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纪念白求恩》一、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字润之,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代表作品有:《沁园春·长沙》《清平乐·蒋桂战争》《采桑子·重阳》《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沁园春·雪》《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水调歌头·游泳》《卜算子·咏梅》等。
二、故事背景白求恩(1889-1939),国际主义战士。
加拿大共产党员,胸外科医师。
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支援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率领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来到中国,于1938年春上到达延安,不久转赴晋察冀边区工作。
他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以精湛的医疗技术,为中国的抗日军民服务,并培养了大批医务干部,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后因抢救伤员感染中毒,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唐县逝世。
白求恩逝世一个多月后的12月21日,毛泽东同志写下了《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
三、理解词义派遣:以赋予或给予正式证件或授权的证明文件的方式委派。
殉职:为公务而牺牲生命。
动机:促使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念头。
狭隘:心胸、气量、见识等不宽广。
极端:事物发展所达顶点。
热忱:热情。
冷清:冷落寂寞;冷静而凄凉。
纯粹:不掺杂其它成分的;无掺合物的;不含添加、替代或异质物质的。
佩服:对某人或某事发自内心的敬仰和崇拜。
高明:见解独到不同凡人,或技艺高超。
鄙薄:鄙视菲薄,轻视。
出路:能够向前发展的途径;摆脱逆境的门路,前途。
拈轻怕重:指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松的,害怕繁重的。
漠不关心:态度冷淡,毫不关心。
麻木不仁:本义是肢体麻木,没有感觉。
比喻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
这里指缺乏热情,对集体和人民的利益不关心。
精益求精:好了还求更好。
见异思迁:看到别的事物就想改变原来的主意。
这指不安心工作,事业心不强。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第①段):简述白求恩来中国的经历,赞扬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
第二部分(第②段):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第三部分(第③段):赞扬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第四部分(第④段):表达对白求恩的悼念之情,再次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五、问题归纳1.文章开头从介绍白求恩的生平事迹有什么作用?首先,这篇议论文是为纪念白求恩而写,当时白求恩同志在晋察冀敌后根据地和游击区工作,很多人还不知道他,所以有必要先作介绍;其次,用高度概括的语言交代白求恩来华帮助中国抗日的经过,可以使下文的议论有坚实的依据,增强说理的效果;再次,由简介主要事迹引发下文的议论,符合先感性后理性的认识规律,使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
2. 第二段中两个“极端”有什么好处?两个“极端”强调了白求恩对工作的负责和对同志对人民的热忱达到了极点,加深了人们对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神的认识,表明了作者对这种精神的高度赞扬。
3.第二段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对比论证,将白求恩同志与“不少的人”相比较。
这样一比较,一正一反,褒贬分明,批评中肯。
通过对比,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显得更加突出,强调了学习白求恩的现实意义和迫切性。
4.句中“每一个”“一定”这两个词有何表达效果?这两个限制词用得十分精当。
“每一个”在句中概括“共产党”的全体,表示无一例外;“一定”跟“要”连用,表示决心,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这两个词语气极为坚定,强调了向白求恩同志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5.“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
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
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
”句中的“只”“仅”两个字,有什么作用?这两个词表达了作者无限的惋惜和悲痛之情。
6.文章结尾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从人格、品质、修养、志趣、人生意义五个方面强调向白求恩学习的意义。
运用排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使赞颂的感情显得热情洋溢,同时也避免句子过于冗长,以此结尾,更加有力。
六、课文主题文章概述了白求恩同志来华帮助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经历,表达了对白求恩同志的深切悼念,高度赞扬了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并号召全党向白求恩同志学习。
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一、作者简介让·乔诺(1895-1970),法国作家、电影编剧。
其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
二、故事背景本文原名《植树的男人》,是让·乔诺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
编辑收到这个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
第二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
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
三、理解词义1.慷慨:大方;不吝惜。
2.琢磨:思索;考虑。
3.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4. 造就:①培养使有成就;②造诣;成就(多指青年人的)。
5.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6.沉默寡言:形容性情沉静,不声不响,很少说话。
7.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连绵不绝。
8.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
9.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
形容钻研的精神。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第①段):运用议论,对牧羊人这一形象进行高度概括,提挈全篇。
第二部分(第②一⑳段):记叙和描写了牧羊人通过植树,使废墟变绿洲的伟大壮举。
第三部分(第㉑段):通过议论,揭示主题,表达对老人的赞美之情。
五、问题归纳1.课文第一段运用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议论。
在文章开头做精要的议论,用“慷慨无私,不图回报”“难得的好人”对下文出现的“牧羊人”这一人物形象进行高度的概括,起到了开宗明义、提挈全篇的作用。
2.“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比喻修辞表达效果分析法。
比喻。
把“狂风呼啸”比作“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阿尔卑斯山地狂风肆虐、荒凉的特点。
3.作者为何对所观察到的阿尔卑斯山地的景物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这里细致的景物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突出地展示了故事发生的环境最初的特征——荒凉,为下文故事的展开铺设大的背景环境。
4.课文第5段侧重于哪一方面的描写? 有何作用?本段侧重于对牧羊人居住环境的描写。
这与他周围荒凉、破败的大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牧羊人居住环境充满生活气息的特点,展示了牧羊人的人物性格。
5.第⑩段的“他停下……盖上泥土。
”运用什么描写方法? 有何作用?动作描写。
通过“停”“戳”“放”“盖”等动词,生动形象地体现了牧羊人种橡子的娴熟动作和认真的特点。
副词“轻轻”,写出了牧羊人的小心翼翼,仿佛在关照一个婴儿,写出牧羊人的专注和认真。
6.在11段中插叙有关牧羊人三年来的生活及家庭情况有何作用?此处插叙牧羊人三年来的生活及家庭情况, 丰富了文章内容,便于全面了解牧羊人的生活及家庭背景,体现其生活的孤独和艰辛,展现其顽强的毅力和伟大的壮举。
7.如何理解“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本题运用句子深层含义分析法。
这句话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给人类带来毁灭、灾害的战争的厌恶;另一方面表达了对牧羊人通过植树,给人们带来绿色、生气这一做法的赞美。
8.第15段的“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中,“毁灭”和“创造”各指什么?“毁灭”是指人类对这片土地的破坏;“创造”是指牧羊人在这片废墟上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植树的行为。
9.“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植树的老人。
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句中的“几乎”“从没”“只有”三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几乎”说明看望次数之多,充分表现了“我”对“这位植树的老人”的敬佩之情;“从没”充分体现了老人的坚强毅力和无私奉献精神;“只有”强调困难之大,间接赞美了老人的伟大壮举。
10.最后一段的议论具有怎样的作用?此题可用记叙中议论作用分析法。
文章结尾处的精要的议论,起到了照应开头、总结全文、揭示主题的作用,表达了对老人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六、课文主题本文讲述了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凭一己之力和数十年的坚持,种植大片树林,把废墟变成绿洲的故事,抒发了对牧羊人这一壮举的崇敬和赞美之情,同时表达了希望人们积极行动起来,保护环境,共建绿色地球的美好愿望。
七、课外知识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是拥有完整布局、发展及主题的文学作品。
小说的三要素是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
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按篇幅长短可以分为微型小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
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一、作者简介莫顿·亨特(Morton Hunt),美国作家(1927~1983),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
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
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专业的心理学家。
他的代表作有:《痛击》、《心理学的故事》、《走一步,再走一步》(原名《悬崖上的第一课》)等等。
二、故事背景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
作为上尉飞行员的莫顿·亨特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
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第二天,莫顿·亨特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
升到 8000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做的,就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并不难做到,只要努力。
就这样,莫顿·亨特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
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
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
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
一步又一步,终会达到自己的目的地。
三、理解词义1.参差不齐: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
2.滑稽:形容语言、动作等幽默诙谐,引人发笑。
3.哄堂大笑:形容众人一起大笑的样子。
4.恍惚: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5.变化莫测:变化多端,难以揣测。
6.抽噎:一吸一顿地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