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入学测试题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学校:姓名:分数: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100分.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代号填写在答题栏中相应题号的下面.)1、下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江畔bàn剔tì透祈qī祷飘拂fúB、机械jiè粗犷kuàng 眯缝fèng肩胛jiáC、倭wō瓜暂zàn时阻挠náo拘束shùD、饶rào有趣味目瞪dēng口呆艰苦卓zhuō绝毫不犹豫yù2、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姹紫嫣红鞠躬尽瘁不容争辨B、饥肠辘辘留连忘返长途跋涉C、漫不经心抑扬须挫应接不暇D、张冠李戴放诞无礼奄奄一息3、下列选项恰当的一项是()A、“返璞归真、亭亭玉立、形色匆匆”这三个词中有两个错别字。
B、刚劲.、狂风怒号.、含情脉脉..、埋.怨加点的字都是多音字。
C、“饱经风霜”与“饱览群书”中的“饱”字意思不一样。
D、“张灯结彩、目瞪口呆、姹紫嫣红、怒目圆睁”都是含有近义词的成语。
4、下列的四字词语与描述的事物不对应的一项是( ) A、季节:莺歌燕舞——春天火伞高涨——夏天霜天红叶——秋天B、年龄:鹤发童颜——老年舂秋鼎盛——中年两小无猜——童年C、声音:响切云霄——响亮不绝如缕——雄浑万籁俱静——安静D、地理:赤县神州——中国杏花烟雨——江南百草黄边——边塞5、下列的诗句描写中秋节的是()A、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B、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C、家家乞巧望秋月,望尽红丝儿万条D、至今不会天中事。
应是嫦娥掷与人6、下列文字常识、文化、知识表达有误的一项是( )A、“令”是一种敬辞,我们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父母时,可用“令尊”“令堂”这样的称呼。
B、唐宋八大家是指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C、《水浒传》中的武松是一位豪侠之士,景阳冈打虎是“勇”的表现。
D、我国古代把农历每年初-叫做“朔”,十五叫做“望”,月末一天叫“晦”。
7、下列句子变换有误的一项是()A、能否珍惜水资源,是人类持续发展的关键。
(修改病句)珍惜水资源,是人类持续发展的关键。
B、小芳对我说:“那是我的铅笔,请还给我。
”(改为转述句)小芳对我说,这是我的铅笔,叫我还给她C、不过,飞向遥远的地方,要和爸爸妈妈商量商量。
(改为双重否定句)不过,飞向遥远的地方,不得不爸爸妈妈商量商量。
D、夏天的天气热得像个蒸笼。
(缩句)天气热。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组是()A、背水一战望梅止渴闻鸡起舞程门立雪都是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B、养尊处.优埋.头苦干哄.抬物价三年五载.加点字都是多音字。
C、无独有偶舍本逐末大智若愚省吃俭用都是含反义词的成语。
D、游手好闲知足安命见义勇为高风亮节都是形容人的品质的词语。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组是()A、15分钟=1000元可用成语一刻千金表示;B、人们把“恩将仇报,忘恩负义的人”比喻成动物白眼狼;C、“解”在百家姓里读“jiě"D、“破釜沉舟”“四面楚歌”的主角项羽。
10、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选项是()只要拥有一颗纯真的心,就可以()烦恼的枷锁,在欢乐的草坪上自由漫步;就可以()失败的阴影,在胜利的阳光下大步前行;就可以()沙漠的坚冰,在热情的海洋里扬帆远航。
A、驱散融化摆脱B、摆脱融化驱散C、摆脱驱散融化D、驱散摆脱融化11、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小学生活快结束了,同学们面临分别,恋恋不舍....,期望能萍水相逢在新的校园里。
B、蜀锦以其用料的讲究,工艺的精湛,悠久的历史遐迩闻名。
C、朝鲜不顾世界各方坚决反对,再次发射火箭,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强烈的轩然大波。
D、他仍是同学们眼中遵守纪律的好伙伴,是老师眼中一个不耻下问的学生。
12、下面各句中没有语病的是()A、能否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考试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B、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及教科书中学语文,还要在课堂外和生活中学语文。
C、经过车辆尾号限行措施,使成都的交通状况改观了很多。
D、老师耐心地纠正并指出了我这次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13、下列句子,属于比喻句的一项是()A、他仰望着空中的燕子,仿佛他的心也一起飞上了蓝天。
B、读书之余,我喜欢养些易种易活的自己会奋斗的花草。
C、幸亏红领巾帮助了我,要不然我不知还要吃多少苦头。
D、雪后的原野上,梅花点点,每一朵都是一首精美的诗。
14、下面句子中表达意思不一样的一个句子是()A、这件事他不可能不知道。
B、这件事他肯定知道。
C、他不可能知道这件事。
D、难道他会不知道这件事?15、梅尧臣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常被后人引用,借以说明()A、任何人和任何事五都各有短长B、任何人和任何事物都各有缺憾C、任何人和任何事物都各有千秋D、任何人和任何事物都各有所爱16、下面语句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你才能真正懂得读书,学会读书。
②读教科书,在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中,当然是必需的。
③所谓读书,不只是读教科书。
④但是,只有超越了读教科书的阶段,把读书变成了一种发自内心的、精神上的需求。
⑤这是求知的阶梯,这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一段路程。
A、③②④⑤①B、③②⑤④①C、⑤③②④①D、③①②④⑤说明文阅读(8分)外形很像绚丽的树枝的花朵的珊瑚其实是一种动物,它们虽然不具备运动器官,但有口和原始消化腔,并具有肌肉结构和简单的神经系统。
珊瑚礁主要是由无数造礁石珊瑚的骨骼构成的。
珊瑚礁可以明显地减弱海浪的冲击波力,有效地阻挡海浪对海岸线的侵蚀,为海滩提供了重要的保护。
对于每年都遭受多次台风袭击的海岸及岛屿来说,珊瑚礁的这种巨大的保护作用,是人类所不应忽视的。
珊瑚岛、礁是人类和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重要的领地。
这些礁、岛、滩主要分布在世界热带海区,仅分布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各类珊瑚岛、礁就有几百个,其中很多都是人类长期居住和人类生产的基地,如:我国的南海诸岛。
这些珊瑚礁养育出的动物有不少是世界和国家的一、二类保护物种。
此外,还应特别指出的是,在地球的生物圈中,珊瑚礁是一种重要的碳吸纳物。
有关研究认为目前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日益增高以及全球气候变暖,均与珊瑚礁日趋严重地被破坏有关。
因此,这一问题已引起不少国家的重视。
17、根据文意,下列对有关"珊瑚礁"的知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珊瑚礁可以减弱海浪的冲击波力。
B、珊瑚礁能在看来养分不足的水域内养育种类繁多的动植物。
C、珊瑚礁是由无数造礁石珊瑚的骨骼构成的。
D、珊瑚礁还能保护海滩,阻挡海浪对海岸线的侵蚀。
18、下列对文中画线处的意思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珊瑚是一种不具备运动器官的原始动物。
B、珊瑚是一种有肌肉和神经系统的动物,它的消化腔是原始的。
C、珊瑚不具备运动器官,但有原始的消化腔、肌肉结构和简单的神经系统。
D、珊瑚是一种外形很像绚丽的树枝的花朵的动物。
19、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我国的南海诸岛就是一种珊瑚岛、礁,是人类和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重要领地。
B、珊瑚礁养育出的动植物有不少是世界和国家的一、二类保护物种。
C、珊瑚岛、礁为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海洋生物和珍稀物种提供了生长和繁衍的适宜场所。
D、人类对珊瑚岛、礁天然资源的恶性掠夺,使珊瑚岛、礁受到日趋严重的破坏。
20、对文中所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保护珊瑚礁,也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的生存环境。
B、保护珊瑚礁是一种改变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过高的积极有益的措施。
C、积极保护珊瑚礁,使之成为人类居住与从事生产劳动的主要领地。
D、人类应当重视珊瑚礁在地球生物圈内所起的重要作用,积极保护它,使它免受人为的破坏。
参考答案:1、C A、pàn tī qí B、xiè guǎng jiǎ D、dèng zhuó2、D A、不容争辩B流连忘返C应接不暇3、正确答案 BA、“返璞归真”没错字,“亭亭玉立”同“婷婷玉立”,“形色匆匆”改为“行色匆匆”,所以只有一个错别字。
C、两个词中的“饱”都是“充足,充分”的意思。
D、“怒目圆睁”不是含有近义词的成语。
4、C5、D6 、A7、B8、C 省吃俭用(“省”、“俭”为近义词)9、C10、C解析:这道选词填空主要考查了词语的搭配问题,第三个空是突破口,坚冰只能“融化”,不能“摆脱”,也不能“驱散”,由此排除A、B,其次是第一个空中枷锁只能“摆脱”,而不能“驱散”,故只能选C。
11、B解析:不能正确理解成语的含义是成语题做错的关键因素。
A选项中“萍水相逢”指如浮萍漂浮在水中一样,偶然遇到。
C选项中“轩然大波”指高高涌起的波涛,比喻严重的纠纷或乱子,与前面的“强烈的”语意重复。
D选项“不耻下问”指的是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能力不如自己的人请教看羞耻,句子意思是向老师请教,不是向不如自己的人,用错对象。
12、B解析:A选项犯了两面对一面的错误,即能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两面,后面也应该是两面,即能够取的好成绩。
C选项缺少主语,应该去掉“使”。
D选项“纠正”、“指出”应该调换顺序。
13、D解析: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
A选项虽然使用了“仿佛”,但是没有本体、喻体。
B选项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花草比作人。
C选项“红领巾”指代了少先队员,运用了借代而非比喻。
14、C解析:依照题意其中三句应表示同一个意思。
A、B、D三项表达的意思都是“他肯定知道这件事”,只有C选项认为“他不可能知道这件事”,所以选C。
15、A解析:“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意思是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说明雪花、梅花各有优缺点,长处、短处,故选A。
16、B解析:做排序题一定要重点关注代词、关联词这些具有提示作用的词。
⑤中出现代词“这”,说明这句一定不会排在第一句,排除C选项。
③中提到“教科书”,那么紧接着的几句必然会围绕这个新生的概念来谈,②句开始就提到了“读教科书”,所以应该排在③后面,排除D选项。
④开始出现了“只有”,后面一句势必要有“才”出现,组成“只有……才”,所以①应该紧跟在后面,排除A选项,选择B。
17、B 18、D 19、D 20、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