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学期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学期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学期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阅读天地。

凿壁偷光匡衡勤学而烛,邻舍有烛而不逮。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拥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而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邻居有烛而不逮.。

逮:_____________________主人怪.而问衡。

怪:_____________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章主要写了哪两件事?表现出匡衡的什么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到,及,这里是照到。

奇怪。

2.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

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3.写了匡衡少年时读书的两件事:一件是凿壁偷光,二是借书苦读。

赞扬了匡衡勇于战胜艰苦的条件,勤奋的读书的精神;为我们树立刻苦读书的好榜样。

阅读《铁杵成针》,回答问题。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4.李白小时候的读书态度任何?(用短文原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他在路过一条小溪的时候,遇见了谁?她在干什么?(用短文原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李白了解情况后,反应如何?做出了怎样的举动?(用短文原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得出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4.未成,弃去。

5.逢老媪方磨铁杵。

6.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7.示例:干什么事只要有毅力、下苦工夫就能克服困难做出成绩的。

我今后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像老婆婆和李白那样坚持下去直到成功。

8.持之以恒阅读天地。

画荻教子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家无书读。

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或:_________________惟读书是务.。

务:_________________10.翻译下列句子。

(1)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9.有时致力,从事10.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趁机进行抄写。

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11.欧阳修母亲在家境贫困的情况下,画荻教子,使儿子体会到即使条件再差,只要不畏艰难、持之以恒刻苦学习还是可以学好知识的。

阅读《囊萤夜读》,回答问题。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12.晋朝人车胤学习态度和学识如何?(用短文原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13.他因“家贫不常得油”,又时如何解决这一困难的?(用短文原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我还知道古人勤奋苦读的事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2.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13.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14.韦编三绝刺股悬梁目不窥园15.示例:古代的小朋友在艰苦的环境下都能通过努力取得成功,我们条件那么好,反而不好好学习,今后我一定天天向上,在学习上更上一层楼。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①突兀层崖中②,则已心飞湖上也。

午刻入昭庆③,茶毕,棹④小舟入湖。

山色如娥⑤,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⑥。

——袁宏道《初至西湖记》(注释)①保叔塔:塔名。

②突兀层崖中:高耸在重山叠岭之中。

③昭庆:寺名。

④棹:用桨划船。

⑤娥:借指女子的眉毛,这里是说山是青黑色的,如同美女的秀眉。

⑥目酣神醉:形容景色优美,令人陶醉。

16.找出原文中描写西湖风景的句子,用“”画出来。

17.文中画“﹏﹏﹏”的句子写出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18.文中的西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17.迫不及待地想要看到西湖美景18.西湖真是太美了!小古文阅读。

孟母戒子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织。

孟子辍②然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諠③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諠矣。

注释:①诵:背诵。

②辍(chuò):停止。

③諠(xuān):忘记。

19.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意思。

其母方.织(______) A.正在 B.方向 C.相当以此戒.之(______) A.命令 B.告诫 C.戒备20.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读完以后,请说说故事讲了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9.A B20.从此以后,孟子背诵不再忘记。

21.做任何事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可分心。

读《弟子规》节选,完成练习。

冠.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②紧切。

置.③冠服,有定.④位,勿.⑤乱顿,致污秽。

(注释)①冠:。

②俱:。

③置:。

④定:。

⑤勿:。

(译文)(出门)帽子要戴正,扣子要系好,袜子和鞋都要穿平整紧凑。

(在家)衣帽都要摆放好,各自都要有固定的位置,不要乱丢,把家里弄得又脏又乱。

22.请根据译文内容,猜一猜加点字的意思,补全注释。

23.这段话所讲的事情中,哪些你还没有做到呢?以后准备怎么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帽子都摆放固定不要23.“置冠服,有定位”我还没有做到,大部分都是妈妈帮我做的。

今后,我要努力做到自己的衣帽自己整理。

吴起①守信昔②吴起出,遇故人,而止③之食。

故人曰:“诺,期返而食。

”起曰:“待公而食。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明日早,令人求④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

起之不食以俟⑤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其为⑥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注①吴起: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②昔:从前。

③止:留住。

④求:寻找。

⑤俟(sì):等待。

⑥为:坚守。

24.“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一句中的“之”指的是()A.吴起B.朋友C.食物D.军队25.“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一句中的“恐”的意思是()A.恐惧B.恐慌C.担心D.使害怕26.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吴起守信的一项是()①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②起曰:“待公而食。

”③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④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7.吴起“不食待之”的原因是()A.朋友告诉吴起不要先吃。

B.吴起不想在答应别人后又食言。

C.吴起要在军队里树立威信。

D.吴起怕被人说闲话。

28.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24.B25.C26.D27.B28.想要让军队信服,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阅读理解。

孟母诫子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织。

孟辍然②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喧③也,呼而问之日:“何为中止?”对日:“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④刀裂其织以此诫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注释]①诵:背诵。

②缀然:突然中止的样子。

③喧:遗忘。

④引:拿来。

29.这个小古文蕴含的道理是()A.母亲要教育孩子B.教育孩子要用暴力C.做任何事都要全神贯注,不能半途而废30.解释加点的字。

其母方.织(________)以此诫.之(__________)3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9.C30.正在告诫31.从此以后,孟子不再遗忘。

课内阅读。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32.文中加点字“之”的意思是()。

A.老媪B.用铁杵磨针这件事C.没有实际意义33.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4.理解本文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老媪。

B.这个故事发生在象耳山下的一条小溪边。

C.李白受到了用铁杵磨针的老妇人的启发,完成了学业。

35.能够概括本文中心的四字词语是____________,本文带给你的启示:___________【答案】32.B33.他路过这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

34.A35.持之以恒只要有毅力,坚持不懈,肯下苦功,就能成功。

开心阅读。

凿壁借光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①壁引其②光,发书映光而读之③。

邑人④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⑤。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⑥成大学。

(注释)①穿:凿穿。

②其:它的,指蜡烛。

③之:指代书。

④邑人:同县的人。

⑤偿:报酬、回报。

⑥遂:于是、就。

36.下列词语解释有错误的是()A.不逮:烛光照不到。

B.穿壁:在墙上凿洞。

C.大姓:姓“大”的人。

D.佣作:做雇工,劳作。

37.“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的原因是________。

(用文中原句回答)38.本文写了匡衡的哪两件事?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36.C37.愿得主人书遍读之38.本文写了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到大户人家帮佣只为借书这两件事。

小古文阅读文徵明习字文徵明临①写《千字文》,日②以十本为率③,书遂④大进。

平生于⑤书,未尝⑥苟且⑦,或答人简札(zhá)⑧,少⑨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