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扮演在心理治疗中的功能与方法摘要角色扮演技术可以使用在任何咨询情况和咨询阶段,被认为是一种心理治疗的形式。
本文在莫雷诺角色理论、社会角色理论、人格面具理论等理论的基础上介绍角色扮演在心理治疗中的功能与方法。
关键词:角色扮演(role play)心理剧(Psychodrama)社会角色理论“人格面具”理论1前言角色扮演技术是指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员为了协助当事人觉察与抒解情绪、体验相关人物的感觉与想法、学习新行为与预演即将面对的情境,由当事人扮演相关人物,进入他们的经验中,来达到以上目的。
角色扮演技术之所以被认为是一种心理治疗的形式,主要是受到三种治疗取向的影响[1]。
第一种是心理剧,它是运用团体成员和动作技巧来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以戏剧的方法探索“真实”的一门科学,处理的是人际关系及隐密世界。
第二种是由Kelly,G·A所创的固定角色治疗,咨询员要求当事人扮演不同于当事人原本的人格特质的某种人格角色,目的在于帮助当事人重整与发展新的概念系统。
第三种是行为演练,咨询员让当事人在咨询情境中,使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演练新的行为模式。
其实,角色扮演技术在人类幼儿时期就有自发的萌芽现象。
三至六岁的幼儿,其体力和智力有了很大的发展,知识经验的增长,活动能力的增强,他们要求参加成人的活动,并能模仿成人的行动以玩具代替实物,创造性地反映成人的社会活动和劳动,以满足他们的愿望。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在游戏的内容、规则以及幼儿之间的相互关系等方面都有所发展。
从游戏的规则看:小班幼儿游戏时,不是从角色的分配开始的,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受周围事物(如玩具、材料等)的直接支配。
中班幼儿在进行游戏的时候,一般都能从分配角色开始,并力图进一步理解和表现自己所扮演角色的意义和任务,这表明幼儿对自己的游戏活动已经有了计划性[2]。
这时,幼儿最感兴趣的是游戏中有趣的角色,因此游戏中的纠纷也常常发生在角色的分配上。
大班幼儿的游戏有了更大的变化。
大班幼儿开始能事先计划自己的游戏,商量分配游戏的角色,而且也能更多地理解和坚持游戏的规则,对参加游戏的成员提出严格遵守游戏规则的要求。
由于现代都市生活和小家庭制度造成儿童与同伴之间的交流与游戏的机会减少,而角色扮演是人的本性,因此,教育要回归到幼儿生活本身,把角色扮演运用到儿童游戏治疗中,让具有千万种发展可能性的儿童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发现生活周围不同社会角色的言行特点,培养独立性、合作性、坚韧性,过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
谷向东、郑日昌研究初中生技能角色扮演测试的多因素实验所用的研究工具[3]曾运用角色扮演行为自评量表,让被试自评在角色扮演中紧张程度,角色扮演行为的代表性及在角色扮演中真实感大小。
以初中生为被试,以社会技能为目标行为,对角色扮演测试进行研究,探讨其影响因素和外在效度。
结果发现角色扮演行为随情境操纵的变化而变化,而且在采用个体化的测试情境、低水平要求的指导语及非结构化的交往方式的情况下,外在效度最高。
而在社会技能的角色扮演测试中,谷向东、李伟研究中说到角色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三个:测试指导语、测试环境、助手行为。
王行、郑玉英编译的《心理舞台》[4]这本书和游丽嘉编译的《心理剧入门》[5]中着重描述了团体咨询中的角色扮演。
而由陈金定编著的《心理咨询技术》[1]论及到的角色扮演技术则主要适用于个别咨询的情境,与团体咨询的角色扮演技术自然大不相同。
他还提到角色扮演技术的使用,在某个层次上,与空椅法难区分。
使用角色扮演技术与空椅法时,都是将过去以现在的方式呈现,不过角色扮演技术的重点强调的是动作上的“演出与走位”,而空椅法并未强调此重点。
虽然角色扮演与空椅法是两种不同的技术,不过,两种技术可以配合使用。
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领域中,甚至在社会技能和教育教学等方面都广泛运用到角色扮演技术。
角色扮演可以反映出现实生活状况,是一种很好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心理治疗中表现出来的功能非常多。
它可以激发人们的学习兴趣、自学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及沟通交流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等等。
最重要的是角色扮演能使人们在同情心,责任心,团结协助、灵活交流、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得到提高。
刘芳在研究抑郁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治疗[6]中说到,在角色扮演过程中,抑郁者可学习改变自己旧有的行为或学习新的行为,并进而改变自己对某一事物的看法。
过程如下:①问题及情况说明,咨询师可帮抑郁者找出一个典型事例;②角色分配。
主角是抑郁者扮演自己,配角是咨询师;③指示语扮演要象真的一样进入角色,中途有问题不要停下来;④信息反馈,指出抑郁者做得好的方面和不足方面如何改进;⑤模仿学习,让抑郁者采纳咨询师的意见练习新的行为或进行角色替换,感受自己旧有行为的不适宜之处,且能在咨询师示范的新行为中主动模仿。
学习到新的适宜的行为方式。
⑥强化指导。
咨询师对患者在扮演中表现出的适宜行为进行强化,并鼓励把新行为方式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周一平等[7]曾研究过角色扮演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
选择山东省济宁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24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2例,实验组实施角色扮演4周,对照组给予常规的精神科护理。
4周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采用自尊量表(SES)和自卑感量表(FIS)进行评分测定和比较。
结果,角色扮演4周后实验组患者SE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FI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
并探讨了角色扮演有利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身心康复的原因:①角色扮演激发了患者自我意识的情感,通过对角色的分析和讨论,帮助患者发现自己的力量,形成对自己的重新评价,消除压力和自卑,提高自信,达到心理康复效果。
②通过角色扮演的重述事件、现象或想象,改善了患者真实的或概念化的情境,使患者从中找到自己的现实生活。
③在角色扮演中,每个患者都能去尝试教育和帮助他人,这种支持性的体验也会使患者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从而增强了自信。
美国教育家菲利普(P·J·Philip)在研究中发现,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往往可以记住10%他们所读到的、20%他们所听见的、30%他们所看见的、50%他们所听见且看见的、70%他们所说过的和90%他们在做一件事情时所说过的。
在英语里有这样一句格言,“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要是演示给我,我就会记住;如果还让我参与其中,我就会明白”(Tell me and I forget,show me and I remember,involve me and I understand)。
角色扮演模式的心理治疗正是通过给学习者赋予一定的角色,从而把他们积极地纳入到学习的过程中来,进行换位的思考和体验式的学习,从而建构起自身的知识进而提升生活的质量。
目前,在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已普遍运用了角色扮演的形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李英丽,高井泉[8]等在研究角色扮演在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实施时发现,角色扮演教学法在激发学习兴趣、自学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及交流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临床护理操作能力、增强爱心、同情心和职业认同感方面与传统教学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
可见,运用角色扮演教学法可以说是间接的团体心理咨询。
近年来,国内外角色扮演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用舞慰籍受伤的心灵,在受灾人群、重大躯体疾病患者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Tsang[8]报道,用角色扮演方法进行社会技能训练,能有效地提高社交能力和工作技能。
角色扮演可以发掘潜在能力,突破内心障碍,从困境中找出更多的出路,重新看待人和事,改变以前对事态的瞻望,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增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从而增强自信、提高自尊。
笔者认为,要具体介绍角色扮演在心理治疗中的功能与方法,必须了解支持其相关的理论依据。
这样才能更进一步知道为何角色扮演在心理治疗中具有这样的功能与方法。
因此,本文首先介绍角色扮演的理论依据。
角色扮演技术的运用如此广泛,是由以下几个理论发展而来的,体现了角色扮演发展的大好趋势。
2 角色扮演的理论依据2.1莫雷诺角色理论角色扮演是由心理剧发展而来,于20世纪30年代被推广应用。
而临床心理学则在1959年将角色扮演用于心理剧中。
有些学者,例如kipper将心理剧视为角色扮演的一种形式。
心理剧(psychodrama),也称社会剧,由主角、导演、辅助角色、舞台、观众等基本元素组成,是由美国精神医学家莫雷诺(J D·moreno,1889~1974)首创的。
1921年,他开始尝试用心理剧的方法治疗精神病人,1925年,莫雷诺到美国后,决定从事心理治疗,后来,他在普利茅斯研究所和圣西那医院的精神卫生诊所对患病儿童实施心理剧疗法。
1936年,莫雷诺和同事们在纽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心理剧院,又成立了“美国团体心理治疗和心理剧协会”,并召开了国际心理剧会议[4]。
现在,作为一种团体心理咨询形式,主要以角色扮演为表演技巧的心理剧,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领域,通过表演的形式,让个体扮演他人的角色从中得到领悟的一种心理治疗的方法。
莫雷诺相信人类是天生的演员,且拥有自然的行动渴望(acting hunger),需要以亲身的体验来认识世界,同时也需要将内在的情感状态表达出来,这种行动哲学早在希腊时代就被亚里士多德所重视。
莫雷诺也相信人类进步的原动力是自动性的创造力,所谓自发(spontaneity)是指面对一个崭新的情境时,个体一种自然激起的反应,或是面对一个旧的情境时,个体脱离过去经验的窠臼,创造出一种新的方式去面对的力量。
然而我们常常受到生活经验、角色、习俗和文化教条所限制,压抑了属于孩子式的自信、好奇与勇于尝试的真性情。
而以角色扮演为主的心理剧正好能让主角自发性地发掘出被压抑的真性情。
2.2 社会角色理论社会角色理论是目前颇受学术界与社会公众关注的社会心理学理论之一。
把社会看成大舞台,把社会成员当成剧中角色,这种类比早已存在,但真正使之成为一种分析社会关系的解剖社会结构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则是本世纪的事情。
美国心理学家G·米德教授是社会角色理论的创立者,他认为人是社会期望的各种角色的总和[9]。
一个人所扮演的某种社会角色,按角色规范和角色期待的角色行为都有一定的范围,即角色的权利和义务对角色行为范围的限定,叫角色域。
个体的角色行为一旦离开了角色域,就会引起角色偏离和角色冲突。
一个人在实现个体的社会角色时,必须同一些在单位中扮演不同角色的人一道工作,从而形成一个以自己为“中心人物”的角色联合体。
凡是和他协同工作的人,如上级、下级或同事,构成了个人的角色组。
角色行为与社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文化对同一角色有不同的行为规范。
角色理论具体化是,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即按剧中人的方式行动,或以剧中人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事物及自己,是由剧本、场景、导演的指示、同伴演员的表演、观众的反应以及演员本身对角色的理解和扮演技能等来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