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说课比赛一等奖

小学语文说课比赛一等奖

《科里亚的木匣》说课稿各位评委: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6课《科里亚的木匣》,现就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及板书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课文特点《科里亚的木匣》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组课文中的第二篇课文。

这一组课文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想法不同,处理方式不同,结果往往也就不同。

讲的是科利亚5岁的时候从家门口向前数了10步埋下自己的小木匣,4年后数了5步挖出了木匣,从这件事中感悟到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这是一篇叙事性课文,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的顺序记叙。

课文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阐明一个道理,这是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2.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文的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1). 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手锯、玩意、免得、抢走、难过、算术、当初、随便、仍然、敌人、台阶、所以、懂得”等词语。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4)学习课文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阐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这四个目标的设置既提高了学生的词汇掌握量,同时也达到了从课文迁移拓展到实际的目的。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学习实际,确定其中(3)(4)两点是本课的重、难点。

二、说教法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正是通过教师所讲和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

这种观察与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它不是消极的注视,而是一种积极的思维过程,是一种“思维知觉”。

从这一点出发,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

具体做法如下:①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②诵读法——反复朗读,把握语言特色。

③悬念法——带着问题,深入思考④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其中提问法和诵读法是最基本的方法,三年级学生受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完成对课文主旨的理解大多需要老师的指导。

因而我采用提问导入,适时点拨的方法,一步一步展开教学。

“万法读为宗”,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我将在本课教学中采取各种形式的朗读方法,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三、说学法我班的学生大都来自农村,少数是外来务工子女,因此学生良莠不齐,让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既是难点也是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边读边在书上圈点生字词和勾画重要句词。

这些都是集中学生注意力的手段,同时教师的启发诱导再贯穿始终,这样就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说教学程序本课我准备分一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完成目标(1)(2),知道课文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精读课文,理解内容,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下面我详细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1. 课文按照怎样的顺序,可分为几段?第一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科利亚刚学会数数的时候,把木匣埋到离门口十步远的地方。

第二段:(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四年后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段:(第十三自然段)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几乎所有的课文,教师都应该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它的结构、内容以及思想内涵。

在阅读中,引导学生要善于从文章的千言万语中抓住最关键的内容,理解文章句、段和篇的构思脉络,理解的它内涵和中心,把握文本。

这篇课文按照时间顺序记叙,把握故事的发展脉络对全课的学习非常重要。

)(二)研读课文1.板块一:学习课文第一段(1)提前出示思考题,请学生分节读第一自然段:妈妈走了30步,埋下了箱子,而科利亚为什么数了10步?(这一问题的提出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养成带着问题读课文的习惯,带有目的性的阅读也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

)(2)指名回答后归纳段意:(归纳段意的练习在小学语文教学阶段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既可以训练学生的概括思维能力,也可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是全方面的训练方式。

所以在我的课堂设计中,只要是段意比较明确的课文,我都会让学生做这方面的练习。

)2.板块二:学习课文第二段,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1)自由阅读前布置思考任务:找出描写科利亚挖木匣的句子并读给同学听。

(2)教师出示句子“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

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

并提问:①这里用得最多的是哪个字?②从这5个“挖”字,你又读懂了什么?(可以说科利亚是个怎样的人?也可以说科利亚很想找到木匣子,因为匣子里装着他心爱的玩具。

)〖设计理念〗(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怎样适当地运用动作词,以达到最佳效果。

)(3)抓住关键,引发思考①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文(10—12)小节,找出描写科利亚找不道木匣之后有何反应的一个句子读给大家听。

教师出示句子:“科利亚丢下铲子,坐在台阶上,用手摸着脑门儿想”。

②引导学生思考:科利亚当时在想什么?让学生站在科利亚的角度去思考,展开讨论。

学生思考讨论,师生总结出科利亚找不道木匣的可能性有4种:(课件出示)a、木匣可能被法西斯挖走。

b、数步法可能不管用。

c、挖的方法可能不对。

d、自己的步子可能有问题。

③提出问题:科利亚是怎么排除前3种可能性,只确定步子有问题的呢?让学生再帮助科利亚分析分析,从课文中找到依据。

(4)细读探究,讨论排除①讨论第1种可能性:引导学生读科利亚找不到木匣子之后与小伙伴们的对话并出示,点拨学生思考后从他们的对话中找到排除这一可能性的依据。

师:由此可知,科利亚断定自己的木匣子不可能被法西斯挖走,他的理由是箱子目标大,木匣目标小,目标大的箱子没有被发现,目标小的木匣子更不可能被发现,所以木匣一定还在。

②讨论第2种可能性: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妈妈埋箱子,挖箱子的句子并出示,学生在读后,想一想妈妈用什么方法埋箱子、挖箱子。

学生的答案虽然正确但大都不够精炼,这时教师可以帮助总结得出答案:数步法。

篇二:小学语文说课稿《将相和》全国小学语文说课一等奖《将相和》说课稿一、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材六年制第11课《将相和》。

二、教材简析:本课是第12册教材第四组“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这一重点训练项目中的课文。

《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

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品质。

三个小故事叙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

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

文章篇幅较长,语言简练,人物个性鲜明。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编排意图、课文特点和小朋友的认知水平,特作以下设计:▲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一是引导小朋友理解课文内容,二是学习掌握“廉颇、璧、侮辱”等7个词语。

2、操作目标:一是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二是品味“完璧归赵、绝口不提、理亏、示弱、能耐”等重点词语的意思;三是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四是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五是弄清第一自然段和下面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六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小朋友团结协作的品质。

▲教学重点:1、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小朋友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小朋友语感及其它语文能力。

2、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1、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2、搞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法、学法: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自主学习,自能阅读”的教学方法。

即引导小朋友重感悟、重积累、重情趣、重迁移,体现小朋友的主体地位;引导小朋友自读、自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具准备:借助挂图、投影仪、课本剧等辅助教学。

三、教学程序:(一)、设疑导入,整体感知教师出示课题《将相和》,通过预习让小朋友了解:1、课题中的“将”指谁?(相机教小朋友字“廉颇”)“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教师介绍时代背景。

让小朋友围绕课题,提一些问题。

这一设计的依据有三条:1、是检查小朋友的预习效果如何。

2、培养小朋友学习的自主意识,训练小朋友质疑、表达的能力。

3、是突出题眼“和”字,使整篇课文的教学有所依傍。

如果把课文视作一个圆球,是球就必定有球心,有了“球心”,课文这一“球体”必定会对它保持向心力。

课题中的“和”字就是本篇课文的“神”之所在,就是“球心”,抓住它可使全文神聚,让三个故事最终说明一个道理。

2、教师提示是“和”就先必有“不和”,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看课文中哪个段落写了造成两人“不和”的原因。

小朋友可从第16小节中找到答案:“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这一设计的目的是:从课文题目切入课文内容,训练小朋友的阅读能力,又初步了解到课文内含的矛盾冲突。

整个学习过程将围绕着“廉颇的话说得是不是有道理,蔺相如该不该升官”这个问题展开。

3、让小朋友再读课文,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并请小朋友上台板书小标题,思考课文哪些部分写了造成两人不和的外部原因?(“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而“负荆请罪”则是写了两人如何从“不和”到“和”的过程)再根据小标题,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练说。

这一设计的目的是:第二次读书,把书读通,理清课文的思路,将课文的三个故事作为一个事件来对待,树立联系地看问题的观念。

(二)、读议悟法,举一反三这一环节分三步进行。

1、读议悟法。

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

首先给小朋友充足的时间读“完璧归赵”部分,突出以“骗”对“骗”,再指导小朋友用“~~~~”和“——”划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

接着,交流从中读懂了什么,深入剖析人物性格品质。

最后讨论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如小朋友提出:“蔺相如是真的要撞柱子,还是故意吓唬秦王呢?为什么?”这个问题必须通过认真读书,联系上下文,积极动脑思考,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蔺相如既不是一定要撞柱子,也不是单纯地吓唬秦王,他是见机行事。

如果秦王因爱玉而妥协,他就不撞;如果秦王一切都不顾,派人抢玉,他就会真的撞柱而死,让头颅与玉俱碎。

这既能看出蔺相如的勇敢,又能反映出他的机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