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未来发展趋势

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未来发展趋势

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未来发展趋势对于一个身在北方的学校,天气往往是阻碍体育课教程的客观条件,而学校一些外在的体育器材也是阻碍体育课的发展,例如:在北方学校很少有学校有体育综合馆,而一些偏远的学校就更不会有馆了。

针对于我们学校现有的体育器材条件,浅谈一下体育课程的开展情况。

我们学校的体育教学是这样安排的,高一学年必修,高二、高三学年选修,至于各学年上课的内容,由各学年的备课组长定。

我们学年教学开展情况,高一,田径、武术、毽球、冰上。

高二,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篮球、冰上。

高三、网球、排球、足球、篮球。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便是冰上教学,2011年根据黑龙江省省委书记提出的发展黑龙江省冰上体育特色教学,一经提出黑龙江省各个市积极响应,为此我们学校也开展了冰上体育教学,这对于北方学校冬天上课难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冰上教学,从单脚支撑到弯道滑行共学习了两个学期,大部分学生的掌握情况还是很理想的,学生在学习时都能够虚心请教,积极练习。

冬天教学课程是根据天气情况和外在因素而开展的,东北是典型的冬天长、夏天短,所以开展起来是很方便的,对体育教学还是提供了一门新的教授课程。

但是,对于春秋和夏天来说,体育课是进行选修体育项目的,但是也会存在一切弊端,学校只有一个篮球馆,选修羽毛球与乒乓球的同学是在馆里学习的,但是场地有限制,这样对体育老师的教学能力就有了很大的难度,既要把课上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又要保证课上的教学质量与课堂的纪律。

这样就要求教师要进行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在新课学习前,教师要为学生出示精心编制的预习提纲,让学生根据预习提纲进行自学课本。

预习提纲是学生预习的“指向针”。

把学生在本节课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解题规律都编成各种各样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对每一个问题的思考、探究去学习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

对预习的内容要能及时反馈,教师再根据学生预习中暴露出的学情再进行有的放矢的二次备课,不断生成新的学习目标、重难点问题,调整和完善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为新授课做好充分的准备。

建立集体讨论、资源共享、个人调控、教后反思的集体备课制度。

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找准教学的起点;要客观分析冰上教学的技术动作,优化教学内容;要注意目标的可检测性,制定明确、具体、科学合理的课时教学目标;要选择有利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注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备课组从本学校的实际出发,及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相互切磋,加强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集体备课、协调合作是提高教学的前提。

备课要有化解重点难点的“分解”动作,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融会贯通,对相关知识点能举一反三,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同一个问题,使学生温故知新、触类旁通。

注重教学后反思,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通过反思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转变教学行为,做学生的促进者、做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做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在教学中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兵教兵的教学模式。

体验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被广泛的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为课堂教学改革注入了活力。

新型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运用,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空间,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被调动起来,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避免合作学习的盲目性。

合作学习要有实质性问题,小组讨论流于形式的较多。

表面热热闹闹,实则无效。

)要关注学生以及不同水平的学生。

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经验,以学论教。

要给予学生一个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要根据学生认知规律,进行教学设计。

同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要对弱势的学生多给予一些关照,做到让好学生得到发展的同时,弱势学生也能获得学生一定的学习效果。

实施目标教学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定标”。

教师在上课前,必须制定或选择明确具体、可行的科学化、行为化的教学目标。

(2)亮“标”。

在课堂上教师—开始就要让学生知道这一节课要干什么,要完成什么任务,要达到什么要求。

(3)靠“标”。

教学方案设计的合理性以及教学方法、手段选择的科学性与否等都要依据是否有利于既定的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来衡量。

如果不利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就要及时进行调整。

(4)看“标”。

一堂课教学效果的好坏最重要的是要看教学目标达成度的高低。

我们一般把85%以上的学生通过85%以上的当堂达标形成性测试题作为教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基本标准。

否则,则视为没有完成教学任务。

经过多年实践证明,开展目标教学,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课堂上教师要能够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激励性评价, 创建了一种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新型的师生关系已经确立,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让学生在学习中自主的学习和探索。

通过学习现代体育理论的教学中未来域发展趋势而言,了解现代体育教学理论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一、现代体育教学理论的发展趋势与展望近些年来,我国体育教学理论的研究领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对学校体育教学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育教学理论研究的思考范围正在不断地开拓,得到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为了适应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我们应在全面回顾和审视我国体育教学理论的发展道路、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科学的把握未来体育教学理论的发展趋势,这对于我国体育教学理论学科体系的构建,提高广大体育教师的教学理论素养,使其能够以科学的教学理论指导体育教学实践,将是大有益处的。

沿着现代体育教学理论发展的轨迹,可以将发展趋势发展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一)体育教学思想逐渐科学化科学化的核心是什么呢?应该是按教学规律办事,用科学的理论指导体育教学实践。

由于我国体育教学经历自然体育、经验体育思想的影响,所追求的主要是个体水平上的生物学效果,体育教学科学化程度比较低。

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与改革,体育教学思想从比较单一的传统的教学思想,发展到多种体育教学思想互相争鸣和互相借鉴,初步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氛围,围绕教育方针和21世纪人才培养目标的贯彻,素质教育思想、主动体育思想、终身体育思想和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等将具有强大的活力和生命力。

随着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心理科学和“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广泛应用与发展,体育教学也重视对自身规律的研究,从而促进了体育教学向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体育教学思想逐渐科学化将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体育教学要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

这体现了教学活动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必然联系。

体育教学应根据社会的发展状况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体育教学,从而决定体育教学目标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

体育教学要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学生的可接受性相适应,揭示了体育教学从纯生物学效果向“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三维体育发展的趋势。

2.体育教学的教养、发展、教育的职能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统一实现的。

体育教学是教学职能的载体,体育教学的教养职能表现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文化科学知识与技能,增强体育文化素养;体育教学的发展职能表现在除增强学生体质,提高人体各项能力外,还应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智力、情感、意志以及观察、思维、创造能力等;体育教学的教育职能体现在寓思想品德教育于体育教学过程之中;体育教学具有的教养、发展、教育三种职能都是对提高身体能力以外其他各方面的提升。

例如,这种体育文化素养不仅体现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能力,还要学会如何欣赏体育竞赛,如何发现运动美的一种能力,还可以通过参与比赛运动增强团结意识,培养不认输、勇于承担责任勇于面对困难的思想品格。

3.重视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反馈,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

从总体上看,教师的教是代表社会的要求,是社会文明所要达到的内容,这在客观上决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教师的教学风格,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教师教的能力。

再者,教师的教又是以学生的学为转移的,从而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因此,必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

体育教学的最优化也正是取决于教学内外条件和因素的最佳配合及协调统一上。

(二)体育教学目标日趋综合化体育教学目标的确定,反映了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社会缓慢发展时期,科学技术不发达,因此,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受前苏联体育教育理论的影响,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围绕着让学生掌握“三基”,注重增强学生体质为目标进行。

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在当代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形势下,通过体育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与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而且要使学生具备较高的智能和创造能力,健全的个性以及良好的品德。

因此,如何使学生得到统一协调的全面发展,成为当代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和追求的目标。

1.掌握体育知识技能与发展学生的智能相统一体育教学是从属于学校教育的一个子系统,是学校教育目标系统的一个具体的方面。

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与智能的发展是紧密联系,互为条件、相互作用的。

掌握体育知识、技能技术是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创造能力的基础和前提,而智能的发展又是获得知识、技术技能的重要条件,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因此在制定体育教学目标时,不仅要把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作为教学目标,而且要把发展智能,培养创造能力作为体育教学的基本目标。

例如,培养学生会观察、多提问、勤练习、善思考的能力也是智能培养的一种体现,这四种能力也是智能培养的基础。

观察力是智力发展的窗口,学生通过主动观察、从不同角度观察、观察教师、观察自己、观察别人,都会加深动作表象,巩固动作记忆,也利于自己发现问题;多提问是在教学中学生要多谈谈自己的感受,对于教师所教授的内容有疑问应该大胆提出,得到解决之后才会印象深刻;勤练习是指在教师讲解之后给学生留下充分时间,由学生自主练习,养成习惯,并由学生分组练习、互教互练,不再是单纯的教师指挥学生的练习;善思考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所需内容进行总结和思考,教师可以组织以探讨会、评论会等多种形式在课上课下进行讨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协调发展首先解释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

认知因素是指认知活动或认知过程,包括信念和信念体系、思维和想象。

非认知因素非认知因素又称非智力因素,它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w.p.alexander,1953)提出,是指人们在进行各种活动时除智能因素以外的但对智能的发挥或发展有影响的心理因素。

它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具体说来它有以下一些心理因素所组成:成就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自信心、自尊心、好胜心、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自制性、坚持性,独立性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