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开国大典》教案剖析

《开国大典》教案剖析

2、从“面”入手:同学们都参加过大扫除吧?回忆一下,大扫除的现场给你什么感觉?用一个词形容一下:热火朝天
3、突出“点”:怎么把大扫除这一场面写清楚具体,谁来告诉大家?大扫除现象的热火朝天是通过谁传递给我们的?(劳动中的同学们)这样看来,要想把这一场面写好,我们就得从他们身上入手,紧扣任务的细节展开。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课前说话
一、扣关键词,引出“大典”
二、理解课题,深化“大典”
三、初读课文,扫清生字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理解文章脉络
四、学习第一部分,品读感受会场的气氛。
五、小结
课件依次出示:“1949年10月1日”,“北京”,“开国大典”等内容,引导生用这三个内容说一句话,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进入新课。看老师板书课题,并点明:“典”是本课的生字,请伸手和老师一起书写,并留意笔顺。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换部首、区别形近字等多种方法认识“擎、钮、瞻、聂、党”5个生字,会写“典、副、委、协、宾、奏、党”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委员、协商、外宾、诞生、电钮、瞻仰、飘拂、汇集、庄严、宣告、欢呼”等词语。重点指导书写“典、奏、协”。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默读有利于学生思考,学生默读后会有自己的感受,抓重点词句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典礼、委员、协商、外宾、诞生、电钮、瞻仰、飘拂、汇集、庄严、宣告、欢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学习“典礼”场面,相机指导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4、抓住描写毛泽东主席动作和人民群众反应的句子,说出毛泽东的伟人风采和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紧扣课题中“大典”二字,将典礼的盛大。让学生体会这一典礼意义的重大。
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识字的能力,所以我安排了学生自学环节,通过检查了解学生的自学效果。
理解生字词,扫除阅读障碍,能更好的体会课文的意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快速浏览课文更好地掌握重点知识。
在前面的环节教学中,学生已经对课文有了一个粗略的把握,在此基础上,通过再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课文的思路,为接下来的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重点
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学习“典礼”场面,相机指导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抓住描写毛泽东主席动作和人民群众反应的句子,说出毛泽东的伟人风采和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课前说话
一、直接导入课题,复习巩固,指导书写
二、研读“典礼”部分
三、自学后两个场面
3、通过自由读课文、读说出课文主要内容。
4、学习大会之前,群众入场,会场布置部分,抓住群众的反应,说出参加典礼的人们那种激动、兴奋的心情。
教学重点
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主要内容,知道课文的记叙顺序。抓住群众的反应,感受参加典礼的人们那种激动、兴奋的心情。
教学目标
1、通过换部首、区别形近字等多种方法认识“擎、钮、瞻、聂、党”5个生字,会写“典、副、委、协、宾、泽、奏、诞、钮、瞻、拂、骑、嗓、党”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委员、协商、外宾、诞生、电钮、瞻仰、飘拂、汇集、庄严、宣告、欢呼”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B、抓住“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体会当时壮观的场面。
(3)“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什么?(毛泽东主席的宣告)出示,指名读
A、回顾历史,出示四幅画面
B、引导朗读这句话。
C、联系这句话说说人民为什么如此激动?“在今天”指的是什么?自豪地读。
(4)品读第八自然段。
A、抓住“瞻仰”和两个“一齐”
本组课文以“走近毛泽东”为人文主题,以“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为语言训练目标,以引导学生通过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体会毛泽东的领袖风采和凡人情怀为教学重点,安排了《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四篇课文。在本组的其他三篇课文中,我们感受到通过人物描写刻画的伟人和凡人毛泽东,本课则主要通过场面描写刻画了毛泽东的领袖风采,这为本组语文园地的习作训练作了一定铺垫。
1、默读“典礼”部分,边读边感受会场的气氛,想
一想哪一个场面深深地打动了你,哪些词语深深地打动了你。小组内交流。
2、学生交流。
(1)品读第五自然段。
抓住“排山倒海、一齐”引导朗读。
(2)品读第七自然段。
A、抓住“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引导朗读)
3、汇报交流自学成果。
(1)出示生词
(2)认清字形。
找出相同结构的生字。
上下结构:典、委、宾、奏、党
左右结构:副、协、诞、钮、瞻、拂、骑、嗓
介绍识字方法
(3)指导书写“典、奏、协”三个字。
先让学生观察容易出错的地方,再教师范写,组词,学生练习。
4、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开国大典的,哪一部分是全文的重点部分。
开国大典距今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了,对小学生来说,从语言文字去感知当时庄严、热烈的气氛,体会人民激动,兴奋的心情与对新中国、毛主席的热爱之情是有相当的难度。为此,需要搜集中国人民遭受压迫、奴役的文字材料和图片资料,教学时可利用资料创设情境、引导想象、体会心情、激发感情,再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反复研读,以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内容
26开国大典
课标分析
课标总目标
第三学段目标
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书写也有了一定的速度,所以我在安排教学时,就放手让学生自学生字和对简单的生字自己书写。重点指导容易出错的生字。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教材简析
《开国大典》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组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作者以“会场布置→大会盛况(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阅兵仪式→群众游行”为写作思路,以大会盛况(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为写作重点,通过几个场面的描写,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对领袖毛泽东的无比热爱之情。
必做题
1、书写本课生字
2、抄写、背诵第七自然段
选做题
小练笔:描写劳动这一场面。
开国大典的一个个场面仿佛历历在目,这些场面深深地打动着我们的心。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开天辟地的历史时刻1949年10月1日。(出示影片)
26开国大典
会前——典礼——阅兵——游行
复习巩固,抓住两个容易出错的生字指导。培养学生写字习惯。
看影片,进一步深化主题,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从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继承革命传统
26开国大典
额尔古纳市第三小学
教师:邱琰
总目标:1条3条6条第二三句7条第一句8条第一句
学段目标:(一)1条第一句
(二)1条4条5条7条第一句
额尔古纳市第三小学
教师:邱琰
1、“典”在这儿怎么理解?“典”字前有个“大”字,这是个怎么样的典礼?
2、引导带着这份理解读课题。
1、出示学习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熟悉的字多拼读几遍。
(2)借助字典掌握生字的字形,注意字的书写。
(3)标出自然段序号,把不理解的句子画出来,与大家讨论。
2、学生按要求自主学习。
整个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运用看(看图片)、读(多种形式读)、划(抓关键词语)、想(想想画面)等学习方法,力求突出本课教学重点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之中突破本课难点。
学会学习方法,学以致用。
学以致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身边的生活学习场景入手,用学到的场面描写方法进行练笔,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
3、通过自由读课文、读说出课文主要内容,通过品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能用语言表达出对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4、通过第自然段抓住重点词句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场面描写,了解场面描写的特点来表达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抓住首都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借助课外资料,使学生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B、朗读
C、理解“升”和“站”的关系。
(5)品读第九、十自然段。
抓住毛主席的动作和群众反应的句子。
(6)小结:
归纳学法。(抓住毛主席动作和群众反应的句子)
1、快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毛主席的动作和群众反应的句子,在旁边做批注。
2、交流学习后的体会。
1、归纳写法:“开国大典”是按照“会前——典礼——阅兵——游行”这几个场面来写的。我们重点学习的典礼部分就是其中的一个场面。作者在写这个场面时又写了几个小场面。围绕着这些小场面作者主要写了谁?这些对人物细节的描写就是场面描写中的“点”,要想写好一个场面,就必须做到“点面结合”。
1、导语:要想真正感受开国大典的气氛,就必须走进这一个个场面之中,让我们先走进“大会前的会场”。
2、默读课文的第一部分(1—4自然段),把最能让你感受会场气氛的语句用横线画下来,做好批注。然后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3、学生汇报
(1)阅读参加大典人员的语句。
(2)会场布置的语句。
通过对人员和会场布置的语句,体会开国大典的盛大和隆重。
学情分析
《开国大典》这篇文章篇幅较长,要在课内将这么多容量的信息一下子或者说面面俱到地加以逐一讲解的话,恐怕是无法完成的。因此,我认为可以从课文的重难点入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长文短教。课堂中再有机地拓展到课外内容,从各方面了解祖国成立的相关资料,了解旧中国屈辱的历史,再一次体会当时举国上下,人们当家做主的那种自豪的感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