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实录周婷婷湖北省宜昌市东山中学【教学目标】1、继续采用默读的方法||,通过勾画、批注感受种树带来的变化||,探寻变化的原因||。
2、借助关键语句||,感受牧羊人对生命的渴盼与热爱||,对幸福与希望的追寻||,明白幸福的真谛||。
【教学重难点】牧羊人种下的是树||,更种下着希望与幸福||,收获着希望与幸福||。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种树之题一个静谧的深夜||,一本享誉世界的绘本||,一个简单的故事||,一幅幅行云般的画面一句句质朴如诗般的语言||,瞬间震颤着我的心灵||,让我不禁鼻头一酸||,泪光涟涟⋯⋯这就是《植树的牧羊人》||,被誉为童话版的《圣经》||。
今天我愿借着这个课堂||,与大家分享这个故事||,分享我的感动||。
让我们翻开课文||。
二、默读勾画||,知晓种树之事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默读的方法||,新教材对我们七年级学生的默读速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400字/分钟||。
这篇文章共2800 多字||,完成默读大概需要7 分钟左右||。
今天请同学们继续采用这一方法默读课文||,但要求默读的同时要勾画关键||,大家可参看老师课件提示的信息勾画||,试着概括课文内容||,看看我们是否也能读得又快又好呢?读完的同学记得举手示意老师||,下面开始计时||。
师:同学们读得很快||,不知大家勾画得准确吗?有哪位同学想最先检测一下? 课件展示:课文讲述了一个(主要人物)||,为了(事件的起因)用年时间||,在(地点)(事件的经过)||,最终(事件的结局)的故事||。
生一:课文讲述了一个牧羊人||,为了让荒地重获生命||,用32 年时间||,在普罗旺斯地区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地点)||,一直种树(事件)||,最终让荒地变成沃土(结果)的故事||。
师:你填得很快||,看来对课文内容已基本了解||。
但好像有一个空||,我觉得不太准确||,有没有同学和老师的想法一致?生二:我觉得时间不是32 年||,应是35年||。
从1913年到1945 年的确是32 年时间||,可1913年时||,牧羊人已种树三年了||。
从第11段“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
”可以看出来||。
师:不断章取义||,善于从细节处比较! 你读书很细致!师:全班同学||,让我们一起将这段文字齐读一遍||,知晓牧羊人35 年前植树的故事||。
生成展示:课文讲述了一个牧羊人||,为了让荒地重获生命||,用35 年时间||,在普罗旺斯地区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地点)||,一直种树||,最终让荒地变成沃土(结果)的故事||。
三、走进文本||,发现种树之变师:种树前||,这里荒芜一片||,种树后||,这里生机勃勃||,土地发生着变化||。
可发生变化的只有土地吗?还有什么也悄然发生着变化?下面请同学们默默跳读课文||,勾画关键语段||,找到你们所发现的变化||,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研讨||。
大家讨论的时候注意以下两点:1、先讨论什么发生了变化?再结合文中勾画的具体语段有感情地朗读并分析||。
2、请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学生小组合作||,展开研讨||。
师:大家讨论得如何?哪个小组先来说一说||,读一读||,展示本组的研讨成果||。
小组一:我们小组认为这里的空气、水、植被等发生着变化||。
课文第 2 段说“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 ||。
这里还交代“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第 3 段说“继续向前走五个小时||,我还是没有找到水||,连一点儿希望都没有||。
到处是干旱的土地和杂草||。
”最后19 段说“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
”第20 段“树林留住了雨水和泉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 ||,“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
”从这些语句我们都可以看到这里的空气更清新、植被更茂密、水也源源不断啦||。
师:你们分析得很有道理||。
小组成员还有补充吗? 小组一:从第16段就可以看出这片土地的植被茂盛了||,后面第20 段||,人们纷纷从地价昂贵的城市来到这里生活||,可见这里的环境一定很怡人||。
师:好个怡人的生活环境||,看来环境的确发生着变化||。
环境的变化即土地的变化||。
小组二:我们小组发现||,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变化||。
35 年前||,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抛弃了自己的家园||,选择了离开||。
35 年后这里有了“干净的农舍||,人们生活的幸福、舒适||。
”很多人“从地价昂贵的城市搬来这里安家” ||。
看来人们的生活由痛苦走向了幸福||。
师:35 年前||,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课文讲述地并不多||,让我们齐读以下文字||,走进那段日子||。
课件展示:村子里||,住的大多是伐木工和烧炭工||,日子过得很艰苦||,一年到头||,气候都很恶劣||。
人们却只顾自己||,从不关心别人||。
这里的人们只有一个念头——逃离这个鬼地方||。
人们建起了干净的农舍||,从地价昂贵的城市搬到这里安家的人带来了青春和活力||,还有探索新生活的勇气||。
我碰到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住在这里的老一辈人过上了舒适的新生活||。
村子里一万多口人幸福地生活着||。
师:没错||,种树让荒地变成了沃土||,人们摆脱痛苦走向幸福||。
可走出痛苦的只是村子里的人们吗?生:还有牧羊人||。
35 年前牧羊人的妻儿都去世了||,“他选择一个人生活||,与羊群和狗作伴” ||。
“选择一个人生活” ||,可见牧羊人当时的内心是多么地痛苦||。
课件展示:失去独子||,丧失妻子||,家破人亡||,牧羊人选择来到荒地||,一个人生活||。
他说:“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那就种树吧|| 他的内心该是多么的⋯⋯(课件展示)师:范读“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那就种树吧||。
”那一刻||,他的内心该是多么的⋯⋯生:痛苦||。
生:焦灼||。
生:绝望||。
生:凄楚||。
生:无奈||。
师:35年前||,牧羊人的内心是如此痛苦不堪||,35 年的种树过程难道他就一直痛苦着?他的心境有没有什么变化?哪个小组还有发现?小组一:我们发现种树让牧羊人变得平静了||。
从课文第7 段“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
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
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
这就是我们所有的交流”里“这就是我们所有的交流||。
”可以看出||,牧羊人和我之间的语言交流并不多||,他完全沉浸在自己挑橡子的过程中||。
那一刻的他||,内心平静!师:谁来评价一下他们组的发言?生:我觉得他们分析得很有道理||,可他们的朗读并没有让我们感受到牧羊人内心的谈定、平静||。
师:该如何读?你能给些建议吗?生:既然要表现内心的平静||,这里的文字就不适合齐读||,让一位善于朗读的同学读一读是不是效果更好||。
师:看来你对朗读很有感觉!还有别的建议吗?生:没有了||。
师:我在你所提的建议上||,再给一些建议||,如这段文字我们在朗读时||,运用前面所学重读和停连的方式||,看看能否读出牧羊人内心的平静呢?(教师课件展示||,需要重读和停连的地方)课件展示:他﹀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
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
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
过了一会儿||,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
就你试试好吗?生:尝试调整朗读||。
(班级掌声响起)小组二:我们也有相同的看法||。
你看“过了一会儿||,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
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
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
”一遍一遍细致挑选||,没有平静的内心||,如何能做到?小组三:其实||,牧羊人内心的平静还可以从第 5 段看出||。
“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地把一座破旧的房子修整成现在的样子||。
房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
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
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
他的衣服和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
这些文字||,均可见牧羊人做事生活的严谨、认真、一丝不苟||,而这也折射着他内心的平和||。
可见||,牧羊人已走出了当时失去亲人的痛苦||。
并且||,第11 段明确地说“她选择一个人生活||,与羊群和狗作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地流走||。
”师:是什么带来了牧羊人这一心境的变化?生:35 年执着种树||。
师:牧羊人的心境还产生了怎样的变化? 小组三:我们觉得牧羊人内心由一开始的绝望、痛苦变得充满希望与温暖||。
第10 段“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
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 ||。
你看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从“轻轻地”三个字中足见牧羊人对橡子的珍视||。
种橡子的那一刻||,他的内心充满了对橡子蓬勃生长的无限希望||。
师:说得可真好||,有希望的内心便是温暖的||。
小组四:我们也同意他们的看法||,我们总感觉在牧羊人眼里||,此时的橡子更像是一个个孩子||,他是在用自己的后半生在这片荒芜之地精心呵护、种下了一个个生命||。
看完这里的文字||,我们才真正理解了牧羊人为何会如此细致、不厌其烦地挑选种子||。
他对生命该是多么地珍视!师:太妙了!你们能引领着我们再“轻轻地”放下那一颗颗橡子吗?(这组学生引领全班齐读读这句话||,并通过肢体动作感受||。
)师:这哪里是“轻轻”的放?“轻”的背后||,该是对亲人多么深沉的追思! 对生命多么热切的期待呀!师:至此||,老师还想问一句||,是什么带来了牧羊人的变化?让他走出绝望痛苦||,内心盈满希望温暖||。
还只是35年的种树吗?生:是他内心一直充满的对生命的渴望||。
师:故事中||,有明确的语句去佐证你的观点吗?生:第1段“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
”可见||,牧羊人内心对生命该是多么渴盼||。
师:对生命渴盼||,才会有对幸福与希望的追寻||。
至此||,你们在牧羊人35 年执着种树的经历中||,看见了希望与幸福吗?小组五:第16 段“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
他是对的||。
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白桦树由颗颗种子||,发芽茁壮||,那一刻他的内心该是多么幸福||,充满成就感||。
师:我有一个问题:若将这里的比喻“像笔直站立的少年”换成“站岗的士兵” ||,你们觉得好吗?小组五:不好||,像“笔直站立的少年”更能对应白桦树“鲜嫩”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