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注青少年成长的环境 助推青少年健康地成长

关注青少年成长的环境 助推青少年健康地成长

关注青少年成长的环境助推青少年健康地成长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明天的脊梁,正如清末著名学者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所言,“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所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事关家庭,情系社会,可谓功在当代,利及千秋。

在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的时代条件下,伴随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青少年的生活空间和学习环境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伴随对外开放而来的西方腐朽文化及其所倡导的生活方式对青少年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在经济生活中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失见利忘义等现象必然侵蚀青少年;一些地方封建迷信抬头,黄赌毒邪等沉渣泛起,有着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独生子女家庭成为我国家庭的主要结构,为青少年的成长产生重大影响;电视互联网等不良信息,必然给广大青少年带来心灵腐蚀.在另外一个方面,孩子们也面临着诸多的烦恼:网络沉迷中的‘一网情深’’ ,功课学习中的“一分好苦”,禁区诱惑中的“一人好痛”,内心的孤寂, “一心好累”……青少年的身体和心理都面临极大挑战,青少年成长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一)无法健康成长,是社会的痛一.家庭溺爱宠坏孩子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逐步推进,独生子女家庭成为我国的主要家庭结构。

在家庭中,孩子往往被视为掌上明珠,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全家人围绕孩子一个人转来转去,孩子被家长养成了“宠物”,其中心地位和特殊地位得到了善意的强化。

结果让孩子变成了典型的“草莓一族”:外表色彩鲜艳,里面苍白棉软,稍一施压就成稀泥一团,表层还疙疙瘩瘩挺有个性。

过度的关爱让孩子有些迷失,家长一味的付出,使孩子缺少感恩之心,容人之度;一味的牵就,让孩子养成了“老子天下第一”的特殊意识,并滋生了部分不良行为;一流的环境,一路的平坦,让孩子没有经受适当的挫折,就如温室的花朵,经受不住风吹雨打日晒雨淋。

家长的大包大揽,一味的包办代替,剥夺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减弱了孩子生存能力的积累与培养,弱化了孩子的劳动意识,节约意识等,从情感上轻贱体力劳动,从心理上缺少基本的理解与同情,从能力上也蜕变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可悲的低能人.二.不良文化氛围感染孩子:现在我们处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媒体空前发达。

互联网、影视等媒体的影响力是前所未有的、空前巨大的当今的时代,科技大发展,信息大爆炸。

信息化时代,媒介宣传完善而发达,几乎无孔不入,网络正以前所未有,空前巨大的影响渗透在生活中,充斥和占领着孩子们有限的空间和时间,耗费着他们有限的精力;电视节目中的暴力,色情,以其广阔的普及面,超长的接触时间,较近的接触距离,不断的影响着孩子们的思想与行为;形形色色的图书.漫画等文化垃圾,以其内容的粗俗,思维的简单,语言的混乱,甚至是对历史文化的歪曲,对历史人物的丑化,也正充斥着孩子们原本沉重的书包,误导孩子们单纯幼稚的思想.不良的文化氛围,与社会上的不正之风进行结合,更加恶化了孩子的成长环境.一些地方的封建迷信逐渐抬头,黄毒赌邪等沉渣泛起.不断催生着不良环境的恶化.三. 网络成瘾侵蚀孩子网络是一个信息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这如同科技是一把双刃剑一样,良莠不齐,真假难辨. 由于身心发展的不成熟性,是非辨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选择能力都比较薄弱, 孩子们难以抵制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 其人生观、价值观极易发生倾斜,从而滋生全盘西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崇洋媚外等不良思潮。

并容易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存方式,集体意识淡薄,个人自由主义思潮泛滥。

信息垃圾弱化孩子们的思想道德意识。

有关专家调查,网上信息47%左右与色情有关,六成以上的青少年在网上无意中接触到黄色信息。

还有一些非法组织或个人也在网上发布扰乱政治经济的黑色信息,蛊惑青少年,直接污染孩子们的心灵,误导孩子们的行为,甚至引发孩子的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

(二) 不能健康成长,是孩子的苦在我国传统的家庭中,父亲第一是典型的“父亲功能”效应。

在孩子们的眼里,父亲是一尊“镇家之宝”,代表着权威,规则和秩序;父亲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高大而威严,能托起天与地,能包容一切。

但是在现在很多家庭中,父亲的功能效应不复存在。

比如一些孩子父母离异了,孩子跟着妈妈;有的家庭表面完整,但父亲很少在家,他们总是在外面忙着自己的事;还有的父亲为了生存与发展,不得不离开家庭,想尽责却尽不了。

因此,在孩子的眼中,失却了规则,没有了秩序,生活在一片荒芜与混乱中。

在现实的家庭学校及社会生活中,适合孩子们的游戏太少了,给予孩子的游戏时间与空间有限。

在生活里的游戏,其游戏形式多表现为孤独型或对抗型,真正实现两者融合的能促进孩子身心发展的可谓少之又少;其游戏内容多与网络,暴力和穿越有关,接触自然社会的太少,虽有趣味性但内容单一粗俗,很难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

因此,孩子无事可玩,生活在无聊之中,剩余精力无法合理发泄。

在家中,由于过度的关爱与关注,家长从感情上排斥孩子介入家庭,无意识地把孩子挡在了家庭之外。

比如不让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不让孩子知晓家庭里的重大事情,不给孩子锻炼生活能力的机会,还美其名曰“家庭保护”。

如此做法,孩子的生活自主动手能力得不到提高,承受生活压力的心理适应能力得不到提升,也让孩子十分痛苦.在孩子的身边, 同伴过少让孩子感到孤独,再加上家庭的过高期望,让孩子的压力很大, 几乎超过了孩子的承受能力. 让孩子感觉很累也很孤寂.(三) 孩子健康成长, 是我们的愿在现代的教育理念中, 孩子的健康成长, 与家庭学校社会休戚相关, 有人形象的称之为”三只手托起的太阳”。

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和谐发展,是三种渠道“合力”的结果,治理孩子的成长环境,营造温馨和谐的氛围,是我们不容推辞的职责;探究不良成长环境的治理对策,也就成了当前刻不容缓的任务.第一,家庭要为孩子营造温暖的家,引导孩子学会做人,做实初步发展家是孩子出生成长的直接环境,是孩子成长的起点,也是孩子心灵的温馨港湾。

三国时的陆绩说过:“圣人教先从家始,家正则天下化之”,古有“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千古佳话,所以,家庭首先要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温暖的家,选择适合孩子发展的人居环境。

其次,父母要加强自我修养,规范家庭教育行为,建立和睦的家庭关系和有序的生活制度,树立良好的家规家风,保持健康的家居环境,营造温馨的家庭气氛,和邻里和谐相处。

温馨和谐的家庭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但这只是孩子成长的基础,更需要家长做出更多更远的努力,来引导孩子学会做人,夯实孩子发展的基石。

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家长更应该把引导做人放在第一位。

从小培养孩子学会做事,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孩子学会关心,孝敬父母,关爱他人,关注社会,遵守社会公德培养起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让孩子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知道成功必经磨难,并鼓励和支持孩子参加竞争性活动,进行自立自强的吃苦教育,进行犯错后的惩戒教育,培养提高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教孩子立大志,构建做人的精神支柱,激发人生的内在需求。

作为家长一定要对孩子上网监管,更是每个家长责无旁贷的事情,严格控制孩子的上网内容、上网时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网络作用,既借助网络帮助中学生成才,又消除它的负面影响。

同时父母应该加大对孩子的网络安全教育,加强与学校的信息沟通,避免孩子在家或在网吧登陆不良网站,以免受到网络侵害或引发违法犯罪。

第二,社会各界要努力净化社会环境,构建和谐发展社会各界要杜绝不良文化,大力倡导主流文化。

首先加大综合治理力度,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积极向上、科学文明的社会环境。

影视、广播、新闻出版等部门及各类演播场所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对提供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内容和信息的违法犯罪依法严惩。

各类大众传媒都要增强社会责任感,把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作为义不容辞的职责,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要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制作、刊播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公益广告,增加数量,提高质量,扩大影响。

其次,力加强青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青少年活动阵地的建设,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活动吸引青少年,满足青少年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积极营造适合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关心和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不仅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的职责,而且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各级教育、文化、科研、新闻出版、体育、广播影视等部门,群众团体和学校。

要从培养接班人的高度,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努力为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一种优化的社会环境,应通过良好的思想、文化、艺术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教育,使广大青少年儿童受到良好的熏陶,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健康成长。

再次切实加强网上文明行为规范的建设。

要广泛开展以宣传《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为主题的各项活动,积极引导青少年遵守网络道德,提倡“五要五不”,即: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保护意识,不随意约见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空间。

努力创造健康、文明、有序的网络环境,并培养一批适应网络时代要求的青少年工作者,开辟更多的更好的青少年网站,积极占领网络阵地。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化社会教育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土壤和条件。

要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力提倡树新风正气,坚持不懈地开展“打黄打非”斗争,共青团、妇联、公安、文化等有关部门应联合行动,对学校周边的各种娱乐场所按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彻底的清理整治,严厉打击危害学校正常秩序,侵害青少年学生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学生有一个安全、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

强化对文化市场、娱乐市场的管理和监督,努力消除精神“污染源”。

让青少年远离游戏厅、歌舞厅、录像厅、电话信息台、网吧等不宜进入和涉足的营业性娱乐服务场所和服务网。

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有效机制,建立科学的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综合考评制度。

要因地制宜,积极开展各种富有趣味性的课外文化体育活动,怡情益智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和力所能及的公益性劳动,培养劳动观念和创新意识,丰富课外生活。

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要把思想品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二者有机统一,相辅相成。

要在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珍惜生命、远离毒品”教育和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邪说教育,坚决防止毒品、邪教进校园。

要依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修订和完善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

对小学生重点是规范其基本言行,培养良好的习惯。

对中学生重点是加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制定和推行行为规范,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反映时代社会进步的要求,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引导学生自觉遵纪守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