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高考·考纲】
考试大纲: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课程标准: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第一部分课前自主复习
【学法指导】根据知识线索,全面阅读教材,完成知识梳理。

【自主梳理】
经济:①国内战争胜利后,必须恢复经济。

②国家无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政治:农民对___________政策日益不满,频
发暴动。

1.确立:经过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实施五年计划,20世纪30年代中期确立。

2.表现:实行________的公有制;实行___________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_________计划经济;主要以___________管理经济。

3.本质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评价:
(1)积极影响:①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___________,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

②1937 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日后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___________。

(2)消极影响:超越了苏联的___________水平,逐渐僵化,阻碍经济的发展。

①片面发展___________,造成农业、___________长期处于落后状态;②忽视___________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_________;③剥夺___________的太多,导致生产积极性不高;④长期计划指令,压抑了地方和___________的积极性。

【自主复习检测】
1.苏联著名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这样一个情景:冬妮亚和她的丈夫乘坐的列车因缺少燃料,被迫停在铁路工地附近,工地负责人表示,工地可以提供燃料,但列车上的乘客必须参加一天的义务劳动这种情景符合()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市场经济体制
2.1921 年苏俄一个红军战士在信中说:“不是富农的暴动,而是对正义的胜利丧失了任何希望的劳动农民的暴动。

”导致农民丧失希望的原因是()
A.农民对苏维埃政权不满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C.新经济政策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D.农业集体化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3.“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

那时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

”这里的“学会做生意”主要指( ) A.宏观调控与计划相结合 B.借助商品、市场的自由调节
C.恢复和发展私人企业 D.实行固定的粮食税制度
4.作为苏联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同的是()
A.都是为了保证军事斗争的胜利 B.都由于对农民的剥夺,破坏了工农关系
C.都起到了巩固苏维埃政权的作用 D.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5.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

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6.据史料记载:某一时期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纽扣售价是1 卢布,在 700 公里外的莫斯科的售价也是 1 卢布,而在万里之外的海参崴的售价仍是 1 卢布。

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苏联(俄)实行(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计划经济体制 D.市场经济体制
7.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

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

”这一思想( )
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 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
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8.当苏联政府每年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作再投资时,这也就意味着低工资和消费品短缺。

一个苏联工人的反应很典型:“他们假装给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在工作。

”苏联工人的话实质上反映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着弊端 B.斯大林模式存在弊端
C.社会主义制度缺乏优越性 D.新经济政策存在弊端
9.列宁在《论“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中发出号召:“……共产党员和同情分子应当更加鞭策自己,从休息时间内抽出一小时,也就是把自己的工作日延长一小时,将这些时间集中起来,在星期六这天进行一次六小时的体力劳动,以便立即创造出实际的价值。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文中省略号部分的内容应该是 ( )
A.“鉴于国内外形势的严重,为了对阶级敌人取得优势”
B.“为了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实现苏联工农业的现代化”
C.“为了支援国际反法西斯,早日实现世界的和平安定”
D.“迫于国内政治经济危机,解决普遍的物资匮乏问题”
10.“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其生产率,以及为了确切地规定农民所应担负的国家义务,应当……。

”以上材料是关于俄国的一项经济政策的部分内容,材料中的“……”部分,最恰当的应是()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实行粮食税 C.建立集体农庄 D.实行义务交售制
11.中国知识界曾掀起了一股谈论苏联和社会主义的热潮,他们认为“国家能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从而避免了资本主义自由经济下生产的无规划性以及由此造成的混乱和浪费。

”由此判断,苏联当时实行(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经济体制 D.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
C.新经济政策促进了苏联(俄)农业发展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了经济发展
第二部分课堂探究学习
【合作探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18 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征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且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苏联史》
材料二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选集》
材料三1921 年,列宁又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

……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苏联兴亡史》
请回答:
(1)材料一是针对什么政策而言的?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列宁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除了战争需要外,主要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判断列宁准备采取什么措施克服困难?实施这一措施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分别是什么?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3)从材料一到材料三的经济变化反映了什么实质性问题?有何启示?
【感知·高考】
1.(2015·广东文综·22)发生在1920年苏俄的现象有()
A.私营企业纷纷涌现B.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
C.政府禁止买卖粮食D.农民积极参加农业集体化运动
2.(2015·天津文综·9)美国有一位企业家哈默博士,年轻时曾与列宁领导的苏俄交往,进行贸易活动;年老时应邓小平邀请,来中国投资设公司。

哈默之所以能这样做,在于()
A.苏俄、中国都实行开放政策B.苏俄、中国都与美国保持友好关系
C.苏俄、中国都愿意发展资本主义D.哈默敢于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
3.(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

这表明苏联()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4.(2015·江苏单科·19)“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

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

”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B.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
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D.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
5.(2015·山东文综·21)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1929~1938年美国和苏联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变化趋势的是()
自主复习检测
ABBCB CBBAB CC
【合作探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2)措施:新经济政策。

出发点: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根本目的: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影响:苏俄经济迅速恢复,工农联盟得到巩固。

(3)实质: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启示:进行经济建设时必须依据本国国情,实事求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感知高考
CAABA。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