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统体育锻炼与现代体育锻炼的异同2011.09.27

传统体育锻炼与现代体育锻炼的异同2011.09.27

传统体育锻炼与现代体育锻炼的异同体育锻炼是指人们根据需要自我选择,运用各种体育手段,并结合自然力和卫生措施,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调节精神,丰富文化生活和支配余暇时间为目的的体育活动。

体育锻炼的好处生理上1、体育锻炼有利于人体骨骼、肌肉的生长,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机能状况,有利于人体的生长发育,提高抗病能力,增强有机体的适应能力。

2. 减低儿童在成年后患上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机会. 3、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的最积极、有效的手段之一。

4、可以减少你过早进入衰老期的危险。

5、体育锻炼能改善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提高神经系统对人体活动时错综复杂变化的判断能力,并及时做出协调、准确、迅速的反应;使人体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保持肌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心理上1、体育锻炼具有调节人体紧张情绪的作用,能改善生理和心理状态,恢复体力和精力;2、体育锻炼能增进身体健康,使疲劳的身体得到积极的休息,使人精力充沛地投入学习、工作;3、舒展身心,有助安眠及消除读书带来的压力4、体育锻炼可以陶冶情操,保持健康的心态,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自信心和价值观,使个性在融洽的氛围中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5、体育锻炼中的集体项目与竞赛活动可以培养人的团结、协作及集体主义精神。

少年是人一生中身心发育趋向成熟的重要转折时期,这时你会惊异的发现,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出现许多前所未有的变化,并明显的感到,我长大了。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要在体育运动中茁壮成长、在运动中保持健美。

1.弱竞技性中国古代体育是经过不同时期的流传溶汇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它除了华夏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外,还包括了在历史长河中由许多外来民族传入并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展的体育活动。

它的发展令世人瞩目,在世界体育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用现代竞技运动的标准来衡量我国古代体育,却发现它与现代体育的竞技性相差甚大。

现代国际竞技运动的标准和概念是指充分发挥人的各种潜在能力(加上物质、设备等能力),通过公平竞赛,争取达到优秀运动成绩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

而我国的古代体育却是一种少数人娱乐与不公平竞争同时受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环境影响和限制的竞技体育。

如众所周知的射礼,周王的“先走马”,齐王与大司马田忌的马赛车等,都是以不公平形式进行的体育竞赛。

同时,中国古代体育竞技不是以更快、更高、更强为目标,而是在道德伦理的限制下,既有竞争,又有礼让,既富有观赏性,而又有高尚的精神气质。

第三,统治阶级从自身利益出发,一方面将竞技性强的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军事训练中,另一方面将某些具有健身强体的能全面培养、锻炼人的意志、耐力、速度及灵活性的竞技项目,当作一种实用手段引进练兵习武的活动中。

这种做法必然降低这些项目的竞技性。

以上现象都与现代体育竞技运动的要求大相径庭,制约了中国古代体育竞技性的发展。

综观2000多年的中国体育,中国古代始终未出现过像古希腊奥运会那样的多项目综合性的大型竞技运动会,宋元时期规模较大的摔跤,但都持续时间不长,即便曾经有过汉武帝、隋炀帝时的全国性角抵大会,也缺乏一整套的比赛制度和规定。

因此,从现代体育竞技运动的标准和概念出发,中国古代体育难以与古希腊的奥运会相提并论,具有弱竞技性。

2.多样性中国古代体育运动项目丰富多彩,先秦时期常见的体育项目已达十几种。

据文献记载,当时已有围棋、射箭、投壶、角力及登山等运动。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因连年战争而尚武之风大兴,人们热衷于骑射、田猎等运动;南方相对处于较安定状态而尚文之风兴盛,所以,人们喜爱围棋、投壶、登山等运动,这个时期,由于道教的传播,导引术被作为养生之术大加推广。

到了唐代,由于政治、经济及文化的高度发达,体育运动也蓬勃发展起来,运动项目达到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数量,有拔河、田猎、马球、围棋、剑术、登山、习射、角抵、赛跑、武术、郊游、秋千、导引、投壶、蹴鞠、竞渡、水嬉、技巧、举重、风筝等。

如此众多的体育运动项目反映了唐代当时人民的风貌和国家的强盛壮大,这不仅与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达有关,而且也与唐代实行对外开放、进行大规模的民族交融有直接关系。

唐代之后,宋、辽、金、元时期,尽管有些项目如相朴、蹴鞠、围棋、武术等广为流传,但总数未超过唐代水平,但在体育运动的规则、技巧等方面较唐代完善。

明清时期,武术已在武艺的基础上脱颖而出,围棋风行,象棋普及,导引术得到发展,田猎之风在明代一度低落,清代由于皇帝喜好打猎,田猎之风再度盛行,还有摔跤、冰嬉等运动项目也空前活跃。

但是球类运动却断断续续、时起时落,终究未能恢复昔日的声势。

3.哲学性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它总是为各门具体学科提供认识论的指导。

由于受中国传统哲学在宇宙本体论、运动静止关系、整体思维模式方面的影响,中国古代体育无论在体育内容、运动方式还是发展方向上都体现出哲学的思想。

(1)我国古代一些哲学家认为宇宙的本原是“气”构成的“,气”是万物的始基。

表现在对体育的影响上,人们自然而然地选择一些以“气”为核心,围绕着“气”展开的各种运动项目,诸如武术、导引、行气。

这些是具有典型东方特色的体育内容。

特别是中国的武术,视“气”为武术的原力与根本,是武术生命的精微所在。

所以,在我国古代的体育内容中,除肢体活动外“,气”也是一种在人体内看不见的活动形式。

(2)中国古代哲学的动静观建立在辩证法基础上,认为二者互为因果,互相包含,互相转化,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表现锻炼方式上,则是主张保养与活动相结合,以养为主,反对大运动量的训练,讲究平和,强调以“不动制动”,“视动犹静”,追求精巧的技艺,而不是一种极限的运动成绩的创造。

中国古代哲学的动静观在太极拳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中国太极拳,一招一式,一开一合,刚柔相济,虚实相间,内静外动,外动内静,不紧不慢,不急不躁,环环相扣,一气呵成。

这种动静观,使人的审美落脚点在动静之间,神与形俱,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

它集人格、修养、心智功夫于一体,更多地指向精神美,是一种综合的美,连贯的美,而绝非一招一式的美,人体某个部位的美。

(3)中国古代主要的哲学问题是围绕着“天人”关系展开的,形成的哲学整体思维模式就“天人合一”,思维模式上的合一,给中国传统哲学带来一系列“合一”,如“形神合一”、“内外合一”、“身心合一”、“知行合一”,可以说“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一大特色。

这种合一是一种原始的、直观的、混沌的合一,在处理双方关系时,只注重合而不注重分。

可以说,中国的传统哲学是一种保身、实用主义的哲学。

表现在对体育的影响上,人们讲究运动的节制性,反对过急过猛的训练,提倡内心的清静,反对争强。

所以,中国古代体育在发展方向上注重养生和娱乐类的项目。

4.娱乐性古代体育活动自其产生起就具有极强的功利性,其基本的出发点是满足人类生存需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古代体育活动的娱乐性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尤其是春秋以来,某些体育活动项目逐渐冲破“礼仪”的束缚,出现了娱乐化的趋势,许多富有技巧表演性、游戏性、趣味性和艺术观赏性的项目大量出现,这一发展势头在秦汉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如蹴鞠,就有表演性和竞赛性两种形式,其中表演性的蹴鞠,是在鼓乐伴奏下进行踢控球技巧的表演,这在汉画像石等文物资料中已有记载,其娱乐特征得到了充分体现。

再如武艺中的诸多器械演练,像剑术、刀术等,亦多是以舞的形式表现,所谓“剑舞”、“刀舞”等,即是指此而言。

唐宋以后,渐趋成熟的古代武术则显示出造型美、体态美、节奏美、和谐美、意境美等,更充分展现了其表演性的独特魅力。

还有节令民俗中的某些休闲体育活动,则是古代民族节日中不可缺少的主要内容,如重阳节的登高游兴、五月端午的龙舟竞赛、清明节前后的荡秋千、正月十五的拔河等。

这些活动无论从内容还是活动方式上讲,可以说是古代体育之游戏性和趣味性的具体体现。

也就是说,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古代体育无不闪耀着娱乐的光芒。

一些体育活动与民间传统节日习俗的融合以及文人、妇女体育的兴盛,使体育运动呈现出大众化的趋势。

我国古代体育运动为何如此广泛?除了人类健康需要、竞争意识等原因外,主要还有三点:1.古人对社会交往与体育运动关系的认识人类在社会生活中从事共同活动而结成各种必要的、复杂的社会关系。

人际关系即是社会系的一种,它是人与人之向心理上的直接联系,是人们社会交往的基础,人们希望通过相互交往以增进思想情感的交融和协调彼此的行为。

因此,一些为社会成员所普遍喜闻乐见的手段或载体就成为人们之间交往的活动或媒体、体育所固有的亲和功能和娱乐功能,恰恰又使它能够成为密切和协调人际关系的一种有效手段和载体。

古代体育运动的大多数项目都是以群体活动的形式进行的,如拔河、击球、郊游、登山等,有的项目还可以吸引众多观众参与进去,增加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机会,即使是只有二人参加的围棋比赛,也因为过程的精彩而吸引众人观战、参与。

另外,在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往中也常以体育比赛作为增进感情的手段,据《资治通鉴》卷209《中宗纪》,唐中宗景龙四年(710)金城公主下嫁吐蕃王,吐蕃专使来迎亲,在宫中举行击球比赛,在比赛中,先是皇家队输球。

中宗命临淄王李隆基、嗣貌王李琶和两位附马上场,力敌吐蕃十人,双方球技均很高超。

通过比赛增进了双方的交流。

2.古人对军事训练与体育运动关系的认识古代战争频繁,所以,为军事战备的需要,人们十分注重体育锻炼,增强强身健体意识。

军人特殊素质的培养,平常主要依赖于不断地军事训练,体育所具有的练武强体功能,足以使它成为军事训练的一种有效的段。

打仗时不仅将士要晓勇善战,而且有时连皇帝,将相也要参与战斗,因此,体育运动能够在皇帝与将士中得到普及。

古代皇帝大部分善骑射、剑术,就是很好的例证,这与他们平时的体育锻炼是分不开的。

唐代军队中曾将角抵(摔跤)列为军事训的的项目之一,据范掳《云溪友毋记载,李绅做宣武军节度使时,就有战士“悉能跋撅(拔河)、角抵之戏。

”3.节日风俗与体育运动相融合古代人的节日风气很浓,在节日当中又要举行许多大规模的活动,所以,人们逐渐地将许多体育运动项目正式纳人节日活动之中,有的体育活动还具有深刻的含义,例如,五月五日的龙舟竞渡,就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而进行的。

梁宗嚓的《荆楚岁时记》中描写道:“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泊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揖以拯之炯舟,取其轻利,谓之飞鸟。

”古人参与节日体育活动,一来为节日增添欢快的气氛,娱乐的手段和社交的媒介;二来也含有祈求丰年之意(传说拔河的起源就与收成有关),这与中国是个农业国家息息相关。

节日当中通常举行拔河、效游、荡秋千、竞渡、登山等运动,使社会各阶层人士都参加到体育运动之中,梁宗凛《荆楚岁时记》载;“立春之日,……为施钩之戏,以继作蔑缆相,绵亘数里,鸣鼓牵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