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苏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

江苏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培养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的研究开题论证报告《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培养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的研究》课题组由海安县大公镇北凌小学崔玉琴、王剑主持的《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培养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的研究》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批准号为D/2016/02/339。

根据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要求,在正式开展研究工作之前,我们将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案,现提交开题论证报告,请各位专家审议。

一、课题名称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培养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的研究。

二、研究的现状及价值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1)国外健康素养的研究国外对健康素养的研究已有二十多年时间,其概念内涵得到不断丰富发展,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研究方向和视角:即临床视角和公共卫生视角。

临床视角的健康素养研究起源于美国,研究内容集中在病人的态度素养、知识素养和初级卫生保健素养、疾病预防与控制素养、安全与急救素养等方面,研究显示,较低的健康素养通常与不良健康结局相关,包括治疗依从性差、不能早期发现疾病、较高的住院率、较高的住院花费等,这一视角的研究以美国为主要代表。

公共卫生视角的健康素养研究强调的是针对公众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知识、行为和技能的综合反映,因此其不仅是个体的认知能力,而且还包括采取有益健康的社会行动能力;另外,公共卫生视角健康素养倾向于把健康素养放在社会的大体系环境中,是个人、社会、环境的互动和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正因为如此,以公共卫生为导向的健康素养研究也就扩展到互动性和评判性层次,这一视角的研究以欧洲、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为主要代表。

健康素养研究视角的转变,为公共卫生领域研究,特别是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概念框架,在这其中,学校健康素养研究成为一个重要的领域。

(2)国内健康素养的研究我国健康素养领域的研究起步比较晚,2005年以前,几乎没有直接的相关研究,现有的研究主要是综述文献,以介绍、分析和评论为主。

自2005年,由国家科技部设立的《中国公众健康素养调查与评价体系建立》课题以来,我国的健康素养研究得到快速发展。

我国的健康素养研究主要集中于健康素养的评估,且其评估体系侧重于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基本健康知识与理念的认知、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培养以及基本健康技能掌握情况,很少涉及健康信息的交流沟通素养和批判性素养。

更为重要的是,目前我国的健康素养研究缺乏对其影响因素的深入分析,特别是从公共卫生视角中的个人和社会的结合,这一领域的青少年健康素养研究几乎是空白。

2.研究的价值健康生活素养是保证个体获取健康和保持健康的基础,是小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之一。

在一个人社会化的进程中,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校为其确定怎样的发展目标,提供怎样的“营养”和帮助,与学生的当下乃至今后的发展关系极大。

开展这项研究,利用本地区丰厚的体育文化资源,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个性化教育活动的开展,能够促使学生懂得珍爱生命、成就健全人格、实现自我管理,从而养成健康生活素养。

三、核心概念与界定地方文化资源:指的是本乡本土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这些都在以一种“无声”的文化形式影响和熏陶着周围的人们,这种资源拥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显著的地方特色。

北凌是全国闻名的体育之乡,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十大体育名镇,为国家、省、市、县输送以仲满、储春霞、崔树林、周建富为代表的体育人才200多名。

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是学校所在的社区最鲜明的特征。

健康生活素养:关于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必须“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皆健全。

”因此,现代人的健康内容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

健康生活素养是近年来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在对人群健康知识、态度、行为研究的基础上,强调健康技能的掌握。

健康素养是指个体获得、理解和处理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

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培养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的研究:本课题根据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2008年提出的《健康素养66条》以及《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健康生活的相关条款,充发开发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知识传播、实践活动和行为干预,促使小学生自愿地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不利因素,养成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而开展的一项研究活动。

四、研究目标、内容、重点、主要观点及创新构想1.研究目标(1)通过调查,了解掌握本地区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现状,根据《健康素养66条》和《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筛选出适用我校学生需要达成的素养养成目标。

(2)充分发掘地方文化资源,提取有利于小学生健康素养形成的元素。

(3)通过知识传授、活动开展等行动研究,有效培养学生的健康生活素养,提炼、完善,形成一套有针对性、可操作的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培养的有效策略体系。

(4)开发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养成校本课程,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

2.研究内容(1)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梳理出健康生活素养调查的要点和框架,形成无记名的调查问卷,调查校内的全体学生和友邻学校部分抽样学生,多维度分析学生健康生活的现状,提出合理的健康素养培养的建议。

(2)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

调查、了解、分析家乡的体育特色以及与之相关的自然景观、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民俗风情、名人轶事等,研究、提炼其中能够促进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培养的元素,编辑地方文化读本——《走过家乡》。

(3)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培养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策略的研究。

坚持边实践边总结,及时提炼出在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培养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方面的成功做法,逐步形成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养成的策略体系。

(4)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养成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以一个个围绕读本展开的具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教育活动为主要内容进行课程开发,形成一套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健康北小》。

(5)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评价机制的研究。

通过研究实践,确定学生健康素养评价内容,制定评定等级标准,将各项指标分解细化,使之便于操作,又显客观公正。

3.研究重点(1)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培养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策略的研究。

(2)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养成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4.主要观点(1)良好的健康生活素养是保证人体获取健康和保持健康的基础。

(2)利用地方文化资源的有利因素有助于学生健康生活素养的养成。

在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调查分析学生健康素养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研究成果,展开多方面的实践探索,总结出一套有效的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养成的策略体系。

5.创新构想在吸收国内外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地方文化资源,分析其对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养成的有利因素,强调个人与社会的结合,探索适合本地区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养成的方式方法,增强农村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养成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丰富学校的办学内涵。

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的养成策略一定富有鲜明的校本特色,且具有借鉴意义。

五、研究思路及方法1.研究思路从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的现状调查与分析入手,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分析地方文化资源的优势,研究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培养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的有效策略,开发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养成校本课程,建立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评价制度,在研究中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促进学生和学校健康发展。

2.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理解和把握本课题的内涵,在扬弃中开阔研究思路,形成新的认识。

(2)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了解我校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的现状,在此基础上筛选出适合小学生需要达成的素养培养目标。

(3)行动研究法在各级教科研专家指导下,实践、观察、反思,及时调整方案,强调研究过程的动态性与广泛参与性。

(4)经验总结法坚持边实践边总结,及时提炼出在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培养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方面的成功做法,逐步形成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养成的策略体系。

六、研究步骤及人员分工1.研究步骤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6年4月—2016年12月)(1)搜集有关的经验资料和理论成果,形成文献研究综述,撰写课题申请报告和研究方案,为课题研究做好充分的准备。

(2)课题研究论证,约请有关专家指导。

(3)举办课题研讨交流会,整合学校部分运作课题,设立子课题。

(4)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学习有关理论,讨论修改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7年1月—2019年6月)(1)课题组成员分工合作,具体实施研究。

①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2016年4月—2016年12月)②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

(2016年11月—2017年6月)③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培养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策略的研究。

(2017年6月—2019年12月)④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养成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2017年7月—2019年12月)⑤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评价机制的研究。

(2017年5月—2019年12月)(2)及时记录,收集数据,积累资料,不断小结。

(3)定期举行课题研究沙龙,汇报交流研究进展,及时调整研究步骤和方法。

(4)不断完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5)每一学年写出阶段性研究报告。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9年6月—2019年12月)(1)对研究对象进行后测,整理有关资料,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撰写研究报告,汇编案例论文集、成果集等。

(3)举行结题汇报活动,通过课题研究成果鉴定。

2.课题研究人员分工崔玉琴、王剑:课题主持人,具体负责课题的运行。

丁广群:信息技术支持。

王云: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韩兆芬: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养成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丁小兰: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养成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储小晶: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培养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策略的研究。

陈刚: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培养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策略的研究。

储卫华: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

王尚稳: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

赵海燕: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评价机制的研究。

何万祥: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评价机制的研究、资料收集。

七、预期研究成果1.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的现状调查与分析2.地方文化读本——《走过家乡》3.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培养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研究案例、论文4.颇具特色的小学生健康素养评价机制5.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养成校本课程——《健康北小》6.课题研究报告八、保障措施1.一支富有课题研究经验的队伍整个课题研究团队年龄层次多样,是教师群体各个年龄段的骨干,他们对于承担本课题研究任务的积极性很高,大家认真细致地推敲课题研究方向,具体落实实施步骤,积极准备课题实施方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