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阳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倚、箸”等17个生字,读准“绰、呵”等3个多音字,会写“冈、饥”等15个字,会写“半夜三更、寻思”等5个词语。
2、默读课文,遇到不懂的词语,能猜测大致意思。
3、能按故事的发展顺序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详细讲述“武松打虎”的部分
4、能对武松作出简单的评价,并说明理由。
教学重难点
1、抓住重点语句体会武松的性格特点及作者是如何塑造武松这一英雄形象的。
2、学习全面地看待人物形象。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质题导入
1、上节课我们阅读了《三国演义》的《草船借箭》片段,认识了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忠厚老实的鲁肃、妒忌贤能的周瑜。
这节课我们将通过《水浒传》的《景阳冈》片段认识闻名已久的打虎英雄——武松。
让我们一起看看武松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质疑课题(谁要打虎?为什么要打虎?{起因}怎么打得虎?{经过}最后有没有打到虎?{结果})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㈠自由朗读课文完成以下要求:
1、读正确,不懂的词语同桌之间互相交流,再不懂提问
2、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得?给课文划分部分。
结合课后习题讨论。
喝酒——()——()——()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交流:
1、
2、第一部分(1-2):写武松在酒店喝了十八碗酒,不听店家的劝告,执意要上景阳冈。
第二部分(3-5):写武松上冈,看见官府的榜文,才知真的有虎,但怕回去被店家耻笑,决定继续上冈。
第三部分(6-7):写武松赤手空拳与猛虎搏斗,终于打死了猛虎。
第四部分(8):写武松打死老虎以后,一步步挨下冈来。
喝酒——(上冈)——(打虎)——(下冈)
(1-2)(3-5)(6-7)(8)
3、课文叙述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不听店家的劝告,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呢?(喝酒——上冈——打虎——下冈)
二、学习“喝酒”部分
1、酒家为何给店取名为“三碗不过冈”?
因为酒家的酒比得上老酒的滋味,凡是客人到店中,吃了三碗的就醉了,过不得前面的山冈,因此叫做“三碗不过冈”。
2、你觉得喝酒时武松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相关语句交流。
①“武松听了,笑道∶“我是清河县人,这条景阳冈少说也走过了一二十遭,几时听说有大虫!你别说这样的话来吓我。
就有大虫,我也不怕。
”店家道∶“我是好意救你,你不信,进来看官府的榜文。
”武松道∶“就真的有虎,我也不怕。
””
(武松出言豪壮,可以看出他勇敢无畏、豪放倔强的性格特点。
两个“不怕”把武松浑身是胆的英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性格为下文勇猛打虎的行为做了铺垫。
)
三、学习“上岗”部分
1、武松知道真的有虎,他为什么还执意上冈?
武松之所以执意上冈,一是怕店家耻笑自己,二是对自己战胜老虎有很大的信心,表现了武松的倔强固执和英勇无畏。
2、上冈时武松是怎么想的?结合相关语句交流。
①“武松看了,笑道∶“这是店家的诡计,吓唬那些胆小的人到他家里去歇。
我怕什么!””(“笑”说明武松看到树上的字,仍然不相信景阳冈上有虎,还认为是店家的诡计,真是固执己见。
“我怕什么”表现了武松的无所畏惧,胆量过人。
)
②“武松想∶“转身回酒店吧,一定会叫店家耻笑,算不得好汉,不能回去。
”细想了一回,说道∶“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样。
””
(这句话对武松的心理描写非常贴切、真实。
武松这时才相信冈上有虎,但是一点也不害怕。
武松毕竟是英雄好汉,也出于自尊和面子,他不愿下冈。
表现了武松的倔强、固执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
四、学习“打虎”部分
1、武松在遇到老虎之前的状态是怎样的?结合相关语句交流
“武松走了一程,酒力发作,热起来了,一只手提着哨棒,一只手把胸膛敞开,踉踉跄跄,奔过乱树林来。
”
(“踉踉跄跄”“奔过”生动传神地描写了武松醉酒之后的动作行为,为下文徒手打虎做了铺垫,更衬托出武松无所畏惧、勇猛机智的英雄气概。
)
2、老虎出现时的情景是怎样的?武松是怎么应对的?结合相关语句交流。
虎:“忽然起了一阵狂风。
那一阵风过了,只听见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
”(老虎之大)
武松:“从青石上翻身下来,把哨棒拿在手里,闪在青石旁边。
那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前爪在地下按了一按,望上一扑,从半空里蹿下来。
武松吃那一惊,酒都变做冷汗出了。
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
大虫背后看人最难,就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
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
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
接着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
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
”
3、老虎是怎样进攻武松的?这样详细写老虎的目是什么?
老虎的进攻有三招:“一扑”“一掀”“一剪”,把老虎凶猛残暴、让人生畏的气势显现无遗。
详细写虎是为了写人,以虎的凶猛衬托出人的勇猛。
4、武松是如何应对的?
(武松三“闪”,消耗了老虎的体力,挫伤了它的锐气。
表现了武松的以退为进,机智灵敏,
有勇有谋。
)
5、文中多次用了“闪”这个动词,你觉得能不能换成“躲”?为什么?
(面对老虎的凶猛进攻,此时武松唯一的对策就是“闪”,一个接一个的“闪”字,乍看起来,好像轻描淡写,又是重复雷同,其实,它显示了作者在捕捉人物动作、表现人物形象方面的独到之处。
不能换成“躲”字,因为“闪”字一是表现了动作的准确。
武松在遭遇突然袭击、毫无防备的情况下,“闪”既是本能的反应,又是防御的手段。
二是“闪”这个动作,具有突发性,用在这里,很能表现人物的机警敏捷。
三是“闪”指主动地躲过,如果换用“躲”字,则会显得很被动。
)
6、写老虎扑人,武松沉着应对,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表现出了什么?
(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
“扑”“掀”“剪”是老虎进攻的三招,这些动作把老虎的凶猛、让人生畏的气势显露无遗。
武松用三“闪”沉着应对,消耗了猛虎的体力,挫伤了它的锐气,体现了武松的以退为进、机智灵敏、有勇有谋。
)
7、老虎的劲泄了一半后武松是怎么做的?结合相关语句概括交流。
举棒打虎:老虎翻身回来,武松轮起梢棒,却劈在枯树上,梢棒断成两截。
拳脚打虎:老虎又扑过来,武松“揪”住顶花皮,“按”住老虎,脚往面门上“踢”,“提”起拳头,只顾“打”,打得老虎鲜血直流。
断棒打虎:武松怕老虎还没死,就用断了的梢棒又打了一回,那老虎气都没了。
)
8、从“揪、按、踢、提、打”等几个动词,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武松?
(这段话具体详细地描绘了武松赤手空拳勇斗老虎的经过。
当武松躲闪过了猛虎的“一扑、一掀、一剪”之后,便立即转守为攻。
“揪、按、踢、提、打”等几个动词,字字千钧,虎虎生风,形象生动地凸显了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武松勇武过人的高大形象。
)小结:武松打虎的过程我们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老虎出现——虎扑人闪——举棒打虎——拳脚打虎——断棒打虎
9、在打虎事件中,作者是怎样塑造武松这一人物的?
(作者通过武松的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来塑造的。
)学生可举例说明。
五、学习“下冈”部分
思考:武松为什么要及时下冈?
“天色看看黑了,如果再跳出一只大虫来,却怎么斗得过?“
六、总结全文
1、通过全文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武松?
通过全文,我看到了一个机智勇敢、武功高强、豪爽倔强、无所畏惧的武松。
板书设计
景阳冈
喝酒——上冈——打虎——下冈
老虎出现——虎扑人闪——举棒打虎——拳脚打虎——断棒打虎
机智勇敢武功高强豪爽倔强无所畏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