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职能分类
二、城市职能的分类方法 1、一般描述方法 2、统计描述方法 3、统计分析方法 4、城市经济基础研究的方法 5、多变量分析法
1、一般描述方法
研究者首先确定一个城市类别的体系,以描述性 的名称加以命名,再分别把城市归入各个类别。
评价
当被分析的城市较少或只要求作大致的城市分
把加拿大的城市分为五个职能类
专业化的制造业城市 区域首府 专业城市 大都市中心
区域首府
评价:开始突破单要素的框框,采用多个指 标,初步考虑了城市规模的因素。但分类结 果比较简单。
5、多变量分析法
统计资料丰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人们驾
驭大量的复杂变量进行客观分析成为可能。 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 分类结果上不同于传统的城市职能分类。 每一类型所包含的内容比传统的分类更综合、 更丰富。
业的K 值,某城市大于K 值的部门即是这个城市的形成 部门(即基本部门)。
③把超过K 值标准5—10 个百分点的城市称为C 型城市,
超过K 值10—20 个百分点的城市称为B 型城市,超过标 准20 个以上百分点的城市称为A 型城市。
④一个城市可以有一个或几个形成部门。作者
列出了每个城市的形成部门的类型。例如:
的主要差异,职能规模的差异退居次要地位。 在综合性城市,职能规模往往成为城市职能 的主要差异。职能规模也反映城市在职能体 系中的地位。
3、中国城市职能分类体系
城市工业职能在聚类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由
大类、亚类和职能组组成的三级分类体系。 大类反映我国城市工业职能的总体差异。 亚类反映工业职能的基本类型。 职能组则是对亚类内城市进行更详细的分类。
1、普查法 2、残差法 3、区位商法 4、正常城市法 5、最小需要量法
三、影响B/N的因素 1、城市人口规模 人口规模越大,非基本部分
的比例有相对增加的趋势
什么原因呢?
2、专业化程度高低
在规模相似的城市,专业化程度高的城市B/N大。 大城市的卫星城与远离大城市的独立城市。
3、城市发展历史
第六章 城市职能分类
第一节 城市经济活动类型划分与城市发展
第二节 城市职能及其分类 第三节 中国城市职能分类
本章重点: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理论、城市职能的分类方法。
第一节 城市经济活动类型划分与城 市发展
一、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部分 按照城市全部经济活动的服务对象划分
1、城市基本活动,是指为城市以外地区 生产和服务的经济活动。 城市的基本活动是导致城市发展的主要 动力。
乘数效应
城市基本部分每一次的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 在城市所产生的连锁反应的结果总是数倍于原来投 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
城市基本活动所引起的这样一种放大机制 叫做“乘数效应”。
E = BE + NBE E = m • BE
P = a • BE (a>1,也称带眷系数)
第二节 城市职能及其分类
城市职能研究是确定城市性质、编制城市总体规 划、制定城市发展战略的基础性工作,具有重大 的实践意义。
评价
进步:
①分类建立在比较客观、统一的统计推导的方法论基 础上; ②一个城市可以有几个主导职能,属于几个城市类, 较能反映实际的城市职能状况; ③可以反映城市主导职能的专门化程度。 不足: ①它实际上没有对城市职能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分 类,或者说没有进行完全的分类。 ②纳尔逊采用平均值加一个标准差的标准是相当高的。 这是导致有27.4%的城市被归入多样化城市的原因。 ③所有城市,不论规模大小,全用一把尺子来衡量它 们为外地服务的作用与城市非基本部分的比重随城市 规模的增大而提高的原理相违背。
类时,一般描述方法通常就能满足需要。 致命弱点是任意性和主观性较大。分类的好坏 完全取决于研究者对每个城市职能特点的了解 深度。 确定一个分类体系并不难,困难的是怎样使大 量的城镇在分类表中都方法
城市类别仍由分类者确定,但每一类增加了一个统 计上的数量标准。 采用这一方法最享盛名的是哈里斯(C.D.Harris) 1943 年发表的美国城市职能分类。 数量指标包含两部分:
第一是主导职能的行业职工比重应该达到的最低临界值; 第二是主导职能行业职工比重和其它行业相比所具有的
某种程度的优势。
评价
定量指标的使用尚不充分,如74%、45%等只
有作者知道其含义。 仍然没有超脱描述性分类的范畴。 这种方法没有解决一个城市只反映一个主导职 能的局限性,不能反映城市职能的复杂性。
课后习题
1、2、3、6
老城市B/N可能较小,新城市则可能较大。
4、时间的推移
四、B/N对城市发展的影响(P141)
城市发展的内部动力主要来自输出活动即基本 部分的发展。
用于企业本身的
输出活动
扩大再生产
收入增加
基本部分的职工对本地 消费和服务需求的增加 本地区非基本部分就业岗位的增加 和收入的增加。
人口 规模 扩大
收入 增加
第三节 中国城市职能分类 一、区域性城市职能分类
孙盘寿先生的“西南三省城镇的职能类型” 定量标准主要借用纳尔逊的平均值加一个标准
差。 调整:只有某部门既达到平均值加一个标准差 的分类标准,又在本市部门结构中居于首要地 位,才被确定为城市的基本类型或工业职能类 型
二、全国性城市职能分类
(3)计算所有城镇每种活动的职工百分比的算术平均
值(M)和标准差(S.D)。以高于平均值加一个标准 差作为城镇主导职能的标准,以高于平均值以上几个 标准差来表示该职能的强度(表 6-7)。
(4)按照上述标准,大约48%的城市有一项主导职能, 被分入一个类,16%的城市分入两个类,7%的城市分入 三个类,不到1%的城市分入四个甚至五个职能类。还有 246 个城市没有任何一个部门的职工比重达到平均值加一 个标准差的分类标准,它们被归入多样化城市类。 (5)作者的分类结果用代号列出每个城市的职能类别, 并对每一类城市的地理分布作了简要说明。
确定城市性质一定要跳出“就城市论城市” 的观念。要用区域分析的方法、城市对比的 方法。
城市性质对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深度上要适 当,其繁简要看用于什么目的。
赣西地区中心城市,江西省钢铁工业基地, 环境优美的园林化城市。
拥有先进技术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开放性、 多功能的经济中心和现代化的港口城市。
4、城市经济基础研究方法
1)、阿列克山德逊认为城市职能分类应该扣除掉城市非基 本部分以后,在城市基本部分的结构基础上来进行,他的分 类步骤如下:
①得到美国864 个城市36 个行业的职工百分比,按行业
把全部城市的职工比重从小到大排列,并画出累计分配 曲线。
②从中找出第五个百分位的城市的职工比重作为这一行
城市经济基础理论(P133)
一个城市,如果其经济生活中基本活动部分的 内容和规模日渐发展,这个城市就会发展;如 果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由于某种原因而衰落, 也没有新的基本活动发展起来,这个城市就要 衰落;当城市的条件发生变化,促进新的基本 部分萌发时,衰落的城市还会复兴。
二、划分城市基本和非基本活动的 方法
2、非基本活动部分 非基本活动,是指为城市本身提供货物 和服务的经济活动。随基本部分的发展 而发展。 (1)为满足本市基本部分的生产所派 生的需要。
(2)为了满足本市居民正常生活所派 生的需要。
3、B/N与城市经济基础理论
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与非基本部分的比 例关系叫做基本/非基本比率,简称B/N。 现代城市的每一个经济部门都可能既为外地 服务又同时为本地服务,不过两者的构成状 况,即B/N可能很不相同。 把以基本活动部 分占明显优势的经济部门叫基本部门。
1、城市职能三要素
城市间工业职能的差异,由三个要素来反映 (周一星:1988,1991):
①专业化部门:城市为区外服务的部门,它可以是一个 也可以是多个。 ②职能强度:城市工业的专门化指数,数值越大则职能 越强。 ③职能规模:城市对外服务绝对规模的大小。
2、确定城市职能的步骤
明确城市的专业化部门 在专业化城市之间,职能强度成为城市职能
一、城市职能和城市性质的概念 1、城市职能 指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 的分工。
2、城市性质
指一定时期内城市在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 社会和文化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 方向。
3、城市性质和城市职能的关系
联系: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确定城 市性质一定要进行城市职能分析,由城市职能决 定。
区别:城市性质并不等同于城市职能。城市职能是现状 职能,城市性质一般表示目标或方向; 城市职能可能有好几个,而城市性质关注的是最主要、 最本质的职能; 城市职能是客观存在的,城市性质包含人的主观意念。
4、如何正确的确定城市性质?
不要简单地把城市职能搬到城市性质中来, 罗列一大堆职能,也不要完全脱离现状职能, 理想化地确定城市性质。
3、统计分析方法(进入上世纪50年代)
使用统计参数平均值和标准差 1955 年纳尔逊(H.J.Nelson)的美国城市职能分类 影响十分深远。
(l)把美国国情普查中24
个行业归并成9 种经济活动, 作为划分城市职能类别的基础。 (2)分别计算897 个一万人以上城镇9 种活动的劳动力 结构百分比。并绘制了9 个部门劳动力百分比的城镇频率 分布曲线(图6-4)。普遍有峰值出现。
匹兹堡 B 冶金工业 纽约 C 缝纫工业、金融业 普林斯顿 A 教育 C 仆役、职业性服务
与纳尔逊相比,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判 断标准和分类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