童的行为来表述的课程目标。它具体、明确、 具有客观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它又可以分为 三个要素: • a.核心行为:是期待孩子能够做到的某种行为, 往往要用一个操作性动词表示。如:说出、比 较、指认、区分等 • b.行为产生的条件:是核心行为发生的条件或 背景。 • c.行为表现的标准:指核行为表现可接受的程 度。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doc
“小松鼠摘松果”活动目标 大班主题系列活动“我和松树做朋友”之一 “小松鼠摘松果”的目标: 1.学会在间隔的纸板上跨跳走,双脚起跳摘松果。 2.培养爱护小松鼠的情感
评价:这些目标具体明确,容易落实。在教师制定的教育
目标中,我们常常见到这种现象:教师不能就具体的活动, 清晰而明确的陈述儿童应获得的某方面、某层次认知策略 及某种能力的发展而是笼统提出“鼓励儿童大胆作画,发 展想象力”、“发展口语表达能力”、“发展动手能力”、 “培养儿童合作精神”、“培养儿童活泼开朗的性格”等 等。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的教育与 影响。因此上述描述只适合于长期教育目标,而不适合于 具体教育活动目标。
三、学前教育课程目标制定的基本要求 • (一)目标的内容要有机整合 • 1、目标尽量涵盖儿童在五大领域获得的发 展,不宜只就某一领域提出目标。 • 2、目标要能够促进儿童认知、情感和态度、 动作和技能的全面发展,不宜只就某一方 面提出目标。 • (二)目标的制定要明确具体
(三)目标的表述要清晰 1、认知、情感和态度、动作和技能三方 面的内容分别阐述,避免交叉重复。 2、表述的角度要统一 (四)目标的水平要符合儿童的实际 (五)上、下位目标之间要保持一致 (六)要根据儿童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 目标。
(二)学前教育课程内容的范围 1、关于自己及其周围世界的粗浅的知识 经验 2、关于基本的活动方式方法的知识技能 和经验 3、关于发展儿童智能和解决问题能力的 经验 4、关于帮助学前儿童形成良好的情感态 度的经验
趴着的丝瓜秧 在一次展间活动中,很多孩子都在自然角上议 论着,他们发现丝瓜秧趴在地上不能起来,不像小 辣椒站的直直的,孩子们对此很奇怪,也提出了自 己的见解,有的说丝瓜太累了,有的说丝瓜老了, 驼背了。看到孩子们对此如此感兴趣,老师及时捕 捉这一信息,在孩子们的兴趣点上提出了“为什么 小辣椒站的直直的,而丝瓜秧趴在地上不起来了 呢?”然后让孩子们去观察它们的茎有什么不一样, 我们用什么办法使丝瓜秧站起来。让孩子们从家里 带来各种材料,并尝试用哪种材料最好,碰到了困 难怎样去咨询有经验的老伯。
2、教育范畴或内容的维度 (1)从教育范畴的角度提出课程目标 《规程》中规定的保教目标、基本是按体育、智育、 德育、美育等四个方面提出的。 体育:促进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 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 活动的兴趣。 智育: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 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其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 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
我爱洗澡
第二节 学前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
• 一、正确理解学前教育课程内容 • (一)什么是学前教育课程内容 • 学前教育课程的内容是根据学前教育课 程目标和儿童的年龄特点选择的,通过学前 教育机构的一日生活使儿童习得的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基本态度和基本行为方式。
学前期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期,课程内容应 该为儿童提供广泛接触社会和自然的机会,以满 足儿童在身体、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 展需要。课程内容不仅是让儿童获得生存、生活 和发展的有关知识,更要在探求知识、建构知识 的过程中,使儿童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热爱学习、 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一定的交往能力、具 有合作精神需要、培养儿童终身可持续发展所 需要的基本素质,培养儿童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 因此,课程要源于生活。
2、表现性目标:与行为目标相对,表现性目 标描述的是幼儿身心的一般变化,而非某种 特定行为。如:能避开危险、学会保护自己
两种目标的优缺点:
行为目标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得十分普遍,但是易 使教师把视线仅放在儿童具体的行为上,而忽略内 在品质的培养;在教学中,知识技能的传授、行为 习惯的训练可使用此目标。 表现性目标比较适合表述中远期目标,比较适合 难以用具体行为来表述的那些情感态度类目标。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吸收二者的优点,合理编 课程。
(二)学前教育课程目标的结构
• 1、儿童心理结构的维度 •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以人的身心发展的整体结构 为框架,将教育目标分成认知、情感、动作技 能三个领域,被广泛采纳。 • 认知领域的目标:由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及智力 发展诸目标组成。 • 情感领域的目标:由兴趣、态度、价值观与正 确的判断力、适应性的发展诸目标组成。 • 技能领域的目标:由感知动作、运动协调和运 动技能诸目标组成。 • 三个方面互相渗透、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
二、学前教育过程的组织 课程组织是目标、内容、途径、方 法等要素的有机组合。在目标和内容确 定后,组织与目标和内容相适宜的教育 过程,就成为下一个关键的环节。从课 程设计的角度看,教育过程的组织主要 包括三个方面: 教育途径、活动组织形式、教学方 法与策略
(一)学前教育课程实施的途径 1、 教师专门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 它是教师依据课程目标和内容,有计 划、有组织的设计和安排活动,以引 导儿童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它具有 目标明确、内容精选、计较性强、教 师的组织指导作用明显等特点。这类 活动主要帮助儿童获得新知识、新技 能,并能整理、扩展、提升经验。
二、学前教育课程目标的表述 • (一)目标表述的角度 • 1、从教师的角度表述,指明教师应该做的工作或 应该努力达到的教育效果。 常用“培养……” “教育……” “引导……” “要求……”等方式表述 • 2、从儿童的角度表述,指明儿童通过学习应达到 的发展。 常用“感受……” “理解……” “喜欢……” “参与……” “能够……”等方式表述 大多数人倾向于使用后者。因为关注点放在儿 童的“学”、儿童的发展上。
评价: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将自然角投放的材 料、教学目标和内容转化为幼儿的内在需 要,激发儿童探究的兴趣与强烈的学习动 机,孩子的探究基于原有经验,又有一定 挑战性。当儿童的认知产生冲突时,这时 我们教师要适时地推一把,引一引。说明 了教师素质、观念对教师与儿童互动的影 响,是其他因素无法代替的。
德育: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
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 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 困难、讲礼貌、守纪 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 性格。 美育:培养幼儿初步感受美和表现的情趣和能力。 (2)从教育内容领域的角度提出课程目标 《纲要》采用的就是这种目标分类方法。把幼儿 园教育划分为健康、科学、社会、语言、艺术五 个领域,规定了每个领域的教育目标。
2、游戏:这是学前儿童最喜欢、最适合其年 龄特点的活动,教师要充分尊重儿童游戏的 愿望与需要,支持和保护儿童游戏的权利, 给予充分的时间、材料等保证。 3、日常生活活动: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目标 和内容很多是通过日常生活完成的,尤其是 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形成,社会性行为规 范的的养成等,如:进餐、盥洗、睡眠等活 动。 4、其他类型活动:节日活动、外出活动等 5、家、园、社区的合作
二、选择学前教育课程内容的基本要求 (一)与课程目标相一致 • 1、教师心中一定要装着目标 • 2、目标和内容之间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 关系 • 3、要重视各种良好品质的培养 • (二)考虑发展的适宜性(最近发展区) • (三)能够让儿童获得直接经验(小蝌蚪) • (四)是儿童感兴趣的、关心的(身上的宝贝)
(五)源于生活,并加深对生活的认识 1、课程内容可源于儿童生活中的真实 事件(如:超市购物、鼻子出血) 2、课程内容要能加深儿童对于生活的 理解 (六)课程内容要利于儿童的长远发展 (七)课程内容要利于儿童的全面发展
第三节 学前教育课程的组织
• 一、学前教育课程内容组织的基本要求 • 1、顺序性:我们在组织课程内容时,要根据儿童 的认知、学习特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 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 • 2、连续性:要注意新学习的课程内容应建立在儿 童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并对已有经验进行扩展 与加深。 • 3、整合性:是把课程当中各种不同的课程内容之 间建立适当的联系,以整合由于分割所造成的知 识支离破碎的状态,以达到最大的学习累积效果。 • 即将认知、技能、情感的整合与领域内容的整合。
第四章 学前教育课程的目标、 内容与组织
第一节 学前教育课程目标的制定 第二节 学前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 第三节 学前教育课程的组织
第一节 学前教育课程目标的制定
• 一、学前教育课程目标的层次与结构 • (一)学前教育课程目标的层次 • 在幼儿园课程设计中,目标起导向的作用,它既是课 程设计的起点,也是课程设计的归宿。它既是选择课程内 容、课程组织方式和教学策略的依据,也是课程评价的标 准。一般来说,幼儿园课程目标可分为五个层次: • 1、幼儿园课程总目标:即《规程》中阐述的幼儿园教育目 标。新《纲要》是从幼儿学习的范畴按学习领域提出五大 领域的目标,强调各领域“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 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同 样以实现体、智、德、美全面和谐发展为目的。这类目标 比较宏观、表述抽象、概括。它是通过幼儿园三年的教育 实现的,属长远目标。
5、某一教育活动目标:它表述的是一个具体的 教学活动所期望达到的成果,是月(或几周) 目标在每日教学过程的具体反映,可以说是实 现课程总目标的最小单位。属近期具体目标。 五个层次的课程目标,每一级目标都是上位 级目标的具体化,同时又是下位级目标的抽象 与概括。老师在于认识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的 区别,并能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班级幼儿的 实际发展状况把长期目标恰当地分解为可达到 的具体短期目标,将目标逐层落实到幼儿的发 展上。
(二)学前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 1、集体活动:这是学前教育传统的教学 组织形式 2、小组活动:可以由教师安排或引导, 也可以由儿童自发的活动。 3、个别教学:常在区域活动中进行。 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这三种教学形式 各有各的价值和适用范围,要根据课程目 标、内容和材料,灵活地加以运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