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汉唐盛世论

浅谈汉唐盛世论

浅谈汉唐盛世
跟随历史的车轮前进,无论是秦统一六国还是到新中国的成立都是如此重大的历史时刻,然而令人们津津乐道却一直是汉唐盛世,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人们如此的推崇汉唐的文化和生活呢?带着这个问题我走进了大明宫遗址公园一探究竟。

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都是一片荒凉的景象。

汉高祖及其后的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灭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和劳役等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文景时期,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发展。

如此“文景之治”就成为了封建时期的盛世。

唐朝初期出现的太平盛世。

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唯贤,知人善用;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宁的局面。

带着历史背景重新走在大明宫遗址公园似乎可以体会到当是人们的生活,赋税减轻,生产发展,家家户户都安居乐业,这其实就是劳苦大众们渴望的生活啊。

正所谓:得民心者的天下。

历史的长河虽是几千年,但真正可以让劳苦大众生活安逸的没有几年,外族侵略,赋税增加,民不聊生,如何能稳民心,如何让人们称赞?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所毁坏的很多文献书籍,通过汉代学者的不懈努力和发掘记录得以重现,包括五经当中的古文尚书,也
是这时候发掘整理出来的。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经学成为学术主流。

由于不同学者对经书的理解与记忆都有偏差,学术也被分为不同流派。

宣帝时期,在太学中立学官的,《易》有三家,《书》有三家,《诗》有三家,《礼》有一家,《春秋》有两家,共十二博士。

东汉初年,增加到十四博士。

到东汉晚期,古文经学走向发达,今文经学日益衰微。

汉政府设立乐府,搜集民间诗歌,即为乐府诗,后世的《乐府诗集》《古诗十九首》《玉台新咏》中便搜集了不少汉代乐府诗,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也是写成于汉代末年。

赋是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张衡的《二京赋》等均为千古传颂的文学名篇。

汉代时期,隶书亦渐渐取代小篆成为主要书写字体,而隶书的出现则奠定了现代汉字字形结构的基础,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标点符号的雏形。

不知不觉已是夜幕降临,夜晚的大明宫显得更加的宁静,突然我意识到,其实并不是秦的统一不够重要,而是人们期望的到得生活就是汉唐盛世时期一般。

汉唐两朝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方面选择的不同路径,对我们思考地方权力在两朝盛世形成、持续中所起的作用极富启发意义。

我们知道,西汉盛世的顶峰是汉武帝时期,但被后代史家津津乐道的“七十年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汉书·食货志》)盛世局面,就主要出现在作为西
汉盛世组成部分的“文景之治”时期以及汉武帝即位的初期,而此一阶段恰值汉代地方权力最为活跃和比较活跃的时期。

我们还知道,唐王朝盛世的顶峰是唐玄宗时期,安史之乱导致由盛转衰,但唐王朝经济活跃、文化昌明、作为东亚文明中心和世界仰慕之国的地位继续保持了百年之久(直到黄巢起义以后才彻底衰弱),而此一阶段正是地方权力扩大而尚未失控的时期。

所以,我们既要看到汉初地方分权曾经导致地方割据势力坐大、引发吴楚七国之乱等消极作用的一面,也要看到地方经济活跃带动整体经济繁荣,推动汉武帝鼎盛局面出现等积极作用的一面;既要看到唐后期地方分权化趋势最终造成了藩镇林立、叛乱频仍、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形成等消极作用的一面,也要看到地方权力扩大曾对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支撑中央权力、延续盛唐文明具有积极作用的一面。

游历一番,才能更加深刻体会到,其实汉唐盛世之所以为世人津津乐道,究其根源不外乎:得民心者的天下!文化底蕴也在一个时期发展的有着决定性作用重要。

此情此景我万分的感慨,原来人们津津乐道的汉唐文化是生活与文学的结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