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提高数学认知能力策略

提高数学认知能力策略

提高数学认知能力策略1、着眼于学生的自我计划,明确学习目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首先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弄清要学什么,然后制订计划,思考如何去学。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先复习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然后引入课题。

接着,教师提问:“这节课中,你想学什么?”让学生说一说。

有学生说:“我想知道三角形面积是怎么计算的?”有学生说:“我想知道计算三角形面积公式是怎么推导的?” ...... 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表明他们对学习任务有了自我意识,产生想了解的渴望。

在此基础上激励学生:“你们有信心去解决这些问题吗?你能不能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你想怎么去解决?”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制订好计划,为下一步的学习作好准备。

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初步培养其认知能力。

2、命题背景生活化“数学源于生活,启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儿童的数学认知的起点是他们的生活常识,根据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时要注意教学命题背景的生活化。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首先是学习需求和学习情感的主人,然后才是掌握知识的主人。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数学生活情景中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

如:一年级下册“生活中的数”单元采用的情景图就是学生所熟知的“数铅笔”;第六单元“购物”呈现给学生的是文具商店货架;三年级“对称、平移和旋转”单元则出示了许多美丽的剪纸……,教学情景图的作用体现在数学知识生活化,创设了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感觉到在课堂上学习就像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数学问题一样。

不知不觉中由内在兴奋转化为外在兴奋,将参与欲望外化为参与教学活动的行为。

在教师教学手段采用上也要关注生活化。

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起始课时有位老师是这样处理的:物体的表面是有大小的。

(教师举起粉笔盒)它的表面在哪里?你能指一指吗?师生共同指出粉笔盒的6个面。

书本封面呢?你感觉到它们有大小吗?请你摸一摸课桌上物体的表面,(四人小组准备橘子,树叶,文具盒等)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比较说一说哪个物体的表面大,哪个物体的表面小。

(学生汇报)同学们,你们看到桌上的橘子吗?怎样比较橘子表面的大小呢?我们来开展“剥橘子”比赛,看谁的手最巧,剥得最快。

(选择剥得最快的两位同学,实物投影)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个橘子的表面,哪个大,哪个小?(学生回答)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各种物体的表面,知道它们的面是有大有小的。

本堂课是“面积”教学的起始课,学生对于面与体的概念很模糊,为了及早让学生从这种模糊中脱离出来,在教学中教师没有采用花哨的课件,而是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体会面是有大小的。

在学具准备上既提供平面学具,又提供曲面学具,拓宽了学生的认知领域。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每样东西都可以将它的表面找出来,并且都有大小。

学生只有充分感知,建立起“面”的直观形象,由教师在此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引出了“面”的概念,恰当教学手段的使用使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知识生活化。

在平时的教学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加强知识与实际联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目标,结合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同样以“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为例,教师首先出示大小比较接近的两个画框(面积分别为9平方分米和8平方分米),请学生观察比较面积的大小。

起初学生意见发生分歧,发现仅靠前面学习的观察法已经难以解决问题。

教师适时引导:提出:“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的探索欲望被激发了,各种想法层出不穷,有的说:“可以用尺子量,因为我发现爸爸在计算房间大小的时候是用尺子量的”。

有的说:“我把两本本子重叠就可以比较出大小,可以把这两个画框也重叠比一比”。

有的说:“可以用同样大小的小纸片摆一摆,看看可以摆几个。

”教师则抓住学生回答闪光点把握时机,把画框反过来,呈现出画有小方格的一面。

在观察法、测量法、重叠法的基础上数格子法应运而生。

同时学生的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着眼于学生的心理体验,形成学习兴趣根据“儿童的数学认知是一个主体的数学活动过程”这一特征,要注意设计尽可能多的获得让学生去尝试、去体验。

要提高认知能力,必须加强对学生认知心理体验,特别是情感体验,学习的成功会使学生心情愉快,形成兴趣,增强学习动力。

反之,学习失败,学生容易产生悲观、焦急的情绪。

不管对那一类学生,都着眼于调动他们情绪,使他们能轻松愉快地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

以下是《轴对称图形》的课堂实录就是从学生的认知兴趣出发:谈话导入:师:今天,张老师非常高兴,和咱们碧波小学的六(1)班的同学在接近吃午饭的时候,上这堂课。

张老师觉得高兴,同学们,你们觉得高兴吗?(高兴)声音给了张老师不少的信心。

说实话,张老师一开始也是满怀着期待和高兴的心情,来准备上这堂课的。

可是,一走进这会场,张老师可有点高兴不起来了,为什么呢?是因为张老师心里有那么一点小小的担心,谁知道张老师可能担心什么?生1:你担心我们表现不好。

生2:担心上课时会出错生3:我觉得老师会因为我们有点紧张。

师:张老师就直说了吧。

其实张老师的担心非常的简单,只有一个字。

张老师最担心的是咱们六(1)班的同学会不会"玩"生(大声说):会师:张老师还真有点不太相信,说实话啊,现在的孩子还真不怎么会玩。

你们真会玩?生:会。

师:口说无凭,老师这里有一张白纸(出示一张白纸)如果是你的话,你会怎么玩?生1:我会折飞机师:第一次听说女孩也会折飞机,挺好!生2:我会折青蛙,然后和同学们一起玩。

师:你真是调皮、可爱。

生3:我会把它折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折出星星,然后许个愿望!师:呀,很有诗意!生:我会把这张纸剪成窗花。

师:看来咱们这一班同学还真会玩。

想知道张老师怎么玩这张纸吗?(想)那可就要认真瞧了。

师:先把这张纸对折,然后从折痕的地方,任意地撕下一块。

虽然任意,但是撕的很认真的。

想玩吗》(想)谁都有机会。

师:每个同学桌上都有一张白纸,不妨这样来玩一玩。

开始!学生撕纸(师:撕的时候可要认真了。

)师:撕完了吗?真别说,咱们苏州的小男孩,小女孩还真细致,撕的一个比一个认真,而且一个比一个小巧。

怎么小桥流水嘛。

行,怎么谁愿意把你的作品和大家展示一下?在黑板上展示学生的作品(三个学生的作品)师:同学们仔细瞧了,如果我们这些纸看作一个个图形的话?大家看一看这些图形大小怎么样?一样还是不一样?生:不一样师:形状?生:也不一样。

师:但是,你们有没有从中发现共同的地方呀?生1:他们的左右两边都相同。

师:有点感觉了吧,他们的左右两边都相同。

挺好,请坐!谁还想深入地说一说!生2:我认为它们轴对称图形师:你是怎么知道的这个词儿的?生2:我是从书上看到过。

师:好样的!我先把你写的词先写上去,好吗?板书课题:轴对称图形又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采取分层自学,分以下三个问题进行:( 1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2 )七分之四的分子将上 8 ,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父母应加上几?( 3 )如果分数的分母不变,分子变化或分子不变,分母变化所引起分数值大小变化情况怎样?要求后进对准问题( 1 )自学,体验“吃得了”,中优等生分别对照( 1 )( 2 )和( 1 )( 2 )( 3 )进行自学,使他们既要“吃得饱”,“更上一层楼”,又要促使他们形成勇于探索和发现的精神,并能体验到学习苦在其中也乐在其中。

自学后让每一类学习都来谈体会,充分表现一下自我价值,这样能让学生喜欢探索数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引起自觉的学习行为,为进一步发展学生元认知能力作好准备。

4、迎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会发现的技巧与方法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已知的事物,还要教会他们发现未知事物的技能和技巧,这样才能有利于他们以后的发展。

数学中的许多知识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往往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推理等活动就能得到公式、定理、规则等。

因此,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应在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善于变式,善于发现,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得活,学得好。

这是会学数学的表现。

当然,发现的技巧和方法很多,如:反证法、假设法、尝试错误法等。

这就要学生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学会方法,提高数学技巧和能力。

如有一题:任意调换五位数12345各数位上的数字的位置,所得的五位数中的质数的个数是:A、4 B、8 C、12 D、0。

对此题,可以这样考虑:先排除个位是2、4、5的情况,再考虑剩下的48种情况,那是多么的烦琐,如果从整体上把1、2、3、4、5五个数字考察一番,那么也就得出:1+2+3+4+5=15,不论怎样改变数字的位置,排出来的五位数一定是3的倍数,而不是质数,应选择D。

5、建立科学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数学是一门理性思维型学科。

理性精神是数学课程目标中重要的隐性目标之一,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主要是指培养学生求实、求真、求简、求新的精神。

理性精神的培养要建立在学生科学的认知结构基础之上。

数学认知结构是数学知识结构与学生个体心理结构相互作用的产物,它是数学学习的命脉。

教师要主动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认知结构,充分展示数学的理性光芒,彰显数学精神和数学文化,不断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层次,优化其个性品质。

6、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认知过程,使学生情感与知识共振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认知过程。

要改变认知活动中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教师要重视发挥学生情感因素,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设疑、解惑,使学生的情感与认知知识共振。

例如,在福建省第二届小学数学教学观摩中,福州市玉环小学郑菁老师上的《圆的周长》一课,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她在推导公式之前,先让学生思考求圆的周长的方法。

学生提出了滚动和绳测两种方法,郑老师就让学生分组分别用这两种方法测量出了几个圆的周长。

接着郑老师举两个实例说明滚动和绳测这两种方法的局限性,再引导学生发现了圆的周长与直径、半径有关,然后让学生做进一步的测量,教师验证,学生终于发现了规律。

这样经过多层次的实践,使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通过主动探索获取知识,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7、捕捉学生认知的火花儿童的数学认知是一个数学的“再发现”与“再创造”的过程,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索去发现对象的本质属性。

生成资源指不是教师预先设计好,却在教学中产生的新的教学资源。

在制定教案的时候,教师常常会从一些常规的角度去思考,去设计(有时也比较主观),但与现实的教学情境还有很大的距离,因为他们的思考中有许多的东西是成人所无法想象出的东西,也是教师所无法预设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