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2020-1《马原》重点学习内容

2019-2020-1《马原》重点学习内容

2019-2020-1《马原》重点学习内容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2、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相统一的原理。

3、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4、联系的普遍性。

5、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6、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

7、重点论与两点论及其辩证关系。

8、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9、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

10、辩证否定观。

11、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1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15、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16、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17、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18、社会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9、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0、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1、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22、价值规律及其作用(包括消极作用)。

23、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24、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原因和实质。

25、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26、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27、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28、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

29、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30、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参考答案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答: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体现在:第一,物质决定意识。

从意识的起源和本质可以看到,物质决定了意识的产生、内容和发展。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由物质派生的,物质对意识具有独立性和根源性,意识对物质具有依赖性和派生性。

第二,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表现为不同的性质,先进正确的意识引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推动事物发展;错误落后的意识引导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阻碍事物的发展。

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和宿命论的思想,也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思想。

坚持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一方面要求人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重视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比如建设社会主义要从国情出发;在法律上坚持以事实为依据。

另一方面要重视解放思想,不能固步自封;加强理论研究,重视理论的先导作用;树立长远目标,要有理想追求等。

2、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相统一的原理答: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正确认识世界,有效地改造世界。

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无所作为。

人能够通过自觉活动去认识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以满足自身的需要。

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以下三个前提和条件:第一,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其次,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正确的认识要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只通过实践才能达到。

第三,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需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此外,提高主体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途径。

3、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答: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一方面,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自然基础,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并改变着自然界。

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另一方面,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

马克思主义确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第二,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4、联系的普遍性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普遍性,具体包含三层含义: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

事物内部的各部分或要素不是杂乱无章的堆集,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

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交互作用之中。

联系的普遍性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它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并且既要考查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的联系,又要考查该事物与条件或环境之间的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5、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答: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

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是因为:第一,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有新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不可避免地走向灭亡。

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适合新条件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从而优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第三,社会历史领域中,新生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能战胜旧事物。

6、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答: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发展。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第三,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趋势,即朝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矛盾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性力量。

7、重点论与两点论及其辩证关系答:重点论与两点论是正确处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一种方法论。

两点论是一种全面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方法沦。

即在分析和处理事物矛盾时,既要抓主要矛盾,又要兼顾次要矛盾;在研究和处理某一矛盾时,既要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兼顾矛盾的次要方面。

做到统畴兼顾,照顾一般,全面分析和处理问题。

重点论是一种有重点地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论。

即在分析和处理复杂事物矛盾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分析和处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做到分清主次,抓住重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重点论与两点论和辩证统一的。

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不是等量齐观,主次不分。

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不是只顾重点,忽视一般。

辩证法要求将重点论和两点论辩证统一起来,即既要讲重点论,又要讲两点论。

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8、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答:矛盾的普遍性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即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辩证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这就要求分析和解决矛盾时,既要遵循一般原则,又要考虑特殊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例: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

“社会主义”是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所固有的共同本质,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矛盾的普遍性。

“中国特色”是中国不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个性,是基本国情,是矛盾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一方面无论中国的国情如何特殊,都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具体情况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结合起来,不是照搬照抄别国的经验和模式,走自己的路,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9、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答: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形式和状态。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或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第四,量变和质变相互依存、相互贯通,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构成了事物的发展过程。

10、辩证否定观答:事物内部都存在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否定因素与肯定因素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否定因素战胜肯定因素,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第三,辩证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事物吸收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和有价值的成份,新旧事物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1、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着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沟通主体和客体的桥梁,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地把握对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

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