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职能分类

城市职能分类


城市发展历史--新城市大、老城市小
其它因素--城市人口的社会特征,如年龄构成、性别构成、
收入水平情况等方面的差别,都会对城市B/N造成影响。
五、基本职能与非基本职能的划分方法
普查法--通过发调查表和现场访问获得每一个企业和单
位基本和非基本活动的信息,最后都折合成职工数,进而得到整个 城市的B/N。这种方法由于资料收集困难,很难实施。
哈里斯的美国城市职能分类标准
标准 类别 就业标准 职业标准 主导行业在制造业、零售业、批发 主导行业在全部从业职工中 业三业总就业职工中的百分比(%) 的百分比(%) +74 +45 +60 30~45 +50(并至少是批发业的2.2倍) +20(并至少是零售业的45%) 至少是制造业的 1/3 ,零售和批发 +11 业的2/3 +15 在大学一级学校的注册人数 至少等于该城市人口的25% -60(制造业不足三业的60%) -50(零售业不足三业的50%) -20(批发业不足三业的20%) 没有找到满意的统计标准,就业率低的城市被归入这类 各州首府及首都华盛顿
收入;按照职能所对应具体经济活动的流向,可分为离心型和向心型 两类。
非基本职能--是服务于城市自身,并不直接创造外来收入。
根据职能所对应的活动属性,可分为生产型和生活型两类。
二、基本职能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发展动力--城市基本职能是城市发展的主导力量。
乘数效应--城市基本职能(部门)每一次的投资、收入和职工的
批发业
金融保险 不动产
矿业
M+1 S.D M+2 S.D M+3 S.D
27.07 16.04 43.11 59.15 75.26
19.23 3.63 22.86 26.47 30.12
11.09 5.89 16.98 22.87 28.16
7.12 4.58 11.70 16.28 20.86
6.20 2.07 8.27 10.34 12.41

得到864个城市36个行业的职工百分比,按行业把全部城市的职工比
重从小到大排列,并画出累计分配曲线。

从累计分配曲线中找出第五个百分位的城市的职工比重作为这一行业
的K值,某城市大于K值的部门即是这个城市的形成部门(具有为外地服务作 用的部门)。

把超过K值标准5-10个百分点的城市称作C型城市,超过K值10~20个
残差法(霍伊特)
基本部门全算 非基本部门折算比例
区位商法 [宏观法马蒂拉 ( J.
M. Mattila )、汤普森( W. R.
Thompson) ]--基于全国经济的部门结构是满足全国人口需要的结构这一 假设基础上提出,大于全国比重的差额即该部门的基本活动部门的比重,把 各个部门和全国平均比重的正差额累加,就是城市总的基本部分。
百分点的城市称为B型城市,超过K值20个以上百分点的城市称为A型城市。 例如批发商业的K值是1.4%,如果某城市批发商业的职工比重是8.4%,则
这个城市属于C型批发商业城市(8.4-1.4=7.0)。
一个城市可以有一个或几个形成部门。阿列克山德逊列出了每个城市
形成部门的类型,而不是把城市归为几大类。
工业职能分类--进行聚类分析后得到了树状结构图,把中国295
个城市按工业职能特点分成4个大类、18个亚类和43个职能组。
位或作用(周一星、孙盘寿、阎小培、张小林)
规划术语
城市职能(Urban
Function)--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
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 准》(GB/T 50280-98)] 。
二、相关概念比较
城市性质(designated
function of city) --是指城市在
和标准差, 以高于平均值加一个标准差作为城镇主导职能的标准,以高于平均值以
上几个标准差来表示该职能的强度; 用英文字表示职能类别,用阿拉伯数字表示职能强度。 纳尔逊开创了职能定量叠加的城市分类研究先河。
经济部门
平均值(A.V) 标准值(S.D)
制造业
零售业
专门 服务业
交通 运输业
个人服务业
公共行政
制造业城市M,亚类 制造业城市M亚类 零售商业城市R类 批发商业城市W类
交通城市T类
矿业城市S类
大学城市E类 综合性城市D类 娱乐休养城市X类 行政中心城市P类
统计分析方法--在进行城市职能分类的过程中引入比较客观的
如平均数、标准差等统计参数作为衡量城市主导职称的标准,利用统计分析 来进行城市职能分类。 1955年纳尔逊(H. J. Nelson)提出了以城市类型命名的综合的、定量 的标准。其基本思路是: 计算出全国或区域的所有城镇每种经济活动的职工百分比的算术平均值
多变量分析方法--把所有的城市资料按n×m矩阵的形式排列起
来。每一行对应于一个城市,每一列对应于城市特征的一个变量。然后分别进 行行与行和列与列之间的相关分析,得到两套新的相关系数矩阵。
贝利在美国城市分类中对97个变量进行因素分析后,得到了14组因 素。其中导致城市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城市职能规模(由人口规模、劳动 力规模、就业水平等变量组成)、城市居民的社会经济地位(由收入水 平、教育水平、住宅特点等变量组成)、城市居民生活史的阶段(由人 口的年龄结构、住宅的拥挤程度、住宅建造年代等变量组成)等等,以
往城市职能分类所偏重的经济职能却排在后面。
美国城市体系的特征因素
因素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因素说明 在城市等级体系中城市的职能规模 城市居民的社会经济地位 城市居民的生活史阶段 非白种人人口和住宅主权 最近的人口增长过程 经济基础:学院城 出生在国外或外国血统的人口比例 最近的就业增长 经济基础:制造业 在劳动力中妇女参予的程度 经济基础:专门的服务中心 经济基础:军事 经济基础:矿业 在劳动力中老年男子参予的程度 变量数 22 12 8 7 6 5 6 4 3 4 7 2 2 2
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 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城市性质和城市职能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
城市职能是客观存在的,而城市性质带有很强的意向性。
城市定位(亦称城市功能定位)--是指城市为了实现最大化
收益,根据自身条件、竞争环境等及其动态变化,确定自身各方面发展的 目标、占据的空间、扮演的角色、竞争的位臵。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定义与相关概念 城市职能的B/N划分 城市职能分类方法
第四节
中国城市职能分类
一、全国性职能分类研究
周一星等通过对多变量分析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295个城市 进行“中国城市工业职能分类”进行研究。研究采用了19个分析变量, 其中1-16变量是城市16个工业部门的产值结构,其他3个为城市工业总 产值、工业职工数和工业企业数。
行命名,根据每个城市的特点,分别把城市归入各个类别体系。
职能 行政 防务 文化 生产
城市类型
统计描述方法--在一般描述方法的基础上增加一个统计上的标
准。统计描述法取决于研究者对城市主要职能价值的准确定量判断,将城市主 导行业职工数作为城市主导职能确定的定量指标。 哈里斯(C. D. Harris),其在1943年发表的美国城市职能分类中,根 据1930年的人口普查和1935年的经营普查(Census of Business),从客观的 行业职工统计的角度,采用统计与描述结合的方法,将美国605个1万人以上的 城镇分成10类,其中8类规定了明确的数量指标。指标一般包括两部分:第一 是主导职能的行业职工比重应该达到的最低临界值;第二是主导职能行业职工 比重和其它行业相比所具有的某种程度的优势。若满足这两个条件的,即认为 是该城市的主导职能,归入相应的城市类。
时间定位 空间定位 文化定位
功能定位
第一节
定义与相关概念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城市职能的B/N划分
城市职能分类方法 中国城市职能分类
一、城市职能的分类
根据不同城市职能的特征及在城市中的地位,可从不
同角度对其进行区分:
职能的重要性
主要职能--指作用突出,对城市发展起决定作用的职能; 辅助职能--是为主要职能服务的职能。
正常城市法(瑞典地理学家阿历克山德森)--把某个国家或地
区的城市各部门职工构成百分比按照大小顺序排序后,选定其中的一个城市 为“正常城市”(最低5%的最高值),该城市的职工比重就是该部门满足本 地需要的正常比重,叫做K值。超出K值的部分就是基本活动部分。
最小需求量法 [ 厄 尔 曼 ( E.
方法与步骤
确定类型--借助于计算机程序的沃德误差法的聚类分析取得科学
客观的分类结果
确定类型特征--借助于纳尔逊统计分析的原理对划分出的城市
组群进行特征概括和命名。
计算平均值与标准差--对于城市的最大工业部门、大于平均
值的部门、大于平均值加半个标准差的部门以及大于平均值一个或几个标 准差的部门给予同样的关注。
4.58 3.48 8.06 12.54 16.02
3.85 2.14 5.99 8.31 10.27
3.19 1.25 4.44 5.69 6.94
1.62 5.01 7.63 12.64 17.65
城市经济基础研究方法--基于城市经济基础研究上
进行城市职能划分,在对城市基本活动部分的基础上的,定量地反映城 市各个活动部分在对外联系中的作用。 城市经济基础研究法的代表人物是阿列克山德逊。他对美国864个 1万人以上的城市进行了职能分类,
增加,最后在城市所产生的连锁反应的结果总是数倍于原来投资、收入和职 工的增加,这种由城市基本职能(部门)所引发的这样一种放大机制被称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