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本科《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二.填空题:(每小题 2 分,共16 分。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1.组织:组织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动词,是指有目的、有系统集合起来。
另—种是名词,指按照一定的宗旨和目标建立起来的集体。
2.需要:就是人对实物的欲望和要求3.组织行为学:是行为科学在管理领域的应用,是综合运用各种与人的行为有关的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4.态度:是指个体对待一类人和社会事物(如事件、团体、制度以及代表具体事物的观念等)所持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5.价值观:指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评价,看法,是个人对某种特定的行为方式或存在状态的一种持久信念。
6.情绪情感:人有喜、怒、哀、乐等心理体验,这种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一种反映,称为情绪情感。
7.从众行为:在群体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相一致的行为,也称随大流行为8.人际关系: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交往和联系的状态,称为人际关系。
9.个性:是个体带有倾向性的、经常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品质的总和。
10.群体:群体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由两个或更多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成的人群集合体。
11.领导: 是关于影响别人来完成某项目标所发生的两个人或更多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过程。
12.权力性影响力:也叫强制性影响力。
权力性影响力是由社会赋予个人的职务、地位、权力等所构成的影响力13.群体规范:又叫群体常模,是影响和约束群体及其成员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群体意识中的一种,是一种思想观念,具有强迫其成员接受的规定形式。
四.问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为什么说气质能影响一个人的活动性质和工作效率?气质类型虽然在一个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不能起决定性作用,但往往能够影响一个人的活动性质和工作效率。
由不同气质类型的人来承担不同的工作有可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例如,具有多血质和胆汁质的人比较适合于从事那些要求做出迅速灵活反应的工作,而具有黏液质和抑郁症的人则较适合从事较持久细致的工作。
因此,在组织管理工作中了解和识别员工之间的气质差异,利用和扩大个人气质特征积极的一面,抵制和减少其消极的一面,对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2.对人的激励,为什么要以正强化为主,奖惩结合?正强化对于影响行为来说是最省力和有效的工具,因为它促进了员工有效行为的发生。
因此,在管理中,要以正面引导为主,以表扬为主。
正强化能够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精神受到鼓舞,优点和长处能够得到肯定和强化,并能产生较强的驱动力。
但是,有时候负强化也能起到正强化起不到的作用。
3.循环交替地应用目标导向行为和目标行为有什么意义?由于目标导向行为对需要强度有不同的影响力,那么要想把动机强度经常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有效地方法就是循环交替地运用目标导向行为和目标行为。
当一个目标达到时,马上提出新的更高的目标,并进入新的目标导向过程,使人们的积极性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
4.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有哪些?1、人际因素(1)距离的远近和交往频率。
(2)报偿吸引效应。
很多实验研究及得这样的结果:一般来讲,人们倾向于喜欢那些与愉快的事物有关的或给人以报偿的人。
(3)、相似性吸引:人们最好的朋友是通常是同等地位的人。
(4)、互补吸引:互补包括能力特长,性格特征,需要利益、思想观点四个方面。
2、社会因素3、组织文化因素4、个人因素:一个人所具备的各种特质,会影响到人际交往。
◆仪表的吸引力◆令人愉快的人格牲征。
◆能力。
能力对人际吸引的影响是很普遍的5态度改变的理论有哪些?它们对人的管理有什么意义?西方的组织行为学关于态度改变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凯尔曼的三程序理论、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勒温的参与改变理论6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1、个人欲望2、知识3、群体观念4、个性心理特征5、个体经验7、如何有效地实施工作—家庭平衡计划?组织上:1)实行弹性工作制2)实行员工支持计划3)关心员工身体健康个人:1)重新考虑事物的优先级2)追求创造平衡的方法 3)做出选择无怨无悔4)选择可以实现平衡的职业8、如何改善和应用人际关系?1、感受性训练法2、角色扮演法3、会谈训练法9、组织行为学为什么要重视人际关系的研究?(1)对群体团结的影响: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群体团结和群体目标的实现。
(2)对工作效率的影响(3)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人际关系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情绪,而情绪会影响人的心理、生理健康。
10、为什么非权力性影响力比权力性影响力有更大的影响力?非权力性影响力的特点是自然性,在这种影响力的作用下,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多表现为自觉自愿、积极主动。
所以,在具体活动中,它比权力性影响力具有更大的影响,并起着权力性影响力所起不到的作用。
五、案例分析(18—20分激励理论)一、需要层次理论1、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一)马斯洛关于人类基本需要的划分:分为五大类,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1、生理需要:生理需要就是通常说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的需要。
2、安全需要:安全需求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求。
3、社交需要:归属需要的本质特征是对于人与人关系的一种追求,社交需要包括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
4、尊重需要: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
它包括自尊和他尊两方面:第一,渴望有能力,成就、能胜任自己的工作,对自己充满信心。
第二,渴望有名誉、声望、希望他人赏识、关心、重视自己,对自己有高度评价。
5、自我实现需要:自我实现需求的目标是自我实现,或是发挥潜能。
(二)需要各层次间的关系:第一,这五种需要不是并列的,是按层次序逐级上升的。
第二,在同一时间内,可能存在几种需要,行为受多种需要支配。
多种需要中占优势地位的需要对行为起主导作用。
第三,这五种需要是从低到高发展的,是随一个体心理从低到高的发展而出现的。
但这种次序不是绝对固定的。
第四,需要层次越高,与生活的联系越少,越能反映出人类的特征。
2、需要层次理论与管理(一)、需要层次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1、高层管理人员和基本管理人员相比,更能够满足他们的较高层次的需求。
2、生产指挥系统的管理人员在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方面比科室人员感到更大的满足。
(二)、需要层次理论的评价:第一,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层次作上述划分,是具有合理因素的,概括了人的需要的基本内容,也大体上反映了个体需要在发展上的一般顺序。
第二,马斯洛把生理需要列为第一需要,是原始的最基本的需要,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第三,马斯洛认为需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反映了人的心理发展过程。
第四,马斯洛认为人在每一个时期都有一种需要占主导地位,而其他需要处于从属地位,对企业管理工作有启发意义。
二、激励——保健因素理论(双因素理论)双因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有赫兹伯格提出来的 .1、双因素理论的基本内容根据调查所得大量资料的分析,他发现两种因素影响着人们的满感:一种是“激励因素”:能够满足人的较高层次需要的因素。
保健因素,只能满足人的较低层次需要的因素。
双因素理论”认为,只有“激励因素”才能真正调动积极性,而“保健因素”没有激励作用,但能防止不满情绪的产生。
2、对双因素理论的评价:双因素理论在国外已广泛地为各类组织的管理者所接受,特别是在企业管理中所实行的工作丰富化、工作扩大化、弹性工时等,对激励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3、双因素理论的应用(1)企业经营管理者首先要注意保健因素。
(2)赫兹伯格提出的“内在满足”和“外在满足”,即“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以及“正激励”和“反激励”的问题,值得我们研究。
(3)在众多因素中,“成就”和“社会的认可与赞赏”有比较大的激励作用。
(4)运用双因素理论,使职工工作丰富化,满足职工的高层次需求,也很有意义。
(5)运用双因素理论,承认、照顾工人的个体差异,也能满足人们的内在需要。
三、成就需要理论1、成就需要理论的基本内容麦克利兰提出了人的多种需要,认为个体在工作情境中有三种重要的动机或需要:①成就需要:争取成功希望做得最好的需要。
②权力需要:影响或控制他人且不受他人控制的需要。
③友情需要:建立友好亲密的人际关系的需要。
成就需要理论的基本要点是:1)具有强烈成就需要的人,把个人的成就看得比金钱更重要。
2)具有高度成就需要的人对企业和国家都有重要的作用。
3)如何发展高度成就需要的人4)高成就需要的人是可以通过教育培养的。
2、具有高度成就需要的人的特点1)这种人喜欢能够发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工作环境。
2)这种人事业心强,有进取精神,也比较实际,敢于冒一定的风险,但不赌博。
3)这种人经常需要明确的不间断的关于进展的反馈。
3、成就需要理论的管理学意义1)鼓励全社会成员充分地调动和激发企业家的才能。
2)激励具有成就需要的人做出更大成就。
3)确立追求卓越和完善的高标准。
四、公平理论一、什么是公平理论1、又称社会比较理论,它是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提出来的一种激励理论。
2、公平理论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对职工生产积极性的影响。
3、公平理论的基本观点: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自己的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
他通过种种比较来确定自己所获报酬是否合理,比较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今后工作的积极性。
二、不公平感产生的原因第一,它与个人的主观判断有关。
第二,它与个人所持的公平标准有关。
第三,它与业绩的评定有关。
第四,它与评定人有关。
三、不公平感的消除(个人通过下列途径来消除不公平感)(1)改变投入。
(2)试图改变成果。
(3)调整心理。
(4)改变“参照人”(5)改变他人的投入或产出。
(6)改变环境。
三、公平理论的管理学意义(1)公平理论强调公平对激励效果及人们行为的重大影响,要求组织以尽可能公平的方式对待每一个员工。
(2)引导员工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公平。
(3)要从组织的全局来给予员工报酬,激励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