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慎重表扬更慎重美国学校的老师对表扬学生很慎重,很少突出表扬某个学生。
老师们认为突出表扬有两方面不宜:一是重点表扬某个学生,会暗示别人比他差,使受表扬的学生自我感觉良好,傲气十足,增加学生间的不平等感;二是会使学生太过重视“名”,为取悦老师而影响潜力的发挥。
同时,得不到表扬的学生则会有失落感和受伤感,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对存在问题的学生姑息,美国老师通常对他们会个别关照。
别看美国老师对如何表扬学生不怎么下功夫,对批评学生却颇费心机。
珍妮曾是美国一所中学的老师。
她说,我们之所以慎重,是不想因为批评方法不得当致使学生在心理上拒绝批评,害怕批评,这就无法解决问题了。
所以,我们会采取“单独约会”方式给问题学生“开小灶”。
这个年龄的学生很少有本质上的错误,重要的是教会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批评的目的是解决问题。
其实,这也是老师树立威信,赢得学生的一个机会。
威严是无法使学生进步的。
不跟别人比多和自己较劲,在美国人眼中,世界不是完美的,对任何事都可以有不同的衡量标准,这一点在美国学校教育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美国的学校从不主张学生做横向比较,因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有各自的长处和短处,不能用单一标准评价,而应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单独培养。
增加学生对自己的了解,最大限度地扬长避短,这是一种有效的育人方式。
因此,美国学生没有体会过看成绩排名时心中乱跳的感觉。
重利轻名追逐实际怎样的教育才更加的有价值?参加“ 第八期叠山书院论坛”有感11月11日“ 第八期叠山书院论坛”中听到了方华局长的“让教育更有价值”的报告,其中有一条关于:用层次的思维替代名字的要求的内容很值得让人深思!方华老师关于对学生的评价丶对老师考评可以打破原有的“分数”“名次”等框框,用层次思维替代名次要求的思想很新颖丶很启发人。
就像曾经在一篇短文中看到的一样,说的是同样是种子,有的开花早有的开花晚,有的根本就不开花,那是因为他只是一棵小草,或是一棵参天大树。
大自然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高与低丶平凡与光鲜丶渺小与伟岸的搭配,才成就了如此多彩而绚烂的世界。
对于学生,老师和学校来说何尝不是这样呢!我们也不能都以同样的一个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学生,老师和学校。
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好丶有的学生品德好丶有的学生文娱悟性强些丶而有的学生综合能力强些,我们能说那类学生更好些呢?或许等上若干年后,等到学生长大后说不准谁对社会的贡献大呢!再又如:有的教师文学细胞多一点,写作和讲话能力强点,能为学校丶为单位增光。
有的教师思维缜密丶反应敏捷,可是不会写作和演讲,如果她在教学效益的很好,不也是很棒的事吗?学生,老师和学校也是一样,因为基础和生长的环境不一样也造成了他们个体上的差异。
我们是不是也能够试着用不同的档次丶用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层次等要求来衡量他们。
用宽容和耐心静待他们的成长,用层次思维代替名次要求等方式来评价我们的学生丶老师丶学校,也许不失为目前可行的丶更能激励斗志的一个好方法。
(烈中:杨建标2015.11.12)德育评价能否也有具体可操作的细则呢?例如:出示德育基准要求测试题,来测试学生的德育水准;网络心理测试题的随机抽测,教师进行随机抽题对学生进行“德育面试”;学生平时在校遵纪守则的情况,教师丶学生之间的互评。
等评价体系的融合,可以对学生进行可行丶可量化丶易操作的德育评价。
(用答题卡填写丶用云计算平台等手段来提高工作效率。
)“一个都不能少每个都很重要”参加“中国教师报第十一届中国名校长高峰论坛”有感(之三)江西省弋阳县烈桥中学:杨建标10月30、31日2天充实且忙碌的徐州学习之旅。
从云端到地气、从互联网+到翻转课堂、从教育发展规划到一线学校的课堂改革。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的提升已是个不争的共识。
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内陆还是台北,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大的效益、让绝大多数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如何来评价学生等等都是本次会议论证的话题。
下面本人就如何来评价学生,让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能够得到自己真切的获益和成就谈谈自己粗浅的想法:尝试着用不同标准和方法来评价所有的学生,让“一个都不能少每个都很重要”的理念成为具体且可操作的行为。
可以尝试在学校内丶在班级内学生进行分层丶定目标值丶综合考评的方案。
把以往对学生单一的以学科成绩优劣来定学生好坏的模式,改进成对学生的:德丶能丶勤丶绩的考核评价。
釆用大多数大学里常用的积分评价模式来对我们的学生进行考核评价。
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在校期间按兴趣来进行社团分类来组建学生社团,开展学生喜欢的校园活动,只要社团的活动不违法丶不违背社会基本道德准则就可以施行,社团不限年级段丶不限性别丶不限人数没有太多的限定,只要学生有需求就可以设定该类别的兴趣小组。
例如:电脑游戏丶上网流览丶读课外小说丶土木工程丶音体美丶球类等等。
周末可以将社团活动带到每个人的生活中去,小组自由组织或以家长代表带头,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根据成员表现情况给每个参加学生进行评价然后记入社团学分。
每项评估的学分综合计算,列入学生每学期档案。
要求学生每学期有不同的学分要求,在每学期结束前每个科目都要达到一定的学分值,学校才能给予通过认定的评价,学生才有资格升入更高的年级或学校就读。
就拿学生考试来举例:以往都是以一张试卷来考所有学生,以统一评分的标准来衡量所有学生的优劣丶好坏,这样的考试只有少数的学生(学优生)充满信心与热情,而中等生丶学困生则心灰意冷丶不愿参与。
那我们不访做个大胆的尝试,就算是以同一张试卷考试来评价学生,我们可否将学生按不同的层次来划分考试目标,例如:我们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层认定:优等生80合格丶中等生60分合格丶学困生有50分合格丶30分合格等等。
我们先以没有达到同样的分值来折算一下情况会是怎样。
1类优等生若是考75,折合100分计算得分为93.75,而2类学困生考上了25分,折合100分计算得分为83.33。
如果换成都进步了5分我们来看看情况是怎样的呢? 1类优等生若是考85,折合100分计算得分为106.25,而2类学困生考上了35分,折合100分计算得分为116.6。
如果我们只对学生展示最后的折算分数,并且再加上对学生进步、退步的奖励、惩罚分值,严格要求学生的席卷得分是该学生的隐私任何人都不能过问、泄露,是不是能维护更多学生的尊严和自信了呢?是不是能让大多数的学生都充满了向前参与“竞争”的动力了呢?如果我们真的能这样评价学生,而不仅仅只拿统一的得分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学生要好些呢?这样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有了学习的压力了呢?是不是每个学生都有明确的目标了呢?中等和后进的孩子是不是也有了赶超“传统优生”的机会了呢?是不是大多数学生都更加愿意考试了呢?再一个,如果时机成熟丶有条件的情况下我们还可以尝试不同层次的学生考不同的试卷等等方法去考核丶评价学生。
这样的考试方案和评价体系的改变为是不是能让大多数孩子都能够丶愿意参与到教和学的各个环节中来。
而关于德丶能丶勤的考评也要建立一套完整且相互关联又相互配合的学生综合评价系统,相信随着这样的评价体系的建成、使用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沐浴到新时代教育温暖的“阳光”。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建立民主丶平等丶科学丶全面的评价体系是当下教育教学前进“迫在眉捷”的事情,让“一个都不能少每个都很重要”不再成为一句口号、一个理念。
(当然,这样的评价方案需要中考指挥棒能跟上调整的步伐,否则将会前功尽弃!)2015.11.2尊敬的李玉贵老师:您好!现在你已经回到北京了是吗?你的孩子的眼睛现在好些了吗?(不会记错吧!)我是前天(10.31日)在江苏徐州参加“中国教师报第十一届中国名校长高峰会议”找你合影、签名,您的新增“粉丝”之一。
我是江西弋阳县一名普通农村中学的教学校长,我叫杨建标。
自从31日听了你的报告以后,这二天我的心里一直都在庆幸、钦佩、兴奋和思考之中。
庆幸的是能在这次大会上遇见你这样的教育真人、高人;钦佩的是你对孩子教育公平且民主的相待;兴奋之余的是在思考我将如何将您的教育理念和对大陆教育的建议带回到我的学校,让我们大山里的孩子也能沐浴到你对教育、对孩子关爱的那缕“阳光”和温情。
此刻,千言万语也不能表达我心中这万般感慨。
我这2天也写了一点小东西,想让您帮我看看。
如果有时间,还请赐教!谢谢!此致!一个对你充满钦佩和敬意的大陆教育工作者江西省弋阳县烈桥中学:杨建标2015/11/2夜在学习中领悟,在领悟中前行参加“中国教师报第十一届中国名校场高峰论坛”有感(之二)今天上午非常荣幸聆听到台湾台北市国语实验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李玉贵带来的一场心灵洗礼。
李玉贵老师的交流时刻向听众渗透着她谦和丶儒雅丶温情的独特魅力,她没有向我们展示台北市当前教育高大上的理论,而是从内地老师上课,与台北老师上课从声音的音调和语气丶语调入手,向我们诠释了台湾当下教育的平等丶民主与内地教师在课堂上的“专制”和学生在课堂上的“忙碌”来加以比较。
从而突显了两岸学生丶教师丶课堂丶教育丶文化氛围的差异!在她短短30分钟的交流中,她委婉向听众讲述了:差异是课堂最宝贵的资源丶声音是最好的权力丶协同学习(小组学习)并非是简单的学生人数凑和丶当下的教育究竟要走向何方?在这个知识爆炸的年代,教师真的要教那么多吗?学生真的要学那么多吗?难道我们真的要培养学生去跟百度丶跟计算机丶跟云时代竞赛吗?理想的课堂,应该是学生的疑惑和教室里安静的思索。
李玉贵老师以自己的亲身教学经历和近几年来跟踪日本佐藤教授的经历,向听众,阐述了自己教学理念的变化。
从一开始,任教初期以追求优异教育质量为荣誉,到现在以对关注学生在平等和受尊重的情况下接受知识为目标,当作自己对人性丶对教育的思索。
而反观我们自己的教学,还在以知识的灌注丶以抓学习成绩的提升为课堂教学的核心丶教师利用自己的身份丶知识专长为利器“ 专制”地掌控着课堂丶学生仍在我们刻意安排下的小组学习中做重复而机械的学习。
这是两岸教育之间多么悲哀的差距啊!经过这次的学习,我想再回到自己的学校,我们一定要尝试着让自己的学生在课堂上快乐起来;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学习中来;让他们大胆地说出心中的困惑丶担忧;多听听孩子的心里面真的是怎么想的;要尝试着改变原来的评价体系,让中等和后进的孩子也能参与到课堂丶学校教学和社团活动的每个环节中来,够体会到学习和学校带来获益和成就感。
这样的改变也许会让我们的课堂;会让我们的教学行为;会让我们的学生更加充满生机丶充满活力丶充满自信。
(2015.10.31晚)(四)徐州夜话湖光断桥前,论道意欣然。
苇绿水粼粼,叶晴树纤纤。
远汉惊雷电,风云不得闲。
翠茎托红蕊,小诗共烛尖。
周立军2015.10.31在学习中领悟,再领悟中前行参加“中国教师报第十一届中国名校场高峰论坛”有感(二)江西省弋阳县烈桥中学:杨建标今天上午非常荣幸聆听到台湾台北市国语实验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李玉贵带来的一场心灵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