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19高考历史复习:鸦片战争后的中国(1840-1894)
2019高考历史复习:鸦片战争后的中国(1840-1894)
二轮通史复习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
近代中国的时间划分
1840
1912 1919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晚清时期
1928
1949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民国时期
清政府时期
北洋政府时期
国民政府时期
整体认知
一、一个形态: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两对主要矛盾: 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 三、两大历史任务:
C.导致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D.是列强干涉内政的结果 解析:题干未涉及满汉矛盾,故 A 项错误;由“1840 年满汉
官僚几乎对半”到“1851 至 1911 年的比例汉人占绝对优势” 可知 B 项正确;辛亥革命导致清朝统治土崩瓦解,与材料主 旨不符,故 C 项错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汉族官 僚势力开始扩大,而非是列强干涉内政的结果, 故 D 项错误。 答案:B
1870年 1894年 制度上学 洋务派 习西方 早期维 师夷长技 理论上学习技术 “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思想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主 实践上引进技术 新思想 要学习西方的物质文明(“器物”),“西学东渐”局面再度形成。 “中体西 以制夷 1840年 1851年 1856年 1860年
政 治 经 济 思 想
用”
西方生活方式开始传入中国,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开始 洋布、西餐、西装、西式住宅、新式交通、大众传媒传入中国 向近代社会迈进。
社会 生活
一、政治上:战争推动下的被动改革
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体系 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确立的西方 列强在华特权制度的总称。其法律依据是1842年 《南京条约》签订以来的所有不平等条约。这个不 平等条约体系的本质特征是西方列强通过战争手段, 凭借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享有各种特权,使中国陷 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不平等条约体系 的另一面是将中国推入近代化的进程中,具有客观 上的积极作用。
4.在全国 15 个巡抚中,1840 年有 7 个满人和 8 个汉人任此职, 1864~1866 年间,均由汉人充任,1867~1869 年间,有 14 个汉人和 1 个满人担任此职。从 1851~1911 年,65.4%的总 督和 77.8%的巡抚是汉人。这些变化 A.证明满汉矛盾得到缓和 ( ) B.表明汉族官僚势力扩大
(1)列强强迫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是迫使中国融入全 球化的进程,中国经济开始了与世界经济的接轨。
(2)使中国外交从朝贡外交转向近代外交, 须遵循互派外交 使节、递交国书等国际惯例。
(3)不平等条约体系使中国政府有了谈判意识和条约意识。
2.有学者认为:“比鸦片战争远为深刻的是几个概念的冲突:中国 自称天下宗主的角色与西方国家主权的观念之间的不相容; 中国 的朝贡关系体制与西方的外交往来体制之间的冲突; 以及中国农 业的自给自足与英国工业的扩张之间的对抗。”这段话 ( A.说明了鸦片战争的必然性 B.掩盖了鸦片战争侵略性质 C.贬低了中国经济政治制度 D.脱离了当时具体历史背景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鸦片战争前中西存在三个方面的冲突, 正是这三方面文明的冲突使鸦片战争必然发生, 故 A 项正确; 题干提到了工业文明的对外扩张性,因而没有掩盖鸦片战争 的侵略性质,故 B 项错误;题干仅说明中西文明三个方面的 冲突,并没有贬低中国经济政治制度,故 C 项错误;题干中 三方面冲突正是当时具体历史背景的描述,故 D 项错误。 答案:A )
二轮通史复习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 (1840-1894)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转型与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一、通史整合,归纳阶段特征
--1840——1894年的中国
西 方 工 业 文 明 的 冲 击
①中国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由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逐步沦为半殖 进一步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第二次鸦 甲午 民地半封建社会 加深 鸦片 半封建社会 战争 ②中国人民开始反侵略反封建的斗争,但由于阶级的落后性和时代局 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片战争 限性,都以失败告终; ①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沦为 沦为列强的市场和产地, 自然经 被迫卷入济体系 民族资 刺激了 西方的经济附庸,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洋务 济开始 本主义 有利于 ②内忧外患的促动和欧风美雨的刺激,洋务运动兴起,民族资产阶级产 运动 解体 的产生 生,开始推动了中国工业化的步伐。
参加《南京条约》谈判的清朝钦差大臣伊里布等人认为,中 英双方协定后的关税要比原有的自主关税略高,所以这是外 交的成功。这一认识反映了他们( ) A.践行“夷师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B.固守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 C.曲解“最惠国待遇”的规则 D.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有人在评价领事裁判权时说:“它直接触发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制的改革,也 促使西方的各种部门法传入中国,从而开阔了中国人的法律视野,导致了 近代中国诉讼法律观念和思想的深刻变化。”材料评价的领事裁判权 ( ) A.实现了中国由人治走向法治的进程 B.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司法与国际接轨 C.是一项符合时代需要的法律规定 D.直接引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根据清代定制,总督、巡抚委以行省大权,其下设承宣布政使司和 提刑按察使司,分管一省的民政和司法,但两司听命于六部,六部 可以控制督、抚,但到湘军将帅担任督、抚后,手中有兵有将的督 抚把两司降为属官,不听部臣指令,朝廷也不得不迁就。这种局面 说明: A晚清政府完全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 B湘军的兴起,改变了晚清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结构 C汉族地主崛起,使清地方官员中满汉比例失衡 D湘军将帅力图割据自治
民族独立: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民主富强:求得政治民主和国家富强 四、四条基本线索: (1)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 (2)中国人为改变屈辱地位,奋起抗争,反抗侵略的抗争史 (3)先进的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探索史 (4)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史
第一讲 近代中国的转型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1840—1894) 第二讲 近代中国的探索与近代化的整体发展 (1894—1919) 第三讲 近代中国的新方向与近代化的曲折前进 (1919—1949)