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乡村和城镇》测试题
一、单选题
1.发达国家的逆城市化现象说明了
①城市内环境质量相对下降,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
②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③大城市中心区萎缩,城市人口比重迅速下降
④中小城镇发展迅速,乡村人口出现回升
A.①②④B.①②C.②③④D.③④
2.有些城市实行“公交优先”的措施,其目的是()
①为了让公共汽车多挣点钱②为了减少城市的大气污染
③扶持国有企业④改善城市交通拥挤状况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
3.世界上某些城市实行“公交优先”的规定,其主要目的是
A.扶持国有大中型企业B.控制出租车的发展
C.改善城市交通拥挤状况D.提高公交公司的效益
下图为某国河流和主要城市分布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4.该国地势的总体特征是()
A.北高南低B.东高西低
C.中高周低D.西北高东南低
5.根据图示信息推断,该国多数城市分布在()
A.气候炎热的地方B.降水最多的区域
C.海拔较高的地方D.河运便利的地方
下图中箭头①②③④分别表示资金、技术、工业、人口流动方向。
据图完成下
面小题。
6.该图所示的含义是()
A.城市化B.郊区城市化
C.工业化D.逆城市化
7.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大城市中心环境恶化、地价上涨
B.市区失业人口增多
C.郊区比市中心经济更发达
D.环城公路、地铁等交通工具的出现
下图表示“甲、乙两类国家的城市人口增长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8.下列关于两类国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图表示发展中国家
B.乙图表示发达国家
C.目前,甲类国家城市化速度快于乙类国家
D.目前,甲类国家城市化水平高于乙类国家
9.近年来,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人口向郊区、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流动,其原因不是( )
A.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
B.乡村及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C.城市经济发展缓慢
D.地铁、高速公路等交通线的发展
10.城市化最主要的标志是( )
A.城市人口的规模B.城市的用地规模
C.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D.特大城市的数量
下图中a、b、c示意某城市主要功能用地分布。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1.据图示信息判断,①②③④四地地租最低的是
A.①B.②
C.③D.④
12.若该城市功能用地布局合理,试判断早上7:00—8:00最可能拥堵的路段是A.道路Ⅰ自北向南路段B.道路Ⅰ自南向北路段
C.道路Ⅱ自东向西路段D.道路Ⅱ自西向东路段
植被浅沟指在地表沟渠中种有植被的一种工程,它通过重力收集雨水径流。
读城市植被浅沟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3.在城市中用植被浅沟替代不透水地面改变了水循环各环节,其中
A.下渗增强B.地表径流增强
C.降水减少D.蒸发不变
14.城市大量布置植被浅沟后,城市
A.河流丰水期水位上升B.热岛现象会增强
C.内涝现象会有所缓解D.生物多样性减少
位于北京北郊的回天(回龙观、天通苑)地区被称为“亚洲最大的社区”,曾经多次因其职住不平衡、交通拥堵、上学难等问题被媒体争相报道,并因白天空荡荡,晚上静悄悄,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睡城”。
从2018年起,北京市对回龙观、天通苑地区进行提质改造。
如今,曾经的“睡城”渐渐苏醒,逐渐焕发勃勃生机。
图为回龙观至上地骑行路。
据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5.对回天地区“睡城”、“亚洲最大社区”的形成,影响最小的是()
A.不同区域的房价B.不同区域的就业机会
C.不同区域的住宅质量D.不同区域的交通通达度
16.改善“睡城”问题的合理化建议是()
A.增加城区学位,将教育资源向市区倾斜
B.减少卫生服务网站分级,实行医疗服务均衡化
C.提高购房门槛,限制外来人口
D.拓展绿色空间,加强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一曲《松花江上》,唱出了东北资源的丰富。
联系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17.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主要制约因素是()
A.水源不足B.地表崎岖C.热量不足D.土壤贫瘠18.以下哪项不是东北的农产品()
A.大豆,甜菜,鹿茸B.春小麦,高粱,人参
C.油菜,冬小麦,柑橘D.玉米,水稻,灵芝
19.关于城市化动力机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
B.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大量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
C.在大多数城市,工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并为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D.经济越繁荣,工业在三大产业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大
下图为世界某国部分地区地形分布示意图,该国是世界重要的原油出口国,城市化水平较高。
除北部委内瑞拉湾沿岸气候干燥、年降水量不足500mm 外,该国大部分地区高温多雨,年平均降水量在 1500mm以上。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该国原油出口到我国的最短路线需经过()
A.曼德海峡和马六甲海峡B.巴拿马运河和太平洋
C.苏伊士运河和朝鲜海峡D.麦哲伦海峡和太平洋
21.该国城市化水平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A.石油资源开发B.经济发展水平高C.社会福利优越D.当地人口众多22.图示南部地区降水多于北部地区,主要得益于()
A.暖流流经B.湿地调节C.谷地地形D.河道纵横
下面左图是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曲线图,右图是世界城市化进程图,回答问题。
23.该国人口达到顶峰的时期为
A.①B.②C.③D.④
24.下列各组国家中,经历的人口发展过程与图示发展过程类型一致的是
A.英国、法国B.德国、巴西C.中国、加拿大D.日本、印度25.现在该国城市化进程处于阶段
A.I B.I和II C.II D.III
二、综合题
26.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旧城区中①区域和②区域哪个形成较早,并说明原因,
(2)新城区向北发展,古战场遗址是保护还是拆除,请你判断并说明理由。
27.“长三角”地区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大都市圈空间圈层城市体系。
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长三角”大都市圈空间圈层城市体系图。
材料二德清位于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西部,人口49.2万(2010年),有铁路、高铁、国道、省道、高速公路穿境而过,2012年三大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
7.0∶57.2∶35.8。
(1)描述“长三角”大都市圈的城市体系。
(2)据图从城市之间的距离、城市数量、城市服务范围,分析城市等级高低之间的差异。
(3)提出“长三角”大都市圈城市协调发展的合理建议。
28.读“某城市的地域形态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甲、乙、丙对应的功能区分别是、、。
(2)若规划绿化带,在A、B、C、D哪处最合适。
拟在A、B、C、D四地中选择一处布局高级住宅区,应选择在处,并简述其理由。
2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沿江城市力争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保护环境。
针对长江经济带洪涝灾害多发,各地区积极建设海绵城市。
材料二下图为长江经济带简图。
(1)四川省内以AB一线为界,____(填“东”或“西”)部人口较稠密。
造成这种人口分布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____。
(2)改革开放以来,四川、重庆、贵州等地人口向长江三角洲地区自发性迁移的比重迅速上升,其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
贵州实施搬迁扶贫政策,影响迁出区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____。
(3)从地形、气候角度说明长江中游城市易发洪涝灾害的原因。
(4)结合水循环环节,说明积极建设海绵城市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