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1019明代官员选任制度

20151019明代官员选任制度

1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赵杰
2015年10月19日
2
《明史·选举志》序(节选)
“选举之法,大略有四:曰学校,曰科目, 曰荐举,曰铨选。学校以教育之,科目以登进之, 荐举以旁招之,铨选以布列之,天下人才尽于是 矣。
明制,科目为盛,卿相皆由此出,学校则储 才以应科目者也。其径由学校通籍者,亦科目之 亚也,外此则杂流矣。然进士、举贡、杂流三途 并用,虽有倚重,无偏废也。”(P1675)
9
一、荐举(四)
“正统元年,行在吏部言:‘宣德间,尝 诏天下布、按二司及府、州、县官举贤良方正 各一人,迄今尚举未已,宜止之。’……荐举 者益稀矣。”(P1714)
七、变化原因
甲、民间人才枯竭; 乙、科举受朝廷礼遇重; 丙、荐举不规范,徇私舞弊现象严重。
八、得人概况
《太祖实录》明确记载,洪武期间2800人 直接得官。由荐举官至尚书者64人、侍郎者93 人。(《明史选举志考论》P277、P288)
4
“三途并用”—选举法之变革(二)
明世宗:祖宗朝用人三途为“科举、岁 贡、荐举”。(徐学聚《国朝典汇》卷36 《铨法》。)
顾炎武:“国初之制,谓之三途并用, 荐举一途也,进士监生一途也,吏员一途 也。”(黄汝成《日知录集释》卷17 《通经为吏》。)
《明会要·举选举二》:“明初三途并用, 荐举一途,进士举贡一途,吏员一途。正统 以后,荐举之途废,进士与举贡遂分为二 途。”
理论3.3%**
3.1%
会试
洪武四年至万 历三十二年
全国
213,519
17,913
8.39%***
殿试 “考选”
有明一代 永乐后
全国 全国
24,599+N ≤24,332
24,599 1,397
99.999% ≥5.74%
*嘉定四十年,规定各处乡试每解额1名,许25人应试,故理论录取率为4%;**嘉靖四十五 年,规定各处乡试每解额1名,许30人应试,故理论录取率为3.3%;***郭培贵计算为8.6%, 本表依其数据计算为8.39%。(本表数据均来自或纠正自郭培贵:《明代科举各级考试的规 模及录取率》,《史学月刊》,2006年第12期。)
天财库
初3年,后 改1年
诸色办事- 承运库、司礼监、尚宝司、
短差
六科
-
初短差, 后改1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事完上选”
都察院、工部
随御史刷卷、 清匠
事完
其它
礼部、光禄寺、锦衣卫等
刷卷、修斋 等
半年
上选 上选 上选 上选 回监
134 240 77/121** 238 232
本表依《明史·选举一》制,*以及**数据均来自《明史选举志考论》,P96-97。
16
三、科举(二)
明代科举流程简图
贡士
殿试
会试
国子学监生
举人 乡试
科举生员 岁考 科考
进士 进士 同进士 及第 出身 出身
有司 申举
考选 庶吉士
生员(廪生、增生、附生)
充场儒士
童试(县、府、院试)
士子未入学者
童生
17
三、科举(三)
一、各级考试规模与录取率 二、南北榜
18
三、科举(四)
一、考试规模与录取率简表
5
吏员、承差等
外府、外卫、监运司首领官,中外 杂职、入流非入流官
(上表依据《明史•选举三》编制)
26
五、铨选(二)
二、任官方法——“六考、六选”
《明史·选举三》:“选人之法,每年吏部六 考、六选。凡引选六、类选六、远方选二。”
(P1716)
序号 1 2 3 4
任官类型 听选及考定升降者 改授、改降、丁忧、候补者
( 本图数据参考郭培贵所撰《明代科举各级考试的规模及录取
率》一文汇编的明洪武至万历三十二年各科会试录取率数据,氏著 载《史学月刊》,2006年第12期)
20
三、科举(六)
二、南北榜
1、时间线
甲、洪武三十年,南北榜案。 乙、“然讫永乐间,未尝分地而取。” 丙、“洪熙元年……取士之额,南人十六,北人十 四。” 丁、“宣德、正统间,分为南、北、中卷,以百人 为率,则南取五十五名,北取三十五名,中取十名。” 戊、“成化二十年,万安当国,周洪谟为礼部尚 书,皆四川人……南北各减二名,以益于中。” 己、“正德三年……增四川额十名,并入南卷,其 余并于北卷,南北均取一百五十名。盖瑾陕西人,而阁 臣焦芳河南人,票旨相附和,各徇其私。瑾、芳败,旋 复其旧。”(P1697-1698)
21
三、科举(七)
2、地域范围
“(景泰五年,)分南、北、中卷: 南卷,应天及苏、松诸府,浙江、江西、 福建、湖广、广东;北卷,顺天、山东、 山西、河南、陕西;中卷,四川、广西、 云南、贵州及凤阳、庐州二府,滁、徐、 和三州也。”(P1698)
22
四、吏员(一)
1、 构成
“《明会典·吏员》:‘国初,令有司设司 吏,许各保贴书二名。其后定设掾史、令史、 书吏、司吏、典吏,后又设提控、都吏、人 吏、胥史、狱典、攒典,各以政事繁简为 额。’”(《明史选举志考论》P303)
25
五、铨选(一)
一、各种出身人群初授(听选)职位概况
序号 待铨者身份
初铨可授职位
1
进士
京官六部主事、中书、行人、评事、 博士,外官知州、推官、知县
2
举人、贡生
外官推官、知县及学官
3
官荫生(官生、恩 京官五府、六部首领官、通政司、
生、功生)
太常、光禄寺、詹事府属官
4
监生
州县佐贰,都、布、按三司首领官
10
二、学校(一)
《明史·选举一》:“学校以教育 之……储才以应科目者也。其径由学 校通籍者,亦科目之亚也,外此则杂 流矣。”(P1675)
11
二、学校(二)
一、国学
1、学生组成: “入国学者,通谓之监生。举人曰举监,生 员曰贡监(岁贡、恩贡、选贡、纳贡),品官子 弟曰荫监(官生、恩生),捐赀曰例监。”(P1676) 2、 出官方法: 甲、“积分法”(直接出官之法) “(读书三年后)经史兼通,文理俱优者, 乃升率性。升至率性,乃积分。……岁内积八分 者为及格,与出身。” (P1678)
13
二、学校(四)
“监生历事”获得任官资格的人数简表
历事类型
期限
人数
正历
3个月/小于1年的不定期
194(376*)
杂历+诸色办事
1年
451(495**)
“事完上选”
事完
238
本表依《明史·选举一》制,*以及**数据为自郭培贵老师依据《明会典》 考证数据,载《明史选举志考论》,P96-97。
《武宗实录》卷102载:“(正德初,)一年所用, 约八百人。”
15
三、科举(一)
《明史·选举二》:“……自天顺二年,李 贤奏定纂修专选进士。由是,非进士不入翰林, 非翰林不入内阁,南、北礼部尚书、侍郎及吏 部右侍郎,非翰林不任。而庶吉士始进之时, 已群目为储相。通计明一代宰辅一百七十余人, 由翰林者十九。盖科举视前代为盛,翰林之盛 则前代所绝无也。”(P1701-1702)
5
明代选举大略之法

荐举

学校

科举

吏员
五 其它杂流

铨选
6
一、荐举(一)
一、时间
有明一代。在明初(洪武四年前,六 年至十七年)、明末(崇祯九年至十七 年)地位较为重要。英宗正统(天顺?) 后,选举渐拘资格,科举日重,荐举趋 于废弛。
二、对象
“凡有一善可称、一才可录者,皆具 实以闻。” (《太祖实录》卷141)
四、边缺需保举 五、“常选官”之拈阄法、掣签法 六、任官回避制度——南北更调 七、循资
29
附 思考与问题
思考一:进士科的高度单一性,直接导 致宋以后,中国自然科学的逐步落伍。元代 打通东西交通,短期减缓这一态势。
类型 科考
乡试
时期 成化至嘉靖 隆庆以后 成化至弘治 成化至嘉靖 嘉靖四十年 嘉靖四十五年
隆庆余年
区域 全国 两京 全国
福建等12省
考试人次 25万-35万 35万-50万
2,300 -
-
录取人数 2.9万
3.8万-4.5万 135 -
-
录取率
8.3%-11.6% 9%-11% 5.9% 3.95% 理论4%*
19
三、科举(五)
明代各时期会试录取率简图
18.0%
16.0%
16.3%
14.0%
会 12.0%
试 10.0%
录 8.0%
取 率
6.0%
4.0%
11.4%
11.8% 10.6% 7.8% 8.2% 8.0% 9.6% 7.9% 9.1% 7.0%
5.0%
2.0%
0.0%
洪武永乐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
《吏部职掌·文轩三·监生拨历》:“(嘉靖十九 年,)九百三十九名。”
14
二、学校(五)
二、府、州、县学
“迄明,天下府、州、县、卫所,皆建儒 学,教官四千二百余员,弟子无算,教养之 法备矣。……生员之数,府学四十人,州、 县以次减十。……盖无地而不设之学,无人 而不纳之教。……此明代学校之盛,唐、宋 以来所不及也。”(P1686)
职位 内阁大学士、礼部尚书、兵
部尚书
陕西三边、宣大总督
任官方式 廷推/奉特旨
廷推
3 吏部会大九卿堂上官及科道
蓟辽、两广总督
廷推
4
吏部会六部、都察院、通政 其它四部尚书、六部侍郎及
司、大理寺三品以上官
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