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思考
摘要:体育教学方法改革越来越强调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单一趋向综合。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延伸、拓展和深化是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体育教学理论实践
一、体育教学
大学体育教学是高等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是以增强体质为最终目的,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能力和习惯的教育过程。
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运动只是为实现体育教学目的的手段之一,学生是为体育而运动,不是为运动而运动。
这样才不会把教学的目标仅仅局限在掌握一些运动技术上,大学体育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思想观念、增强体质的育人过程。
在高校教育中,教育目的是分系统、有层次的,大学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系统的一部分,因而体育教学的根本宗旨在于育人。
我国大学体育指导思想把育人作为宗旨,用整体的教育思想对待体育学科,确立了大学体育在高等教育中的恰当地位,认清了体育学科的本质功能在于育人。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展开的,正如恩格斯所说:“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体育教学也是一个过程,因此,体育教学必须表现为体育理论与实践的教学过程,并思考体育教学的一般理论领域转入到具体实践领域的相互转化。
大专体育课程作为学生发展目标,其基本视点和高等学校整体课程编制的要求是一致的,但具体表现却有所不同。
大专体育课程的学校发展目标突出的要求表现在应处理好学生的基础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协调关系上,并把个性发展置于重要的地位。
二、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
关于创新体育教育理念的研究多数是从心理学入手的,针对人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等这些本能的方面对教育创新进行探讨。
创新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内容丰富,涵盖广泛,具体体现在创新动机和意识、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
这种理念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体育教师通过创新型的教学环境、方法、组织形式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素质。
也只有在这种理念指导下进行体育教学,教学效果才能提高,体育课才能真正“活”起来。
从体育教学理论的相关内容出发,从以下四种视角进行体育教学界定。
第一种:从方式、方法角度来界定。
体育教学方法是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方式和办法。
第二种:从途径、手段角度来界定。
体育教学方法是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实
现体育教学目标的途径或手段。
这种观点认为。
方法最终要落实到手段层面。
通过具体的手段呈现并实施。
第三种:从总称、总和角度来界定。
体育教学方法是多种途径、手段、组织的总称,这类观点多是从教育学或教学论引入的,但这种概念给人的感觉比较模糊。
第四种:从师生活动角度来界定,体育教学活动是一种双边活动、师生统一的过程,不但有教师教的方法,也有教师指导下学生学的方法,还有教师组织课堂的方法,这类观点近年来很是流行,也普遍得到大家的认可。
虽然体育教学方法的概念界定不是完全统一的,但是有几点是共同的:第一,教学方法是师生共同的活动。
第二,教学方法不仅指教师的教法。
第三,教学方法最终要通过具体的技术和手段来实现。
这就是将体育理论与实践进行相互转化的契机。
把体育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方法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以教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如讲解法、示范法等。
突出教师的传授功能,把“教”视为知识技能的主要获取渠道,针对“传授”为核心而进行的教学方法。
另一类是“以学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如发现法、探究法等,突出如何让学生更好获得知识,针对“学习”为核心,按照学生的需要而设计实施的教学方法。
教学中要提倡“激、思、导、练”,应留给学生必要的自我设计、自我练习、自我探究、自我评价和独立思考的时空。
把严密课堂组织与生动活泼教学氛围结合起来,把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结合起来,把“育体”和“育心”结合起来,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
我国很多高校场馆设施、器材的添置,基本上没有跳出三大球等竞技运动形式。
这种竞技运动场地器材模式建设与规划,其功能只能满足竞技运动教学的需要,不能满足日益开放的!社会化的高等学校体育领域整体的需要。
因此,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各高校必须重新确立体育物质环境建设新思想,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加强体育场馆设施等的建设。
现阶段,各高校应当充分把握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革新传统观念,从素质教育、健康理念和终身体育的视角出发,积极组织相关部门对新时期体育物质环境建设的研究,以适应新时期普通高校体育发展的需要,有效的发挥体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连接。
三、体育教学的思考
大专学生的体育需求都是不同的,有人为了娱乐,有人为了取胜,有人为了交流,有人为了调节紧张的学习生活。
单一化的体育课程的基本结构是不能满足学生对体育的需求。
在有些大学中单一的选项教学造成了一定缺陷。
主要表现在某些运动项目的开设缺少对学生身体发展的全面影响,难以改变学生体质下降的局面。
例如:某些单一项目开设的选项教学,长期延续缺少变化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
某些单一运动项目的选项教学,停留在教师带领学生活动的简单形式上,使体育学科类课程变成了活动类课程,体育课的学科性下降,容易造成体育课学科地位下降。
忽略了体育教学与专业与职业需求和现代生活的结合和适应,影响体育课程进一步个性化的构建。
各所大专学校根据自身需要,因地制宜地开设体育课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学生通过体育课程学习,掌握了必修课内容,也可以根据自身爱好,在选修课上发展自己的爱好特长,实现自身全面发展。
由于我国教育基础相对发达国家薄弱,大学体育课程的个性化构建需要长期不断的努力,只有坚持改革,不断探索,才能最终实现各具特色的高校体育课程,使大学体育课程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参考文献:
[1]高菲菲.对体育教学方法研究现状的分析和评价[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8(3):14-16.
[2]毛振明,赖天德.传统体育教学方法和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关系[J].中国学校体育,2005(2):54-55.
[3]董文梅.体育学理之探究——关于运动技能教学原理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7.
[4]千安峰.科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创新教育理念的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26(4):20-21.
[5]张学林.关于高校体育教学方法创新的研究[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