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整理版]咬文嚼字公开课教案.docx

[整理版]咬文嚼字公开课教案.docx

咬文嚼字教案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教学目标: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3、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三、教学方法⑴立足课本整体感知⑵跳出课本四、教学过程(一)、导语:(投影1)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有三位作家在一起吃饭。

甲说:“吃在中国”。

乙说:“在中国吃”。

丙则长叹说:“在吃中国”。

“吃在中国”是主谓短语,说的是食文化在中国,“在中国吃”是偏正短语,其意是:想吃美食到中国去!“在吃中国”是动宾短语,作家感叹那些用公款大吃大喝的人任意挥霍国家财富,吃穷了中国,针眨深刻。

这三位作家说的话字数相同,只是排序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含义。

(投影2 )下列名句为何要将原来的“到”换成“绿” ?春风又到(绿)江南岸——“绿”较之“到”写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投影3)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自古至今,骚人墨客举不胜举,名家名篇灿若星河。

可是,这些诗歌往往不是一气呵成,而是经过反复的雕琢,才成为千古绝唱。

比如上例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就经过多次推敲。

这种推敲,在古诗文里称为“炼字”,今天,有位美学家称之为一一咬文嚼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朱光潜的《咬文嚼字》。

(投影4)(板书:文题+作者)(二)、作者介绍:(投影5)1、找同学介绍作者。

2、补充总结: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

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我国现代美学奠基者之一。

代表作:《谈美书简》《文艺心理学》《论诗》等。

座右铭:“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三)文体介绍(投影6)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

文艺随笔:也叫文艺短论,是文艺评论的一种,它的特点是一事一议;篇幅短小;既发议论又谈感受,行文自由,语言精辟,议论形象。

(四)解题(投影7)1・“咬文嚼字”在《汉语大词典》中它有三个义项:A.形容过分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B.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

C.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

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请选择每句中的“咬文嚼字”的正确意思:①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

(A )②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咬文嚼字,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B)③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咬文嚼字也毫无用处。

(C)2•文本的题目是“咬文嚼字”,该词词典上的意义是贬义的,朱先生在文中却反其道而行之,大胆的提出了新的观点,请大家听课文录音,标题中的“咬文嚼字”是以上哪一个意思?如果都不是,请用课文中的话来加以解释。

(投影8)(提示)在文字的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无论阅读或写作。

第三段。

(投影9)课文中的用法则不同,作者贬词褒用,赋予这个成语一种新的意义,指的是写作时要字斟句酌,讲究语言运用的准确、传神,力求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另外,“嚼”有玩赏的意思,提高到审美、鉴赏的境界。

意在鼓励人们去咬文嚼字。

那就是在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3、感知课文内容,积累重点词语(导学案)1.易错字注音水浒()倒涎()憎恶()茗烟()胸襟()搅扰()滴桥()付梓()援例()岑寂()尺牍()中石没朕()()( )2.多音字及形似字注音枕藉()蕴藉()慰藉()声名狼藉()禅让()禅心()箪食()咀嚼()嚼舌()倒嚼()咬文嚼字()惮烦()牛犊()赎罪()淄博()缁衣()辎重()锚铢必较()黑卖武()渎职()木犊()4、阅读全文,理清整体思路,划分全文结构层次。

(投影10)第一部分(1—5段)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

第二部分(6 — 7段)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善用和误用两种。

第三部分(第8段)结语: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第二课时(投影11)讨论一:(投影12)教师:文章最后一段中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文章举了哪些“实例”?(投影13)提示: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2、《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3、“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4、《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

5、“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教师:这些实例说明了哪些“道理”?就让我们看看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让我们看看“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两句话有什么区别?(投影14)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⑵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X)教师:你这一一是坚决的判断,而且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便不适宜,和“有”性质完全不同。

再让我们读一读课文的1-2自然段,看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分析的。

(学生阅读第1-2自然段)教师提问:通过“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在说明什么道理呢?教师:(投影15)(1、2段)文章开头先举郭沫若听从一位演员的建议,把“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通过这个例子研究炼字的道理。

说明“你是什么”句式,“不带情感判断”,而“你这什么” 句式则“表现着强烈的情感”。

朱光潜先生为了证明不同句式可以有不同意味的道理,不是只作理论上的分析,而是又列举了《水浒传》中石秀骂梁中书、杨雄醉骂潘巧云所用的“你这什么”句式以表达极端憎恶的感情的例子。

说明的道理:句式不同,意味不同。

句式不同表达效果,表达情感大不相同。

p41第三段板书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教师:(投影16)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史记》“李广射虎”的一段,(翻译文章:李广外出打猎,看见草中的一块石头,认为是老虎就用箭射它,箭射中石头并没了箭头,看它,原来是石头,就再用箭射它,最终不能再射入石头了。

)《史记》原文原本很精彩,但是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凡多三石字”,他把三个石字删了,其中一例是“尝见草中虎,射之,没镁,视之,石也”,同学们看看这样改好不好?“在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但却失去了原文中“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

再让我们读一读课文的3-4自然段,看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分析的。

(学生阅读第3-4自然段)教师提问:列举了《史记》中李广射虎的例子。

在说明什么道理呢?(投影17)(3、4段)列举了《史记》中李广射虎的例子。

朱先生告知人们:文字的“增”或“减”需要人们“细心玩索一番”,才会感到它们意味的不同。

说明的道理:字数不同,情境不同。

文章的好坏,主要是意味,是表达效果,而不在繁简P41第四段板书3、“推敲,啲推敲教师:句式不同,情感不同;字数不同,意味不同,看来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让我们就一个小故事。

(投影18)贾岛初赴举在京,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又欲作“推”字,炼之未定。

于驴上吟诵,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

岛不觉行至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

俄为左右拥至尹前。

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

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口敲,字佳。

”(投影19 )同学们看看这这两句诗,你认为那个字好呢?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剥啄有声,打破岑寂,平添搅扰)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自掩自推,独往独来,自有一副胸襟气度; 冷寂,无声)教师:不在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

接下来让我们读一读课文的第5自然段,看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分析的。

(学生阅读第5自然段)教师提问:作者借“推敲”的推敲,在说明什么道理呢?(投影20)朱光潜的观点:(一)“敲,啲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

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 似乎比“敲”要调和些。

“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寂静,也似乎平添了搅扰。

(二)“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

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

也就是说,“僧敲月下门”,“敲,啲应是自家之门。

(投影21)说明的道理: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用什么字要看表现什么意境,推敲文字的实质,是推敲思想情感。

P42第五段板书(投影22)教师小结:结构关系:(1 )《屈原》、《水浒》、《红楼梦》中的“你这”和“你是”式语法区别(引出话题)(2)《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反)(3)“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正)(投影23)旨在告诉我们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

“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文学藉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 “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

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投影24)福楼拜(法国)曾说过: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

其他类似的却很多。

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4、《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

(投影25)教师:“烟”你能联想到什么?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 “一川烟水”“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而烟在字典中的意思是物质燃烧时所生的气体,这是烟的直指的意思,上面的就是联想的意义。

我们再看看写愁的具体形象的其他诗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长度)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动感)只恐双溪胖艦舟,载不动许多愁(重量)(投影26)我们在举个例子,清茶和水中月一个是味觉,一个是视觉,而联想到一起就有了共同的特点,清沁肺腑。

接下来让我们读一读课文的第6自然段,看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分析的。

(学生阅读第6自然段)教师提问:《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在说明什么道理呢?(明确)善于运用联想意义,意蕴丰富(投影27-28 )5、“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教师:善用联想,意蕴丰富,一个人想过,人人就都跟着想,愈想就越平滑俗烂,没有一点新奇的味道。

你我们来看看小学作文的必杀句。

(投影30-31)1、“同学们看着清洁的教室,擦着额头上的汗水笑了……”(用于描写大扫除之后)2、“今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我们来到了XX公园春游……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假山……” “在夕阳的余晖下,我们依依不舍的离开了XX,我会永远记得这快乐而有意义的一天!”(为什么每次春游回来都要写周记?)3、“我爱我的家更爱我伟大的祖国望着缓缓升起的红旗,我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